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让合资模式失宠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1日 10:14 《中国经济周刊》 | ||||||||||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崔世海 北京报道 5月12日,美国宝洁公司宣布,将以18亿美元从和记黄埔(中国)有限公司收购其在中国合资企业中剩余的20%股份,这将使宝洁公司对其在中国公司的经营拥有百分之百的股权。至此,宝洁与中国的最后一个合资伙伴分道扬镳,成为一家彻底的独资公司。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宝洁公司或宝洁指定的实体将执行这项收购,收购计划预计于今年6月18日完成。
“终结合资”早有预谋 “现在完成对和记黄埔所持股份的收购只不过是比原定计划提前了而已。1997年,宝洁公司同和记黄埔对原有的合资企业进行重组时就约定,在2007年至2017年期间收购剩余的20%。收购完成之后,更有利于贯彻宝洁的全球战略。”宝洁公司相关人士向《中国经济周刊》透露。 据了解,宝洁在中国一共拥有10家公司,除北京宝洁技术有限公司从成立之初即为宝洁独资外,其他9家均为合资公司,宝洁与和记黄埔在其他9家均持有一定比例的股份。这些合资公司成立之初,曾经有过不少的中方合作伙伴,如广州肥皂厂、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进出口贸易总公司曾是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的合作方;北京日化二厂曾经与宝洁合资组建了北京熊猫宝洁洗涤用品有限公司,但最后这些中方合作伙伴都一一退出了宝洁阵容。 合资逐渐独资 “外资在中国的独资倾向日趋明显。” 南开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李维安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我们最近对跨国公司在华三资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调查,结果显示,跨国公司在华合资企业在成立几年后,外方投资者增资扩股行为极为普遍。目前天津开发区中,合资企业与合作企业的外资比例分别达到65.8%和69.9%,而独资企业总数已超过前两类企业。” 对此,经济学家张维迎曾发出警告:开放市场和引进外资,不能演化为“一出没有中国演员的中国剧”。中国开放的市场形成了一个大舞台,但是中国自己的演员都被赶下台,却让外国人演戏。舞台是我们的,但自己人都在跑龙套,主角是别人。他认为,未来“外资主导中国经济”的危险不是不存在。 “中外合资”模式失宠 “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条件下,中外合资这种企业的处境将很尴尬,因为更多的跨国公司已没有必要通过与中方合资来进入中国市场了。”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研究员吴亚平日前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 改革开放之初,外商独资企业在很多领域受限制的情况下,中外合资企业为吸引外资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那时,外商看中的也是中国的相对廉价的土地、原材料、劳动力和13亿人口的巨大消费市场。从中方的立场看,合资的目的是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发展合资企业所取的成就也印证了这一策略的正确性。但对外资来说,在当时中国各种政策的限制下,采取合资形式成为它们进入中国市场最便捷的途径。比如汽车,中国的政策是绝不允许独资企业出现的。但在它们以技术优势在中国市场站稳脚根之后,资本的逐利本性推动着它们进一步向前推进,由合资转向收购兼并,由参股外销转向控股控市成为一种趋势。 众所周知,中外合资企业内有关资金投入、品牌使用、技术垄断和管理摩擦等方面客观存在的分歧一直是这一企业模式的弊端。而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对外商投资领域和设立独资企业的限制将逐步放开。对于外商来说,采取独资方式进入中国所付出的代价要比合资低。 宝洁开始独资运营,说明跨国巨头在中国已不满足于合资,独资对于他们来说更具吸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