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乡村公路革命 引人注目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6日 09:48 经济参考报 | |||||||||
或许因为引领改革开放之先,浙江的一举一动,大都引人注目。 去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籍的在外工作人士,见面都相互传递一个信息:老家的乡村公路要“革命”了。 记者在浙江农村采访,基层干部和农民眼下谈论最多、精力投入最大的也是修公路
在孔乙己的家乡绍兴,市长王永昌跟记者开玩笑,眼下抓修路,像当年抓计划生育,从市里到基层,忙得不可开交。 王永昌说,农村公路修得很热闹,但不是搞“运动”,因为感觉比以往抓其他任何农村工作都顺手、顺心。 难见“政绩”的大工程 “省厅在抓一项不容易看见政绩的大工程。”浙江省交通厅厅长赵詹奇向记者坦言。 赵詹奇所说的“大工程”,是投资140亿元,在本届政府五年任期内完成50000公里通乡、通村公路路基和路面建设改造。到2005年,全省通乡公路全部实现等级化和路面硬化;到2007年,全省1373个乡镇、38342个行政村的3500万农民基本能走上水泥路和柏油路。省交通部门将这项规模浩大的工程命名为“乡村康庄工程”。 与这项工程密切相关,浙江同时提出将农村公路建设与农村客运发展结合起来,路、站、车同步考虑,形成连接干线客运、覆盖全省各个行政村的农村客运网络。 对此,浙江省各级政府官员概括为“让农民兄弟走上好路,坐上好车”。 这项工程和赵詹奇主政省交通厅工作后提出的高速公路网络工程、干线畅通工程、水运强省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和廉政保障工程一起,被称为浙江交通“六大工程”。 据透露,新一届省交通厅领导班子在论证、敲定乡村康庄工程时,曾经有过争论。 浙江省公路局的统计显示,到2002年年底,全省四级公路、等外公路分别占县道总里程的61.3%和51%;有11个乡镇未通等级公路,206个乡镇的通乡公路路面未硬化。全省41383个行政村中,有4939个未通公路。路基宽度小于4.5米的村级公路占全省通村公路里程的45.7%,村道路面硬化率仅为14.5%。 国家交通部一位官员曾感慨,没想到富庶的浙江,还有这么多的农民至今仍在走泥泞路、砂石路。 如果要在五年实施完成乡村康庄工程,相当于过去53年完成的农村公路建设工作量的5倍,而且道路等级大大提高。 “困难确实不小。”赵詹奇也承认。涉及1.4万个村,一年要投资10至20亿元,需要连续干上五年方能大见成效,这远不如短期内集中力量干几条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来得轻松,有不同意见似在情理中。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给他提出的现实问题有二:星星点点的工程大都集中在欠发达地区,包括质量、进度在内的工程管理如何保证?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建设都“等米下锅”,干农村公路需要投资的140亿元从何而来? 赵詹奇算了一笔账,如果按照过去的速度建设改造农村公路,浙江农民从整体上告别“行路难”,还要17年时间。省交通厅最终把农村公路建设的五年目标从最初的1.5万公里提高到5万公里。 浙江有媒体评论说,如果按照一度流行的“政绩观”看待省交通部门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的重大决策,会有人感到不可思议。 交通厅长的“三农”观 在浙江交通系统,赵詹奇给不少干部留下“善谋略”的印象,而且“性子急”。 下决心推进乡村康庄工程,不仅仅源于他对农村公路建设速度缓慢的焦急和不满意。 曾担任杭州市交通局局长的赵詹奇,任内完成了投资巨大的钱江三桥等一批重大交通工程建设,规划并着手实施了全国最长的绕城高速公路——杭州绕城路建设工程。改任省发改委副主任后,主抓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及机场高速公路建设,并任工程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使工程实际投资比概算节省9亿元,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对于实施农村公路“大提速”,赵詹奇其实也是深思熟虑。 也许与综合部门工作的经历有关,赵詹奇要求厅机关干部有宏观意识。去年年初一到任,就强调全省交通系统要从“立足自身,研究自身,发展自身”转变为“突破自身,立足全局,着眼宏观经济社会发展”。 浙江提出实施交通“六大工程”,从陆地、内河、海洋全面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正是基于一种战略上的考虑。