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通行币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财经杂志秀之《投资与合作》2004 > 正文
 
产业资本:躁动的力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20日 11:58 《投资与合作》

  记者 冯禹丁

  中国的产业巨头们正在通过不动声色的资本暗流与大张旗鼓的投资热潮,酝酿和导演一出产业资本的“大串联”。

  资本暗流与投资狂潮

E歌时代来临了!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缤纷彩音风暴免费听 上网实用手册

  若干年后,中国会不会出现通用电气这样的横跨实业和金融领域的产业巨人,我们不得而知。但打造产融结合的产业帝国,现在已经是中国产业巨头们的一个众人皆知的盘算,他们早已经开始致力于在实践中对通用模式的学习和模仿。

  今年二月,高盛、联想参与重组海南证券,成立合资投资银行的消息传出,具投行背景的“第四少帅”赵令欢浮出水面。据报道,此次联想切入金融业的方向将以投资传统行业为主,以创投的方式对所控股公司改组甚至上市,直至最后套现退出。由此,联想控股酝酿新投资公司,进军战略投资重组业务的意图进一步明晰可辨。据联想内部人士称,这只是冰山一角,“联想正在蒸一个大馒头,现在还不到揭盖的时候,我还不能告诉你联想具体要做什么。”

  柳传志心目中的未来联想控股显然是闻名世界的通用金融服务集团的路子,这家公司每年收购一百多家企业,然后高价卖出去。在所有的资本交易中,通用电气金融服务集团就好比汽车发动机。过去15年来,该部门一直保持22%的年增长率,这一数字使其他部门6%的增长率相形见绌,而且金融服务集团的营业额占通用电气公司营业额的50%。这是一个不能不令国内产业巨头们梦想的至高境界。

  与联想类似的还有海尔、方正、中粮、中远、新希望(资讯 行情 论坛)、新疆德隆、华晨、一汽等诸多大企业。海尔先后入主青岛市商业银行、参股长江证券,拿到了信托、保险、证券、银行几乎所有金融牌照。2002年9月,海尔又成立了注资5亿元的集团财务公司。方正对已经收购的券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整合后成立了自己的金融集团公司。涉足金融较早的中粮集团从期货交易着手,而后收购新西兰保险公司,再成立财务公司,并投资参股交通银行、招商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中信、广东证券和华泰保险等等。华晨则是从金融起家转身进入汽车等产业领域的代表之一。一汽轿车(资讯 行情 论坛)最近的年报透露,该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公司对其财务公司增资的议案,一汽财务有限公司共获得一汽集团、一汽轿车和一汽四环(资讯 行情 论坛)联合增资约5.6亿元,在银行做汽车金融业务问题越来越多的情况下,一汽的这种动作显然别有深意。

  宏大的外部动作之外,产业巨头们的内在细节的悄然变化也反映了某些与变相融资和金融相关的动向。通信设备巨头华为的员工工资卡、提款机都用自有产品,员工甚至领取工资还要向公司申请“套现”。这样的打造独立金融帝国的模式在中国大企业中据说已经不算什么新闻了。

  这些现象都直指同样的方向:产业巨头们如今不同程度的患上了金融饥渴症,服务效率低下的银企通道早已不能满足大企业们旺盛的融投资需要。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的产业巨头们正在把他们的触角有计划的渗透到金融的融、投通道,像猎豹一样积蓄能量、等待投资机遇。通罗马的条条大道正在被产业巨头们小心翼翼却又是有计划的的一一试错、探路。

  与产融结合昭示出的资本暗流相对应,跨产业投资烘托出的投资热潮更加显性。

  2004年2月,酒业巨子五粮液(资讯 行情 论坛)大笔一挥,决定斥巨资进入日化领域。此前它已先后进入过制药、芯片等行业,据透露,这次进军日化业,五粮液首期便投资了1.5个亿。此外,五粮液已初步迈入汽车行业的消息也已得到证实。去年以来,类似的引人关注的产业资本动向还有很多。中石化旗下的长城已经秘密开始向车用油的终端汽修、汽服大举进军。全球第六大钢铁生产商宝山钢铁公司计划在未来五年内增加50%产能,2010年前斥资500亿至600亿元人民币,将产量从今年预期的2000万吨扩大到3000万吨。2003年9月,酒业巨头茅台集团挟巨资进军微硬盘等高新技术产业。

