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电业同室操戈说明了什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8日 14:48 《外滩画报》 | ||||||||||
本报评论员 北京时间5月15日凌晨,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在华盛顿裁定,中国彩电业在美倾销成立,对中国彩电业征收从5.22%至78.45%的反倾销税。 消息甫一传出,即有彩电生产商说,出现这样的结果,完全是“内鬼”闹的,如果
为什么有彩电生产商会做这样的“内鬼”呢?难道“零税率”不是对所有人都更有利吗? 业内人士说,彩电业完全是薄利产业,反倾销税只要超过10%,就基本上扼杀了中国彩电的出口。而这次只有一家彩电企业低于10%,所以此次反倾销如果最终得以执行,对中国彩电出口美国将有很大的影响。 有报道说,去年7月,四川省彩电对美出口创下85万台的记录,而今年1月出口仅有13万台;另一出口大户广东省,在去年12月份的出口量下落到21万台,而它的峰值是45万台。 2002年,中国对美出口的涉案产品达300多万台,价值将近5亿美元。平均每台180美元,可见是彩电中的低端产品。 中国彩电的生产能力超过5000万台,而国内市场每年的需求仅为2500万台至3000万台。在这样的背景下,彩电企业惟一的活路就是出口。美国彩电市场的年需求和中国市场大致相当,也在2000万台上下,所以,美国就成为国内彩电生产商的一个主战场。 但是,由于中国彩电企业技术接近,主要做低端产品,大家同质竞争,于是产品之外的一些手段就被用上了。 这次反倾销如果有所谓“内鬼”的话,那可能是某些彩电企业在用产品之外的手段:通过高额反倾销税把中国的竞争伙伴拦在美国市场之外,然后通过在海外建厂,转移国内产能,从海外厂向美国出口。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真是中国彩电业的一个悲哀。 整个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上半期,中国都处于“短缺经济”时代,手头刚刚有了一点钱的中国人争先恐后地添置各种家用电器,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彩电。市场饥渴般的需求催生了大批的彩电生产商。各地纷纷上马彩电企业,引进彩电生产线,导致中国的彩电产能急剧放大,而且大家的技术基本上一样。 据说,如果把所有中国彩电生产线的产能加起来,至少有8000万台,而全球一年的彩电需求不过1.2亿台。 在狭窄的独木桥上挤了千军万马,有人落马是必然的。后来碰到了经济紧缩,一大批彩电生产商销声匿迹。在上海,曾风光一时的“飞跃”、“金星”、“上海”等品牌现在都找不到踪影了。 能活下来企业都是“稀有品种”,为了生存,它们使出了浑身的解数,什么“三十六计”,什么“孙子兵法”,能用的招数都被用上了,这次用“反倾销”,无非是借洋人之刀来杀竞争对手而已。 这种“刺刀见红”式的搏杀的根源在于当年的过度投资,这直接导致了竞争环境的极度恶化,在生存面前,大家顾不上起码的体面与尊严。 问题是,当年在彩电业犯过的“过度投资”的毛病现在又出现了。在地产、汽车、钢铁、铝材、水泥等领域,表现尤为突出。 电视机生产多了还可以卖到美国去,房子造多了该怎么办?这一轮的过度投资会对未来的竞争格局产生什么影响?这都是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