去年,浙江省省长吕祖善亲临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实现交通新的跨越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高调讲话为交通系统鼓劲。交通“六大工程”被写进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人代会工作报告。 省交通厅的干部说,赵詹奇的脑子里有一个大大的“农”字。 目前浙江的交通发展已达到相当的水平,沪杭甬、杭宁、乍嘉苏、甬台温、杭金衢、金丽、上三等高速公路相继通车,主要城市都通上了高速公路,实现了“四小时交通圈”,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带动了全省经济发展。而看似发达的交通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通行条件差的状况。 赵詹奇说,浙江提前实现现代化,全面奔小康,关键在于三分之二的农民能否奔小康,取决于农村的发展。很多农村虽然通了公路,但大多是简易的路,路况很差,与浙江在全国的位次很不相称,离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浙江‘三农’面临很多新问题。”赵詹奇向记者分析说,浙江农民人均收入连续18年名列全国第一,这几年增长速度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绝对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以上,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农民群体内部收入差距和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农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作为农民生活质量重要方面之一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明显滞后于城市。 赵詹奇称,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浙江,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村是落后社区、农民是弱势群体的问题也还很突出;交通作为城市化、工业化的桥梁和纽带,理应有所作为,承担起应有的责任。 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浙江既有条件、更有必要率先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在统筹城乡发展上走在前国前列。这无疑是浙江交通部门推进农村公路革命最直接的政策依据和动因。 由此赵詹奇在全省交通系统提出一个口号:挺进腹地。他解释说,腹地就是农村,要把当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把农民增收的路子铺到家门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路子修到家门口,把推进城镇化的路子通到家门口。 “啃骨头”之战 浙江的另一个“压力”来自国家有关部门。 实施乡村康庄工程的目标一提出,就得到国家交通部的关注。部长张春贤表示,要把浙江作为全国农村公路建设的“试验田”。 按照规划,浙江将对路基宽度小于4.5米的通村公路进行改造,使公路通村率从目前的88.1%提高到98%。路面未硬化的通村公路计42147公里,预计其中约有20%采用低限标准建设,即需要进行路面硬化的约33700公里。 技术部门测算的结果是:建设一公里标准通村公路,平原地区需40万元至60万元,山区需70万元至100万元。似浙江这般让通村公路建设在全省遍地开花,将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按照《公路法》,行政村公路建设由乡镇负责,资金主要由地方财政解决。而乡镇财力普遍薄弱,不少是“吃饭财政”,加上公路建设投资巨大,乡镇政府投入能力极为有限。 能否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农民的积极性,成为乡村康庄工程成败的关键。 浙江出台激励政策,对于通乡公路新建或改建路基,每公里补助25万元,沥青路面摊铺每公里补助18万元;通村公路路基改造和路面摊铺每公里补助8万元至12万元。 去年,农村公路建设战场一摆开,四面八方申请资金补助的报告一齐涌向浙江省公路局。对此,局长郑黎明既喜又忧。喜的是长期落后的农村公路在快速延伸,忧的是“修一公里补一公里”,是省里“铁定”的规矩,一分钱不能少、不能拖,钱从何来? 省交通部门面临的选择是,公路建设资金直接来源的交通规费,是投向最能显示“政绩”的高速公路,还是投向“不显山不露水”的农村公路? 