  而如今产业资本最为集中流向的行业无疑还是汽车。夏新电子(资讯 行情 论坛)3月26日发布公告,声称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汽车投资项目议案,将投资1.75亿元自有资金,与南汽集团共同组建自己占股50%的合资公司,联合生产汽车车身等产品。半月之前的3月18日,由南汽无锡车身厂改进英格尔推出的新车—西亚特,悄然在江苏几大城市上市,终使波导借道南汽造车的传言成为事实,据坊间传闻波导为此投入了30亿元。而再早前的2月24日,奥克斯亦宣布将在5年内出资80亿元进军汽车产业,在沈阳和宁波打造年产45万辆生产规模的汽车基地。手机电池大王王传福去年在央视《对话》中放眼要进军汽车业,今年他旗下的香港上市公司比亚迪已斥巨资进入了汽车业。

  一份长长的名单上,已有的产业势力有家电巨头(春兰、奥克斯、格林柯尔、美的、新飞、小鸭),手机制造商(波导、夏新),烟草业巨头云南红塔,电池生产商比亚迪,酒业巨头五粮液,摩托车巨头力帆,机械巨人三一重工(资讯 行情 论坛)等等,而且名单还在被延长。

  产业巨头的通用梦

  不管是否公开效法,还是暗自模仿,像通用电气那样在产业和金融领域都游刃有余,是中国产业巨头们毫不隐讳的愿景。张瑞敏说,美国的通用电气公司就是海尔做金融的样本。“通用电气”全球的资金“24小时不落地”,是海尔集团心向往之的地方。海尔要打造一个“产融结合的跨国公司”,其对金融业的定位不仅是寻求一个新的增长点,而是半壁江山:今后产值产业占一半,金融占一半。背靠实业的资本大鳄德隆也声称自己是类似通用电气的依靠投行的财务技术手段的传统产业整合者。

  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会开始向金融资本?透。产业巨头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一方面要解决自身发展产业中的融资需要,另一方面也要为自身在产业中积累的大量资金寻找出路,通过组建以产融结合为特征的财务公司,可以满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降低运营风险和成本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资源,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国际上的经验表明,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资本运作和产业资本金融化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捷径。在全球500强企业中2/3以上均有自己的财务公司,有80%以上成功地进行了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经营行为。

  2001年初,以饲料起家的四川新希望集团通过连续增持和受让发起人法入股,以持股7.98%成为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的大股东,不到几个月工夫,就赚了几个亿,刘永好掀起产融联姻的浪潮。看到新希望联姻金融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东方集团(资讯 行情 论坛)、华晨、中国有色金属建设公司等诸多传统产业巨头也纷纷仿效,与金融企业联姻。随着产业资本金融化选择越来越明确,虽然目前国内企业在成立财务公司的审批上还有较大的难度,但海尔、中石化、中远、上汽、中电、中油等大型企业均纷纷成立起自己的财务公司。

  加入WTO之后的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思考如何将自己的产业资本最有效地与金融资本结合起来,需求产业与金融之间的平衡和结合点,并开始有计划地进入金融领域。据有关部门的不完全统计,2001年以来,全国共有近20个大型传统企业涉足金融保险业,涉及的金额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有专家认为中国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联姻的帷幕已经拉开。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小洪认为,产业资本参与金融资本,有的是纯粹为得到投资获利回报,有的是出于自身产业的战略目的考虑,有的则是为了更好地融资。陈小洪十分赞同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做专业金融,因为这样不仅可以引进资金、技术,还可以引进相应的竞争机制。同时他还认为国内金融企业相应的服务跟不上,也是企业投资金融业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有不少金融专家对传统行业的企业巨头涉足金融圈持审慎态度。香港经济大学教授、公司治理结构专家郎咸平对目前产业资本向金融领域积极渗透的势态感到担忧,他认为产业资本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控制金融资本,在现阶段公司治理问题为解决的情况下产业资本对金融资本的“控制”是一种市场不成熟、不健康的表现。

