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新银行业 > 正文
 
海发行复活玄机重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0日 12:18 财经界

  “把海发行被摘掉的牌子,重新在海南挂起来,将对重塑海南金融形象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

  本刊特约记者王一晨

  “海发行的生死,对于当前海南金融有何实际意义?”4月初,在被问到海发行复活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激情新势力性感新锐动
的问题时,某国有银行海南分行的人士对本刊反问。

  在海南,围绕海发行生死的争论至今仍未画上休止符。利益各方是海发行的债权、债务人、竞争对手、重要客户,涉及央行、当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及海南省著名企业。他们博弈的结果将直接影响海发行生死。

  而有意味的是,当海发行复活的消息从海南省高层传出之后,中国银监会有关人士对本刊称并不了解此事。作为银行准入的监管者,他们的态度至关重要。

  从诞生到死亡

  海南人曾骄傲地说,“海口的银行数量多过米铺。”但不曾料到,中国首例银行被关闭事件,就在中国最南端的地方发生。

  海南发展银行1995年8月18日开业,它是向全国募集股本,在兼并了5家信托投资公司基础上而设立的股份制银行,注册资金16.77亿元人民币。股东有43个,主要股东为海南省政府、中国北方工业总公司、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北京首都国际机场等,由海南省政府控股。

  作为国内首家通过合并信托投资公司而建立的银行,海发行一出生就背负了44亿元债务。在1993年以前海南房地产市场大热之时,这些信托机构的大量高成本资金被积压在房地产上。

  为加速银行扩张,海发行采用了高息揽储的方法,五年期存款利息一度高达22%,海发行成立仅一年全行资本营运规模便达86亿元,比开业前增长94.3%,各项存款比开业前增长152%,贷款比开业前增长97.8%。大量高息存款很难高息贷出。于是不规范的操作大规模出现。

  屋漏偏逢连阴雨。1997年12月16日,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关闭海口市人民城市信用社等5家违法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已不能支付到期债务的城市信用社。其债权债务由海发行托管。全省其余29家信用社除一家仍独立经营外,全部并入海发行。这被认为是海发行走上不归路的开始。

  当时业内担心,海发行能不能把城市信用社这个沉重的包袱背起来,会不会救人不成反被拖下深渊。1998年春节过后,不稳定的因素开始出现了。一大早,在海发行的营业网点排成长队的取款人便成为一个话题,传闻四起……这加剧了人们心理的恐慌,恐慌的心理又反过来增加了储户的取款。

  于是,挤兑出现了。海发行只有靠新的高息存款支付到期的存款,然后再吸入高息存款,进入了严重违背商业规律的恶性循环。于是,资不抵债、入不敷出,无法兑付到期存款……

  “越往后取款就越难,上个月还是每周可取3次,每次限额2000元,下个月就是每周取两次,每次限额500元,甚至是200元。”一位当时的储户回忆说。

  此后的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陆续给海发行提供了40亿元的再贷款,加上此前的“救济”,央行累计投入了100亿元。“大量的再贷款也没有被合理使用,而是用以偿还关系户的存款,如果及时进行风险处置,就不会发生关闭的事件了。”一位原海发行员工说。

  1998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公告,关闭海发行,收缴其总行及其分支机构的《金融机构法人许可证》、《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和《经营外汇业务许可证》,停止其一切业务活动,对海南发展银行进行关闭清算;同时指定中国工商银行托管海南发展银行的债权债务。

  六年等来“复活节”

  在中国人民银行决定关闭海南发展银行的同一天,工商银行数百名员工以托管者身份进入海发行工作,至今仍有170多人在这家“早已死去”的银行留守。

  据1998年9月的公开资料显示:原海发行共有158个对外营业网点,储蓄存款余额32.65亿元。

  截至去年底,累计收回海发行人民币贷款本息24亿元,资金同业债权10.5亿元,外汇债权7000余万美元;累计处置自有资产5000多件,收回资金1590万元;出(转)租原海发行及五家关闭城市信用社的69处房产,收回租金1万余元。

