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新浪财经--行业专题--汽车业 > 正文
 
取消进口车配额对中国汽车业影响几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9日 10:22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国际金融报特约作者 赵雪桂 发自上海

  按照WTO协议的规定,中国政府承诺,汽车进口配额从入世后起逐年递增,直至2005年被取消

  配额作为非关税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国的外贸管理中,常用来配合关税壁垒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体验财富之旅赢大奖! 竞价排名火爆大促销!
一起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在讨论取消进口配额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时,需要同时考虑关税变化带来的相关影响

  按照WTO协议的规定,中国政府承诺,汽车关税逐年下调,2006年为过渡期最后一年,届时整车、零部件关税将分别降至25%、10%

  与大众想象相反,入关后,国内居民对进口车的热情,并没有因为汽车(含关键零部件)配额的逐年增长,而变得空前高涨。数据显示,近年汽车进口配额使用明显不足,年“实际使用率”最高触及95%。

  究其原因,主要有三:其一、进口整车的定价机制影响:由于中国政府历史上的“高保护”政策,进口轿车在购置阶段税费偏高。这导致进口整车在关税大幅降低后,其国内售价依然高企,从而使其消费量相当有限。以一辆到岸价为16万元人民币的丰田佳美2.2L为例,在2003年其国内售价均价在38万元左右,国内售价与到岸价的差额,除去进口商利润(一般为2万元左右)及许可证费用(进口车许可证的黑市平均价格一般在5万到6万元),其余基本由各种税费构成。

  其二、许可证、汇率因素部分抵消关税下降对进口车价的影响:从近年许可证报价看,其波动幅度较大,一张中级车许可证最高时曾被爆炒到12万至13万元,但低的时候也曾跌至5万元以下。许可证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关税下降对进口车价下降的影响减弱。另外,日本、欧洲进口车由于汇率的大幅上升,导致其进口成本有不少的上升,这也减弱了进口车价下降的幅度。

  其三、分类管理及有效期影响:配额按不同类别实行分类管理,不同类别之间不能调剂,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配额使用不足与浪费”现象并存。从配额的实际操作看,每年的配额有效期一般都可延伸至下一年度3月末,这是当年配额的“实际使用率”略微失真。但无论如何,2001至2003年间,这一比例从来都没有超过100%,还是可以下“汽车进口配额总体使用不足”的结论。

  进口汽车需求有限

  从统计资料看,汽车进口额在经历了1991至1994年的小高峰后,在入关后又逐渐达到了历史的高位。“汽车进口额占国内销售额的比例”的走势却十分不同,目前只是处于历史的次高点,尚处在20%的安全边际以内。不太高的占比,一定程度上说明,近年国产产品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

  同时,国产化政策也影响整车、零部件进口相对比例。1994年制订的《汽车工业发展政策》规定:引进整车的起步国产化率必须达到40%。这使整车的进口受到了很大程度的限制(1994至2001年间,进口车占比低),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内整车商进口零部件进行KD组装的风气,使KD组装成为短期内获取暴利的主要手段。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WTO。在相关协议中,中国政府郑重承诺取消国产化40%政策。这使整车、零部件进口比例发生根本性变化,整车进口比例开始上升。

  即将在数月后公布的新产业政策,将宣布“用整车认定政策取代国产化40%”政策,很可能会促使整车、零部件进口比例重新变化,零部件进口可能会再次受到国产整车商的青睐。

  整车进口档次不断提高

  进口车平均单价(CIF),自1995年起一直处于上升通道,从当时的9000美元一直涨到2003年的3.09万美元。考虑到关税(采用当年最低税率38%)、增值税、消费税(采用较低的消费税率5%)、许可证费用(假设6万元人民币)、经销商费用(假设为2万元人民币)、其他税费(假设为0.2万人民币),3.09万美元的CIF价对应的进口零售价应是51.8万元人民币,这个价位在中国除了一汽大众的奥迪A6、一汽丰田的“陆地巡洋舰”外,其他国产车鲜有触及。

  造成整车进口单价(CIF)不断抬升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跨国汽车巨头中国策略的调整。出口高档产品,本地生产低档产品。仅以宝马公司为例,在国产宝马325i、530i面市前,宝马的进口商基本就停止了上述车型的进口,并加大了更高档次的X系列、7系列的进口。

  其次,国产车在中低端市场逐步取代了进口车。近年,特别是在入关后,在巨大的需求刺激下和激烈的竞争压力下,国产车质量不断提高,价格却在不断降低。在表2(P9)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中低端市场上,国产车现行售价较进口车2006年的理论零售价(2006年进口关税降至25%)具有明显优势。

  取消配额冲击有限

  由于许可证黑市价格将大幅跳水,同档次国产车受价格“下降”(增配置变相降价)的影响,进口车价格跌幅将超过国产车

  预计,2004年高档车进口价格跌幅将超过国产车,且进口量将明显下降。2004年,单从关税的下调幅度看,该年汽车进口降价幅度并不大;但从“许可证”角度看,黑市的“许可证费用”将在最后一年存在,这可能导致2004年进口车价出现较大跌幅。

