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煤业全面重组背后的话语权冲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12日 15:52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 杨磊 太原、大同报道 只是平常的一个人事变动,却内藏玄机。 2004年4月13日,山西省煤炭工业局局长换人。原局长张崇慧升任山西省国资委主任,原运城市市长王守祯接任。
这一升一调是山西煤业全面重组的一次排兵布阵。 张目前所处位置——掌控全省国有资产,成为国资“守夜人”。回忆起张在任期间力推的“全省煤炭资源重组”工程,山西政界很多人将此次变动解读为其“思路通过任命得到了强化”。 “前任擅长战略规划,后任则长于执行。”有内部人士评论,张崇慧给山西煤炭产业留下的是一个宏大的格局:将全省的煤炭资源通过战略重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最终按照产品的不同和地域的划分,形成动力煤、焦煤和无烟煤三大产业集团。 粗略估计,上述集团的组建,将统一该省90%左右的煤田资源,控制至少70%的煤炭产品走势。 缘于张的框架已经安排定当。王守祯上任之后的首次讲话说,“继续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煤炭工业发展方针,踏实做好工作。” “3+2”和“井田制” 这次人事调整是为了将山西煤业重组更坚决地向深层次进行。 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一位官员说,山西省决策层决定实施大规模重组:以煤炭企业为主体,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本为纽带,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多元化为特征,以煤种特点、地理位置、铁路流向为依据,组建产、运、销一体化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营的“四跨”集团。而张崇慧“擅长战略规划”的优势开始展现。 山西的目标是,将原煤产量控制在3亿吨左右,矿点保持在3000个左右,年销售收入达到800亿元。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要下猛药。山西省国资委一位官员指着地图对记者说,从地域上,北部的大同、中部的太原以及南部的阳泉、晋城将成为战略支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上述支点主要的产品类型分别是动力煤、焦煤和无烟煤。 第一个集团军于是出现:2000年10月,以西山煤电集团公司为汾西矿业集团公司、霍州煤电集团公司主体的山西焦煤集团挂牌,辐射太原、晋中、吕梁、临汾、长治等地市地方煤矿和煤炭运销企业以及骨干机焦企业,长远目标是形成年产销1亿吨、焦炭3000万吨规模,实现年销售收入390亿元以上,焦煤产品在国内焦煤市场占30%以上份额,焦炭占国内市40%以上份额,其中出口焦炭占全国50%以上的份额。 重组的力量很快显现。成立不久,山西焦煤集团就晋身国内焦炭业“一哥”,地位至今无人能撼动。 随后,以生产经营动力煤为主,以大秦线流向为前提,以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为核心企业,辐射大同、朔州、忻州市的地方煤矿和煤炭运销企业以及主要电力企业的山西动力煤集团公司架构浮出水面。 按照大同煤矿集团的统计数字,这个目前尚未完全定型的泛集团化同盟,年产销动力煤能力已经达到1亿吨,销售收入180亿元,占全国动力煤市场20%以上份额。 而最新的消息是,以生产经营无烟煤为主,以石太线、太焦线、候月线流向为前提,以阳泉煤业集团、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为核心,辐射阳泉、晋中、晋城等地市地方煤矿和煤炭运销企业以及化肥企业,组建山西无烟煤集团公司的思路已经获得山西省高层认可。有未经证实的消息说,该公司将在今年8月份挂牌。 按照预期,该集团将达到年生产、经营8000万吨无烟煤的规模,年销售收入将达到180亿元以上,占全国化工、冶金用煤市场较大份额。 上述国资委官员进而指出,仅仅形成产品整合是不够的,还应该为产品的流通创造条件,“就好像井田制,产品是田,而运销企业将成为连接产品的通道——政府对煤矿资源的控制将更进一步加大。” 在此思路引导下,运销系统的改变水到渠成。 2003年12月10日,在原山西省煤炭销售办公室基础上,成立了山西省煤炭销售集团,由行业管理转变为企业市场运作,以增强山西煤炭销售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年销售煤炭过亿吨、位列2003年煤炭行业百强企业第三名的山西省煤炭运销总公司也重新制定了发展战略,提出走集团化、多元化和洁净化之路,最终实现原煤产能5000万吨,销售煤炭超亿吨的目标,变过去的“卖煤收费”为“产煤销售”。 这是一个令人瞠目的格局:即将成型的三大集团以及两个运销公司将一统山西全省90%左右的煤炭资源,控制超过70%的产品销售——山西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其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而调出量却占全国各省总调出量的75%。 整合的代价 “将全省的煤炭资源整合起来,做大做强,这是一个既定方针,我们的态度只能是义无反顾。”在山西省国资委一位官员眼中,这样的改变颇有些悲壮的味道,“无论是谁接手,都要思量再三”。 事实上,这样的论调不停地冲击着山西政界的思维。甚至有观点说,在山西,“煤挖得好就能升官,而谁能把全省的煤炭资源梳理清楚、整合成为集团军,就可以当大官”。 然而,在政府美好远景背后,却是犹如“壮士断臂”的悲壮。一组数据可以说明问题,统计显示,山西省4768家各类煤炭生产企业中,乡镇煤矿就达4290多家,占到全省煤矿总数的89.97%,平均年生产量仅4万吨左右。 而这些企业所涉及的,是一个超过400万人的庞大职工、家属群体,整合对于他们其中的相当大一部分人而言,意味着就业机会的缩减和生活条件的恶化。 “整个山西实际上就是依赖煤炭生存。”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一位副院长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从长远来看,整合资源是必然的,但是,这样的后果有可能需要相当长时间来消化,“不但是工人,就连一部分地方政府都是依靠煤矿资源来维持正常运转,但要做大做强企业集团,必然涉及兼并、破产等敏感动作,政府行为的后果需要个体来承担,阵痛不可避免”。 