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车展成长之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6日 18:3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记者 海 兰 北京报道 6月9日,36℃的高温下第八届北京国际车展在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我们从去年4月就开始排队了,申请了300平米的室内展馆,批下来的时候却成了室外的300平米。”抹一把脸上的汗水,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务部部长商玉贵无奈地对记者说。 一些轿车厂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同样为民族品牌的吉利展馆被一分为二,场内场外都有,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吉利集团不得不请人穿着笨重的塑料衣服在炎热的天气里走来走去。“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吉利CEO徐刚解释,“新《汽车产业政策》提倡自主研发,鼓励自主品牌,但要拿出具体的措施来。” 与国际展览中心的火爆和拥挤不同,本次车展的商用车主展馆——农展馆则过于冷清:乘坐50辆车展专用车往返于国展和车展之间的观众寥寥无几,为了增加人气,主办方只能放弃使用电子票,参观者可免费入场,但仍未见到成效。 早在开展前,东风、解放、宇通为首的几家一流的商用车生产厂家已经宣布不参加北京车展,即使在参展名录上的厂家,如中大、亚星等10家厂家根本没到现场,这个比例占到将近所有在册的商用车厂家的50%,“宁可花冤枉钱也不丢这个面子”成了这些厂家老总们的普遍心态。 面积瓶颈 “展馆面积已经成为本界车展的最大问题。”承办方之一的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副总裁陈若薇告诉记者。她说,厂家的抱怨连同新闻中心的狭小等等都是由此引起,这与国际化车展的规模已经很不相称。 有关人士估算,照现在北京车展的情况,20万平方米的面积才能基本满足需要。但是,这个目标恐怕短期内难以完成。据记者得到的最新消息,由于国家审批制度的进一步严格,此前北京车展承办方宣布的2006年建立新展馆的计划很可能搁浅。下一届北京车展很可能还是这样拥挤。 比场馆面积更遭参展商和观众抱怨的,是车展的服务精神的匮乏和管理机制的效率低下。 以新闻中心为例,除了工作间的不起眼之外,它的存在对很多记者的意义就在于去领一个沉甸甸的资料袋。而在真正国际化的日内瓦车展上,展会组织者允许记者在现场免费将收集的资料邮寄回国,每名记者可以邮寄8公斤的资料。 作为北京车展国际化的象征之一:本次车展,有450多名境外记者参展。这些境外记者似乎没有受到什么优待。在国展新闻中心的一位外国女记者,只能自己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四处找展馆。 遭质疑最多的还是电子门票系统。据组委会透露,估计此次报名参加的媒体记者突破6000人,这个数字来自于对记者证发放的统计。但是,在媒体日当天,好多明显不是记者的人顺利过“关”;而另外一些从外地匆匆赶来、没有提前办证的真正记者却被拦在了门外。 假票问题也让不少观众分外恼火。据不完全统计,展会对公众开放的前3天,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民警已经截获了300多假票证。这创下了历届车展假票数量之最。 “老实说,我们的免费票证有30%提供给参展厂商,另外,有10%的关系票,你知道,我们总是需要各方面关系支持的。”陈若薇女士如是说。对于假票问题,她的解释是:“人民币还有假的呢,这是不可避免的。” 据记者了解,假票的泛滥很大程度上和一度停用电子门票系统有关。由于普通观众日的第一天,电子门票检测系统停用了近3个小时,很多人借此大肆卖假。那么,电子门票系统因何停用?原因很简单,由于入口少,门票检测又需要一定的时间,观众拥堵十分严重,必须进行快速地疏通。 此外,炎热的天气、状况不佳的空调系统、装修后的异味、周边的堵塞交通以及馆内没有任何可以休息的坐椅等等的细节都让人们十分不爽。陈若薇表示,下届北京车展不管能不能易地,但肯定会改时,很可能提前到5月举行。 “有些地方,我们很对不起观众,我们也在吸取经验以期改进。”对于扑面而来的批评,她感到有些委屈,“为什么你们记者总是挑毛病,为什么不能纵向比较,和前几届相比,我们已经进步很多了。” 福特?中国?公司副总裁许国祯先生说,北京车展的确越办越好,在国际汽车界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在国际化方面以及展会的硬件、软件,与国际顶级车展相比,还有差距。 北京车展的承办者之一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的总经理赵海明也承认,北京车展如今在展览内容、展览规模、展览档次方面与国外顶级车展差距并不大,但在硬件设施和软件服务方面却同国际顶级车展有相当大的差距。 “车展发展是否健康,不应以数量多少来衡量,而是看厂商、经销商和观众是否满意。”有业内人士表示,用这个标准衡量,北京车展不仅冲击六大无望,甚至连“健康”都算不上。 收入谜团 虽然离国际化还有差距,但与世界五大车展?东京、法兰克福、巴黎、底特律、日内瓦车展?相比,北京车展因为场地租金高而被誉为“全世界最贵的一块牛排”。即使在与上届相比,降价11%的基础上再次下调了20%之后,北京车展场地费的价格依然昂贵。 据了解,国外参展商每平方米260美元,国内参展商每平方米1200元人民币左右。而在底特律车展,这一价格只有50美元左右。即使是五大车展中收费最高的东京车展,每平米也只有180美元。 对于收入,有些记者做了一个简单的加减乘除:用展馆面积乘上参展费用,就认定一次车展的收入有两亿。