  产业巨头的金融化瞄准的当然不是产融结合的形式本身,而是其中蕴含的大量实现资本增值的机会。新希望集团总裁刘永好坦言,市场竞争的加剧已使饲料行业渐趋微利化,企业即使胜出,也将面临低利润的命运,而“曾经垄断的金融行业逐步放开的过程中,有许多特殊机会,谁抓住就会有较大发展。一个行业一旦由垄断向开放转变,其门户洞开的瞬间将爆裂出蓄积已久的巨大能量,一旦获取这种能量,企业就会得到超常发展的机会和资本。”

  易观咨询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杨斌同意产融结合是产业巨头开始由产品经营向资本经营升级的迹象之一,“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结合将会导致更强有力的产业整合,产业布局将会调整,催生出更多样性的市场结构,最后一些产业寡头会诞生。我认为产融结合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特征之一。” 产业巨头的金融化和产融结合已被公认为一种企业做大做强的发展模式和手段,可以断定,走向金融化的产业巨头,将来将会成为中国一股重要的投资力量。

  投资热潮的背后

  逐利是资本的天性,哪里的预期收益率高,资本就会流向哪里。对于风险投资者和产业资本来说,有一点是相通的,即产业投资回报率和行业成长性是决定产业资本流向的最大因素。中国的产业巨头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多余的资本有投资需求,在原有业务上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是选择之一。受行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热点转移的双重影响,当在自身所在的行业继续扩大投资的选择不如把资本投向别的领域划算时,产业巨头必然会将手中的资本投向别的领域。

  以近期吸引了大量产业资本流入的汽车业为例,1998年,有关部门对“十五”汽车市场进行预测,有人预言在2003年至2004年间可能出现对轿车的爆发性需求,因为在这个时间中国的人均GDP会达到1000美元,而国际上的经验是,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消费结构会发生较大的变化,随之轿车和住宅将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两大消费热点。

  2003年,我国人均GDP如期超过1000美元,按照国际上的经验,这意味着我国的消费结构将由衣食消费进入到住行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升级。消费结构升级随之而来拉动的是投资结构和生产结构的升级,住房、汽车、电子通信等高成长产业群,将成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安邦咨询高级分析员贺军说:“我个人认为中国汽车市场的前景很好,无论是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如此。有那么多人希望改善生活方式,这就是市场的原动力。”

  目前中国的平均汽车保有量非常低,每千人轿车保有量尚不到10辆,大大低于中国台湾地区250辆及德国和美国500多辆的水平。也就是说,中国的汽车市场尤其是轿车市场基本还处于“襁褓期”,随着道路交通设施的改善、新的销售和分销渠道的建立,汽车产业绝对是理论上的最大“朝阳产业”。据通用汽车中国区主席墨斐预测,今后两年中国将超过德国、日本而成为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大新车市场。

  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中国进入一个汽车社会,对投资者来说,这样的憧憬无限美好,因为它意味着无数的投资机会和巨额的投资回报。正是这样的预期在驱使着产业资本趋之若鹜的杀向了汽车业。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用了两个“太”来形容去年的汽车市场:“去年汽车业确实是增长太快了,汽车太火了。”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全国轿车产量首次突破200万辆,达到206.89万辆,只用一年时间就跨越了第二个百万关,比上年增长80.7%。轿车生产企业阵营比2002年增加12家,达到32家。