  从许可证投机商的角度看,2004年,将许可证在到期前尽快脱手,会变得更加安全。这种恐慌情绪将在接近今年第四季度、明年年初(今年的许可证有效期可延长到2005年3月末)时达到极点,在这种恐慌情绪下,不排除许可证费用出现大跳水的可能。

  由于许可证黑市价格将大幅跳水,同档次国产车受价格“下降”(增配置变相降价)的影响,进口车价格跌幅将超过国产车。引发的连锁反映就是,今年下半年可能会出现进口车市的持币待购现象,进口车,至少是中级车购买量会明显下降,与中国即将加入WTO时情形相似。

  2005年配额取消后,进口车不会成为“洪水猛兽”,进口车对中国汽车消费市场冲击有限。这首先是汽车“半贸易品”的特性使然。其“半贸易品”的特性表现为:汽车进口交易额占汽车国内销售额比例低,至2003年末该比例才上升15%,说明国产车满足了绝大多数中国人对汽车的需求。

  汽车出口贸易额占汽车国内总产值比例低,十年间该比例一直在2%至4%间波动。这一方面说明国产汽车主要供应内需;另一方面说明国产汽车出口竞争力弱。汽车定价更多由国内因素决定,并且政府在价格的制定过程中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国产汽车的价格主要由国内市场的供求关系、由政府主管部门设定的税费(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等因素决定,并与进口车的价格相互影响。至于进口车的价格,除进口车的采购成本外,更多地受配额、关税、非关税壁垒、由政府主管部门设定的税费决定。可见,汽车定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是在国内,并且政府在价格的制定过程中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存在较强的政府管制和贸易(或非贸易)壁垒。即便政府管制和贸易壁垒都有减弱迹象(如近年关税不断降低,并在2005年取消配额),但出于保护民族产业的目的,政府管制应长期存在,贸易壁垒则有被非贸易壁垒取代趋势,如最近在理论界热烈讨论的“在2005年后取消配额后采用‘自动许可证制度’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自动许可证制度”,即国家根据对国内产业的影响程度,决定一定时期进口某个产品的量。

  对照上述特征,除豪华汽车外,国内需求很大的经济型、中、高档汽车进口需求弹性低,不会因配额取消导致大规模进口。

  平抑进口冲击波

  25%的“关税屏障”使国产汽车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2006年,汽车整车关税降至25%。相对于国产车,进口车多了一道关税

  首先,国外汽车跨国巨头不会冲击自身在华利益。由于大部分跨国汽车公司都已在中国投资设厂,从长期经营的角度,会妥善协调进口策略和本地在华策略:即进口高档汽车,本地生产低档汽车。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讲,这些跨国汽车公司只会进口国内合资公司不能生产的产品,作为其全系列产品的补充。这几年进口车平均单价不断扬升(2003年,其平均CIF报价为3.09万美元,对应的零售价为51.8万元人民币),即是明证。

  其次,25%的“关税屏障”使国产汽车具有很强的价格优势。2006年,汽车整车关税降至25%。相对于国产车,进口车多了一道关税,并且其增值税、消费税的税基也由于缴纳关税而变大。25%的关税以及其引致的增值税、消费税,在假设进口车的CIF价等于国产车的出厂价(实际应大于)情况下,就会导致进口车辆零售价应比相同档次的国产车零售价至少高25%。这意味着,国产车的定价较进口车的CIF报价低25%或以下,就具有价格优势,并以廉价获取国内消费者的青睐。

  从国产车的现行零售价与进口车2006年理论零售价的比较看,经济型、大部分的中档车、少部分的高档车(如帕萨特),其国内现行售价已低于进口车2006年的理论售价,具有较强的价格优势。但从豪华车型看,国内现行售价偏高,未来降价空间仍很大。

  国内生产商可能获得的成本优势。由于巨大的消费市场、廉价的人工成本、以及逐渐完善的配套体系,中国汽车业可能存在比其他国家汽车业更好的规模效应,这种规模效应可能将引致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而只有成本优势,才是阻挡进口汽车于国门之外的根本性因素。从这点看,国内厂商亟需努力为之奋斗!

  另外,中国消费品行业发展实践表明,国内需求旺盛、无资源约束的组装型产车基本都由本土企业提供主供应。其中的原因,很大程度在于成本优势。汽车业有望将重演国产彩电业、手机业的发展历程。

  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2005年汽车配额取消,2006年7月1日整车关税降至25%、零部件关税降至10%,再加上人民币可能升值的影响,国人对进口车的消费倾向将急剧上升。届时政府为汽车进口设定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可能面临着相当程度的调整压力。在这种压力下、“新汽车产业政策”的作用(用“整车认定”政策取代“国产化40%”政策限制整车进口)、以及国产化比例低的整车企业在低税率下进口零部件的“贸易冲动”下,使政府可能以降低零部件的非关税壁垒来释放这种调整压力,在未来数年后,零部件对整车的进口比例会大幅上升。

  (本文作者为光大证券研究所汽车行业分析师)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