事实上,就连山西省政府都在应对整合可能带来的风险: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共生产原煤60亿吨,其中60%以上运到了省外,这些煤为山西带来了全省50%以上的财政收入。 “如果重组带来什么不良后果的话,对山西经济将是一场灾难。”这位专家说。 但政府已经没有风险评估的时间。“如果再不进行整合,省外的能源公司将会把山西本省的煤炭资源瓜分。”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一位张姓人士说。 据公开资料统计,近年来,省外大集团已控股、参股山西省地方煤矿近100座、发煤站近20个。其中,神华集团从1998年开始将发展目光投向山西,采取买断、控投地方小煤矿的方式,投资山西地方煤矿生产,目前已在忻州、朔州形成年生产1000万吨原煤和500万吨的精洗(将原煤洗为精煤)能力,并计划在两年内达到3000万吨以上产、洗、储、运的规模。 与此同时,华能、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山东鲁能集团等也将山西丰富的煤炭资源视为自身新的发展空间。 还有,能源形势现在如此紧张,但煤炭外运大省山西所面对的,却是一个不尴不尬的局面。 一份由山西省政府出具的资料曾经对山西省煤炭工业作出过定义:山西省作为全国最主要的煤炭生产、外调、出口省份,无论是与世界主要采煤国家相比还是与国内其他行业相比,最为明显的竞争劣势是劳动密集、企业分散、产业集中度低;另外,从国内其它行业看,电力工业、冶金工业、石油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其产业集中度均高于煤炭工业,特别是电力、冶金行业又都是主要用煤行业,山西煤炭工业再不走向集团化,就很难把握主动权,难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没有人会漠视这样的局势,对于企业来说,分散意味着竞争不力,这对于官员来说,同样如此。 这样的困境只能通过整合资源实现突围。 山西省府要求:到2005年底,山西省要淘汰生产能力小于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同时要严格总量控制,原则上不再审批生产能力小于30万吨/年新建矿井,大集团要控制70%的产销量。 省政府的态度非常明确:“关小上大,等量置换,资源整合,明晰产权,联合改造。”这被人们普遍认为是“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话语权冲动 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只有将煤炭产业重组继续深入下去,山西省煤炭资源才有可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中央级媒体驻晋记者回忆说,在公开场合,王守祯曾经多次传输上述观点。 “怎么定义‘应有的作用’?自然是在全国煤炭定价乃至国家煤炭政策上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山西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张姓人士道出玄机。 而这种冲动最早的根源是几场事故。 2003年,山西省小煤窑连续发生数起事故,直接导致了全省除了四大国有煤炭集团外全部煤窑停产整治。 漫长的整改期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山西煤炭总产量下滑。 截至2004年3月31日,山西省共有3541座煤矿批准恢复生产,占总数的93.6%。其中:市营煤矿复产41座,占市营煤矿总数的74.5%;县(区)营煤矿复产281座,占县(区)营煤矿总数的90.1%;乡镇煤矿复产3219座,占乡镇煤矿总数的94.2%。 而数据显示,山西在过去5年多时间内,有7000多个无证非法及布局不合理的小煤矿被关闭。累计统计,全省由此压缩煤炭生产能力1亿多吨。 压缩生产的后果在国内能源市场上引发了连锁反应。 一个简单的例子是,此前电煤的市场价大概在180元/吨,而受山西煤炭减产的影响,在2003年底的时候其市场价一度高涨至226元/吨。 而很大程度上还是国家计划调价的后果,否则,完全有可能上升至更高的价位。 按照规划,未来的动力煤集团将承担电煤外运的重任,焦煤集团的产品将主要为钢铁等重大基础性项目提供资源,而无烟煤集团的角色将集中在化肥以及日常生活用煤上。 但颇具意味的是,动力煤和焦煤集团步调统一地提出了“煤、电共同发展”的口号。 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山西省焦煤集团一位人士说:“电力和煤炭紧密联系,但电的日子要远比煤炭好过。电力紧缺将困扰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就目前情况而言,电煤的定价不可能完全放开,只能自己发展电,从而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自身资源,才有可能保证利润最大化。” 山西省焦煤集团发展纲要显示,发电将是其今后最重要的投资方向。该公司计划在电力行业投资420亿元,到2010年建成14座电厂,其中自建9座,参股5座。装机总容量将达到1096万千瓦,年发电量603亿千瓦时,实现销售收入140亿元。 内在的逻辑非常简单,专家计算,以2001年全国发电耗煤每度KWH357克煤计算,电价每提高1分钱,用煤成本每吨应提高25元。大工业电价从1997年到2002年每度增长了4.5分钱,按照对比系数计算,电煤价格每吨应当提高112.50元。 事实上煤价并没有明显上涨。资料显示,1997年,大同煤矿集团公司供浙江电煤平仓价每吨291.68元,阳泉煤业集团公司供山东电煤价格每吨159.78元,到了2003年,同煤集团电煤平仓价266.55元,阳煤集团161元。也就是说,到2002年电煤价格尚没有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而2002年电煤价格比市场价格普遍要低30元左右。 “只能希望整合后能够拥有一定的定价话语权。”上述人士说,毕竟仅是焦煤和动力煤两个集团能够影响到的煤炭产量已经接近2亿吨,没人能够忽视它们发出的声音,“即使没有办法影响定价,那自己发展电力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 而大同煤炭集团的新闻发言人王有明也曾公开表示:“并不是煤炭企业限量提价导致了煤炭紧俏,而是前几年宏观经济调控不力造成结构性的煤炭短缺,煤电定价的话语权自然向煤炭企业转移,而价格上扬使煤炭企业看到了增长的希望,这也意味着在这场持久的煤、电矛盾中,煤炭企业第一次赢得了谈判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