但是陈若薇不这么认为,“对中展集团而言,账不能这么算。从2000年到今天,中展集团已经为场馆设施投入了1.5亿元,另外我们会在场地费上给厂家一些折扣。” 关于折扣率,陈以商业机密为由不愿意透露,只是说,”给各个厂家的折扣不同。”有意思的是,记者刚好听到两个数字,作为本届车展面积最大的参展商,福特副总许国祯透露,“福特投入了千万美元。”而来自长安福特一位副总裁的数字是600万美元。对于中间的差距是否和折扣有关,有关方面都采取了回避的态度。 据北京国际车展组委会介绍,本届展会有20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余家整车及零部件公司参展,国外参展商占据了75%左右的展位。有业内人士认为,展馆的总面积是11万平方米,即使扣除相应的折扣等因素,加上门票收入,粗略一算,保守估计,本次车展收入过亿没有问题。 对于租金问题,中国汽车工业咨询会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这样分析,本届车展,国外的厂家受到更多的重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国内厂家的场地费用只有国外厂家的50%。而赵海明表示,北京车展国际馆的展位费一直高于国内馆,这是个历史的原因,最高时相差6倍。 据介绍,有关部门正在考虑逐届调整国际馆和国内馆的展位费标准,使之与国际展会接轨,最终实行同一价位标准。这是世界贸易组织的国民待遇原则之一。 来自国内企业的部分反馈是:对北京车展,他们非常重视,不惜斥巨资。但是,作为国内最高水准的汽车展,理应对中国的汽车企业有一个正确的安排。比如这次车展,民族品牌显然没有希望获得额外照顾,仅仅要求能够提供一小块馆内展地都不能得。而更让这些厂家担心的是:即使出一样的钱,还是不能得到想要的位置。 厂家的疑虑并非无中生有,因为所有的生杀大权都在主办方手里。一个例子或许能很好的说明“垄断”带来的问题。以盒饭销售为例,由于电子门票只能用一次,众多参观的观众只能中午在国展内用餐,用餐环境差不能满足需要不说,观众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在烈日炎炎下吃15元的盒饭;一是到展厅内有空调的地方买盒饭,但价格已经翻番,涨到了40元。即使这么昂贵,展厅内的销售盒饭数量每天也在一万盒左右。这样,仅展厅内盒饭的销售收入就将近300万元。 贾新光分析,说北京车展混乱也罢,垄断也罢,不过都是利益作为原始驱动力。但包括国外的厂商在内的所有参展商都很清楚:他们是为中国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而来,不是为跟车展组委会怄气而来。他强调,北京国际车展之所以底气十足、牛气烘烘,主要功劳不在于车展本身,而在于中国拥有巨大的市场。目前中国的汽车消费已居全球第三位,生产规模已居全球第四位,这是每个厂商都不愿意放弃展示自己的根本原因。 对于商用车厂商集体撤展,车展组委会似乎不以为然,因为你不来,自然有人来。 对于一部分在名录上的、事实上却没有参展的商用车厂家的费用如何处理?陈若薇表示并不知情,但有一点很清楚,“钱是不能退的!” 利益纠葛 事实上,已经走过14年历程的北京车展利润丰厚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多头管理已经严重阻碍了北京车展的发展。 贾新光说,本届车展的四个主办方之间关系复杂,是导致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而赵海明坦言,由于历史等诸多的原因,北京车展由多个机构联合办展,人为因素较多,影响了工作效率,这也直接导致了车展中一些奇怪的现象:商用车厂家本应该排在农展馆,可在国展,仍有四家商用车厂家:法国雷诺、VOLVO、德国MAN和奔驰抢占了正对大门口、位置绝佳的室外场地。 对此,陈若薇解释:“这个我们没有办法,这是在车展闹分家之前就答应人家了。我们得兑现承诺。” 去年北京车展的分家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在政府的出面干预下合为一家。但是围绕利益分配,北京车展的四大主承办单位一直在明争暗斗。 北京车展的主办方是中国汽车工业总公司和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1993年,中汽总公司不再握有行业管理职能,该职能转移到机械部下设的汽车司。1994年,机械部主办了另外一个车展,两个车展的分裂局面一直持续到1997年。从1998年开始,在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下,北京车展再次合并。 到了2003年的11月3日,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和贸促会汽车分会、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国展中心场地不足为由,宣称2004年5月18日到25日在北京经开国际汽车汇展中心办一个车展。 8天后,另外的主承办单位---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和中汽对外经济技术公司也召开新闻发布会,为2004年的北京国际车展做宣传。双方表示车展将在6月如期开展,而且两家都公布了12万平米场地的方案,并都压低了场地费以吸引厂商。 这样的战争虽然在不久后被政府有关部门叫停,但多年延续下来的利益争夺并不会嘎然而止。 被采访的人士普遍认为,北京车展的四个主办方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政府联系,互相之间又纠缠不断,这种扯不清、理还乱的办展模式还远未走向市场化,缺乏规范性,缺乏一个有效的经营机制和企业化运作。 会展业是一个大产业,北京车展何时才能真正与国际化接轨,成为真正的国际六大车展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