  《2003年二季度及上半年中国汽车行业景气分析报告》小组专家王小广指出,当前汽车发展火爆但不过热。这一判断得到了业内很多人士的认同,专家预测2004年汽车需求总量将达到501万辆,较2003年增长13.5%。国内汽车市场的巨大的增长空间和井喷般的增长势头不能不令所有的产业巨头们心动。

  产业资本进军汽车业,看重其丰厚的利润回报是不言自明的。在去年10月举行的中国产业发展论坛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经济研究所张文魁副所长说,汽车行业的利润目前整体来说是比较丰厚的,去年的毛利润是30%,而家电业现在毛利率已下降到10%左右。从2003年半年报情况来看,目前深沪上市公司有约47家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公司。47家上市公司2003年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共完成主营业务收入598.89亿元,实现净利润39.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达到37.31%和154.29%。业内普遍认为,汽车上市公司今年整体业绩有望增长25%以上。

  虽然产业资本流入汽车业是正常也是必然的趋势,但市场的跟随意愿还不足以解释为什么在短时期内,有那么多的产业巨头集中的转入汽车业。产业政策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产业政策使得汽车生产牌照和持有牌照的企业成为稀缺的资源,从而导致了短期内众多企业出于对资源的抢占动机而进入该行业。安邦贺军认为这种蜂拥而入的局面背后,实际反映的是中国的市场开放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产业界(不管是民间还是国有)积累了巨额的资本,它们要投资,要有新的领域进入。但中国目前的市场准入还存在很大问题,限制还是太多,有很多领域还是国有资本垄断,解决的办法只能是继续放开市场。

  “都是产业政策给闹的!”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发展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聊起产业巨头们纷纷涌入汽车行业这一话题时称,他认为中国正在犯日本1960年代所犯的错误:希望通过产业准入限制来为市场降温,而效果适得其反,反而为资本的流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即将于年底出台的新《汽车产业政策》将进一步严格审查新进汽车整车业的生产厂家资格。“产业政策要关门,企业搭末班车的心理是肯定有的,很多企业进入汽车业也不一定就要马上怎么样,而是像下围棋一样,先落一个子在那里,这样在产业上日后可以多一张牌。资本市场是流动的,一个行业也应该是通过有进有出来调节供求的,现在不进不出了,产业不是这么管。在国外也有这种情况,1960年代日本曾想要‘关门’,结果那时也促成了一个投资热,本田就是那时候出来的,产业政策反而给投资热起到了一个煽风点火的作用。”

  而同时,许多产业巨头主业所在的行业跟汽车行业相比增长空间日益受到挤压。家电业不到5%的微薄利润是公开的秘密。科龙电器(资讯 行情 论坛)董事长顾雏军曾说,卖一车冰箱还不如卖一车胡萝卜挣的钱多。PC等IT业务带来的利润已经明显偏低,也是联想、方正通过涉足金融进入传统行业的原因之一。而五粮液董事长王国春王国春在解释五粮液的多元化投资战略时说,这是为多余的资本寻求出路的必然选择。五粮液品牌已经做强,规模在中国白酒业中已是最大,但跳出白酒圈,五粮液规模还是不大。要想扩大规模,在白酒业普遍萎缩、增长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选择产值高、规模大的汽车业是顺理成章的事。

  中国家电问题专家罗清启评论说:“家电业的利润空间已经越来越小,企业在家电上加大投入已无多大‘钱途’。少许赢利或者是亏损已经让家电企业们感觉到生存环境的恶劣,出走成为时下行业新的生存性话题。”格兰仕副总俞尧昌更直截了当地指出:“一些企业开始通过多元化方式进行大规模资本抽逃。这已是家电行业的第二次大规模资本转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中国企业家治理沙尘暴
吴邦国出访欧洲四国
陈水扁“5-20就职”
美英向伊政府移交权力
巴黎戴高乐机场坍塌
美英联军虐待伊俘虏
莎拉-布莱曼演唱会
飞人乔丹2004中国行
2004法国网球公开赛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