  事实上,海发行的清收工作进展非常艰难。“托管后才发现,不良率高得惊人,贷款只收回一小部分,原来(海发行)的贷款程序非常不规范,大量债务人都已人去楼空。”一位托管人士说。

  “但机构债务都还停留在发放确认书的阶段,其中包括企事业单位存款和同业借款。”这位人士称。据了解,目前海发行还有约70亿左右的机构债务和同业借款,其中还包括省直机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省社会保障局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以及企事业单位的集资买房款。显然,这些跟当地息息相关的利益各方并不希望债务兑付率过低,甚至希望海发行重生。

  “我们报上去了数种机构兑付方案,最终都没有央行批准。”一位负责托管工作的工行员工透露,讨论较久的一种兑付方案参照了已破产的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的办法,“兑付按照12.5%的最低比率进行,如果再低于这个比率,我们就只能申请破产。但央行似乎并不希望已投入的再贷款打水漂。”

  在久拖不决的背后,当地政府和研究机构对于复活海发行的热情不断升温,一个酝酿已久的“复活计划”已在去年年底上报央行。

  这个“复活计划”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设计,其中涉及到机构债务的部分的内容是,“原海发行债权大户(1000万元以上)将采取债转股的形式。”

  海南省银监局的人士质疑这一方案,“首先需要征得债权人的同意,其次还易造成股权过于分散的局面。”

  生死博弈玄机重重

  “海南发展银行,如果通过重组,或者通过外资进入,把这块被摘掉的牌子,重新在海南挂起来,将对重塑海南金融形象起到极大的鼓舞作用。”这是今年2月底海南省高层对于复活海发行目的最明确的表达。

  复活海发行的理由,不外是完善当地金融环境,服务当地中小企业,重新树立海南金融形象等。但这些能因海发行的复活而得到明显的改善吗?“海南并不缺银行,缺的是完善金融环境;地方商业银行并不能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全国各地都一样;提升一个地方的金融环境,最重要的并非银行数量,而是金融体系的健全和规范。”国家开发银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王大用说。

  2004年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派员对海发行重生进行专题调研,并在海口召开座谈会。会上央行听取了来自海南省政府部门、企业界金融界的30多名代表的发言。

  据了解,央行人士对海发行的重组表示了积极的态度。其中一位人士称,中国人民银行是海发行最大的债权人,海发行如果重组顺利,央行当年的注资可以得到偿还及回报。

  “对于海发行的重生,除去央行外,其他各方的态度也并不一致。”参加会议的一位人士对本刊说。“一方是热切希望海发行复活,另一方却是冰冷的质疑。会上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看法。”

  以海南航空、椰树集团以及海南汽车厂为代表的海南企业界表示,希望海发行重生。其主要理由是,目前,海南的企业普遍存在着融资缺口,但由于本省融资难,企业大量的贷款需要到岛外寻找。

  据了解,1998年地产泡沫的破灭对海南金融业造成了致命的伤害,整个金融体系大规模萎缩。关闭海发行后,海南的11家信托投资公司停业整顿,仅有的1家城市信用社也于2002年进入停业整顿。渣打银行和日本住友银行也于2002年撤出海南。

  而随着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风险控制的逐步加强,“这些银行的省一级分行的贷款权限仅为5000万元,这比很多其他地方市一级分行的权限还小。”海改院人士说。

  与企业不同,海南岛内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对于海发行的重组却持谨慎态度。“他们认为海南的经济基础薄弱,经济总量较小,一年的GDP不到700亿,而全省已有政策性银行2家,商业银行7家,外资金融机构1家,国有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办事处4家,再建新银行意义不大。”这位参会人士说。

  这些争论最终成为央行专项调查报告报央行行长周小川。而接下来将会如何?各方都在等待答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