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汽车产业政策改革 > 正文
 
产业政策应更多考虑消费者利益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9日 13:4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付 辉

  上海报道

  备受关注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出台,国内外汽车制造商和评论界对此有种种说法,令人莫衷一是。

夏日特卖 全场1折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2004环球小姐总决赛 新浪招商引资征代理商

  作为麦肯锡的全球董事合伙人之一,高旭就汽车产业政策的相关热点问题接受了本报专访。

  保护企业而不是消费者

  《21世纪》:汽车产业政策历经波折终于出台,如何来看待这一事件?

  高旭:中国的汽车产业政策对世界范围的整个汽车行业都会产生影响。比如召回,中国召回政策的实施会对全球整车企业在中国市场以外的经营都有影响。因为中国现在的大部分车型都是世界范围内的车型,都是全球的车型。如果车型出现问题的话,会涉及这款车在全球市场上是不是存在同样的问题。产业政策本身并一定要多完美,关键是在执行力度和执行人的水平问题上。

  《21世纪》:的确,执行这一政策的力度非常关键。

  高旭:完全贯彻的执行、客观公正的实施是关键,而现在的政策在执行细则上没有详细的规定。其次,新的汽车产业政策,针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有限的。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行业最大的不确定因素是消费者,而这恰恰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21世纪》:与美国、日本、德国等成熟的国家的相关政策比较,中国这一政策与他们的不同点有哪些?

  高旭:首先,国外的相关政策更多地是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而不是准入政策。如美国和日本的汽车政策里面,没有哪一条是说哪些企业可以进入汽车行业,哪些企业不能进入汽车行业。他们的政策更多强调汽车厂家应该具备的技术标准,如排放、安全性能等。

  其次,出发点不同。中国的法规似乎永远都是在保护本地企业及其合资伙伴,而国外的法规更多的是保护消费者,从消费者的角度制定法规。比如在销售渠道,我们的法规要求企业进行国产和进口品牌分营,这是为防止今后国外的品牌控制营销渠道,而为国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设置一个非关税的壁垒。消费者当然希望有更多的选择,但政策显然不是从消费者的角度进行思考的,而是出于保护国内企业的角度。再次,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国外汽车产业已经拥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且主要是围绕消费者的历史,而中国汽车产业针对消费者的市场也就是最近几年的时间。因此,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也是我们下一步期待解决的问题。

  会有一两家在国际上站住脚的

  汽车企业

  《21世纪》:新的产业政策涉及中国汽车发展的众多方面,其中对于自主品牌的建设着墨不少,您如何评价时下行业内对自主品牌的界定?

  高旭:我个人认为,发展自主品牌应该是企业要去考虑的事情,而不应该由国家去考虑。自主品牌实际上包括商标、产品、核心技术三个基本内容,但现在我们的汽车企业更多关注的是商标和产品这两个方面,而忽略了核心技术这一层面,而核心技术恰恰是提高汽车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相关政策应该鼓励并支持汽车企业积极提升核心技术。

  《21世纪》:谁有能力构建自主品牌?

  高旭:谁有能力构建自主品牌应该由市场来决定。例如,丰田以前是专做纺织机的,如果当时限制它进入汽车领域,那么丰田今天也可能只是专做纺织机了。

  中国一定会有1到2家汽车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首先,中国本身具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与日本、韩国相比,这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其次,中国其他一些行业的发展也是证明了这一点。以家电行业为例,企业没有得到很多的保护,没有哪一家企业是靠保护崛起的,而都是靠竞争崛起的。国家鼓励的这些大集团应该更多地关注从合资合作中获取管理经验、核心技术、研究开发能力、自主品牌开发能力,而不是仅仅将此停留在口号层面。

  在自主品牌构建过程中,汽车企业应该通过海外兼并获得核心技术和市场,而参与这一过程的企业不应仅局限于大集团,在汽车零部件行业的万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21世纪》:新政策会有多大影响?

  高旭:新的汽车产业政策本身在一定程度上是朝着健康、逐步完善的方向发展的。其影响的关键在于执行,在于客观公正的实施,而非其本身。它需要在执行过程中进行不断完善,如对消费者的保护这一方面。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北京传递雅典奥运火炬
伊问题新决议获通过
美国前总统里根逝世
八国首脑会议8日召开
纪念诺曼底登陆60周年
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美
2004北京国际车展
孙燕姿全国巡回演唱会
2004欧锦赛 NBA总决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