粮科院悄然改制 组建粮食研究“国家队”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9日 04:38 21世纪经济报道 柯志雄 | ||||||||||
见习记者 柯志雄 上海报道 6月16日,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粮科院)内一片繁忙,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上月中旬开始的研究员招聘已陆续有来应聘的了。
在过去的一年里,一场接下来若干年内将持续影响我国粮食研究状况的重大转变悄然推进——在粮食系统研究机构转制之后,其他研究院所的“身份”变为科技型企业,粮科院就成了该系统内唯一的公益性研究机构,名正言顺地成了粮食有关产后研究唯一的“国家队”。 改制路不同 1998年以来,我国利用国债投资在全国各地逐步新扩建近千亿斤仓容的储备粮库,有关粮食产后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这些研究机构日子不算太难过,经费部分来自国家拨款,部分来自与企业的合作。 然而,从2000年开始,国务院开始了对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的分类改革,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国家林业局、中国气象局所属科研机构分类工作率先启动。四部委下属的98个科研机构中,只保留了29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这次分类基本上给后来的转变划定了框架。 2002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中编办下发了《关于农业部等九个部门所属科研机构改革方案的批复》,根据该文件,原国家粮食储备局武汉粮科院、郑州粮科院、无锡科学研究设计院、西安油脂科学研究设计院、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转为科技型企业,进入中谷粮油集团。 过去超过9000人的农科院如今公益研究这一块只剩下2000多人,其他的都分流到科技型企业部分,而粮科院最后定下来的编制是80人,公益研究这块只留下了30来人。 改制动作在今年进一步加快。 今年3月,国家粮食局原则同意并批复中谷粮油集团公司报送的《关于五家科研院所改革转制工作的实施意见》。中谷粮油集团方面表示,转制的大方向是要求明确深化院所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富余人员分流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运营机制;明确了建立产权清晰、劳动力市场化的现代股份制企业制度;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管理和运行机制。 至此,这些转制的院所在机制设计上已与一般企业别无二致。而为了避开内部竞争,除了专攻“粮食储藏研究”的成都粮科所这样定位比较清晰的研究机构之外,其他研究方向有较多叠合的院所不可避免要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细分市场”。在此背景下,粮科院不但成为唯一的公益性研究机构,也是唯一涉及所有分块的全功能研究机构。 “不过我们会倾向于基础研究,他们侧重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一般企业不愿意做的。”粮科院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厉兵秣马 据粮科院人士透露,“以前由国家财政支出支持的研究队伍太庞大了。有一部分跟经济结合很密切的研究机构应该分出去。现在只保留一支比较强的队伍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国家重点支持它。” 该人士说,“将来国家支持的一些项目、课题,可能就专门给非盈利的机构,企业就没有资格来申请了。” 经费之外的另一个原因是,主管部门希望有一个研究机构能从应用型的研究中超脱出来,专注于影响国家战略的更深层次的研究,使研究结果能够对政策层面有实际的作用。这一点认识已经开始渗透到粮科院的主管部门国家粮食局的“骨髓”中。 今年年初,粮科院内部召开了一次院党委以及全院中层以上党政领导干部启动科技体制改革工作的动员会,会上提出了改革目标和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目标不乏野心,“通过5~10年的努力,把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建设成为具有国内一流水平且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国家粮食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国家粮食科技产业孵化中心”。 要达到这个目标,研究人员是不能忽略的一个坎。目前,粮科院正在紧锣密鼓地招兵买马,给研究员开出的条件是,年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不低于8万元,对于在北京无住房的合乎条件的应聘者,还给予一次性住房补贴10万元。 这样的待遇相比企业,可能谈不上很有竞争力,但对于粮科院来说却是破天荒的第一次。粮科院人士告诉记者,“总的是招4~6名研究员,我们公布了几个领域,如果条件合适的话,我们最终以最高线(6名)来招。如果应聘人很优秀,还可能再扩大。研究员到现在还是空岗,因为我们想招的主要是学科带头人。” 关于改制和招聘,据粮科院内部人士透露,这一步改革将在年底结束,届时由财政部、科技部等部门进行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