浙江作出了一个超乎寻常的决定:高速公路建设所需资金由省交通投资集团通过市场化融资解决,省交通厅和省公路局今后不再直接投资高速公路,已经投在高速公路上的钱也要通过经营权转让置换出来,用于干线畅通和农村公路建设,以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 郑黎明介绍说,为开辟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经过充分论证,从今年元月起,浙江省将货车和非营运性客车的公路养路费标准,从原来的每月165元/吨调整为200元/吨,调整征收标准后增收的资金主要用于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 郑黎明透露,调整征费涉及95万辆车,预计每年可增收养路费6.3亿元。 省里补得扎扎实实,市、县也积极跟进。“修好一个县的农村公路,工作量和难度不亚于修一条高速公路。弄不好很容易搞成‘豆腐渣’,使‘民心工程’变成‘伤农工程’。” 汪银华是浙江省公路局副局长、省政协常委,一个在浙江工程技术界颇具知名度的女专家,曾经是省公路局总工程师。此前,她曾参与建设浙江第一条高速路——杭甬高速公路建设,现在兼任省乡村康庄工程建设办公室主任。她介绍说,不通公路或路面条件差的村,大都地处偏僻,地形复杂,经济落后,修建和改造公路无异于“啃硬骨头”。 省交通厅最不放心的是公路建设质量和资金管理。省、市、县三级分别举办了135期管理、技术人员培训班,受训的乡村干部和农民骨干达5600多人次。市、县都按规定建立了国债和省、部补助资金两个专户。 “准四级”,是浙江省公路部门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山区通村公路建设适用标准,填补了该省农村公路技术标准中的一项空白。汪银华说,“革命”总能创造一些新的事物。 “村路经济学” 按照浙江省交通厅的设想,投下去的农村公路补助经费是“引信”,“引爆”的是各方面的巨大能量。 果然,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筹资修公路的积极性都很高涨。 浦江县政府在省市补助的基础上,实行以奖代补,路基改造每公里奖励5万至8万元。县长赵敏称,如果抓不住这次机会,以后乡村公路“翻身”的难度会更大。 温州市政府表态,五年投入乡村公路建设资金将达到1.8亿元。 先期投入力度最大的东阳市宣布,市财政将拨出1亿元专款作为乡村公路建设配套资金。 去年,浙江90%以上的县市基本落实了配套资金,全年各级政府筹措配套资金4.3亿元。 浙江民间资本充裕,不少企业家对当地公路建设出手很大方,成为一种很独特的现象。浙江正阳集团董事长赵其高出资78万元,在家乡建设了3公里长、8米宽的水泥路面。 顾星康是浙江南方涂料有限公司董事长,他得知老家公路建设资金不足,一次出资36万元。 个人出资最多的是桐乡市天女集团公司董事长姚贵松。他拿出360万元,承担了6个村的公路改造资金。 乡村道路、桥梁冠名权也吸引了一些浙江民营企业。海宁市天天建设有限公司、桐乡市一舟皮革公司捐资数百万元建设乡村公路,建成的路取名为“天城路”、“一舟路”。 “这并非对弱者的怜悯,也不仅仅源于行善积德的传统。”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薛振安说,不论是省交通厅、地方政府还是自愿出资的民营企业,都在考虑资源的再分配和优势的再组合,着眼于新一轮持续高速稳定发展。 “路通民富”效应,为浙江各级政府官员和农民津津乐道。 武义县白姆乡八百村地处深山,资源丰富和交通闭塞是两大突出特点。一年前,杭州笕桥蔬菜公司老板郑云震曾打算在这里搞高山蔬菜基地,因为运输不便打了退堂鼓。通村公路修成后,郑云震再度进山,签下200亩租地协议,由此村民一年可增加20万元的收入。 同样立竿见影的故事还发生在东阳市三单乡黄阁坑村。这里山林茂密,盛产茶叶,过去由于交通不便基本与外界隔绝。去年通村公路竣工,村里每块林地租金从1万元一下升至7万元,茶叶价格从每公斤240元涨至360元,村民人均纯收入从1700元迅速提高到2600元。黄阁坑村村民卢火贤对记者说:“你们从大城市来,肯定无法理解‘革命’。” 薛振安说,修好农村公路,可以使沿线农民通过材料供应、劳动力投入等方式获得直接收入,同时可以加强城乡沟通,使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搞活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此外,还可以引导乡镇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小城镇功能。这些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浙江表现尤为明显。 这些,被浙江人称为“村路经济学”。薛振安说:“修农村公路更多的是‘隐绩’,而难见‘显绩’。想大局、算大账、干大事,‘隐绩’也要去干。” 出门是路抬脚上车 浙江乡村康庄工程的完整概念,是将农村公路与乡镇客运站和行政村停靠点一并规划、设计、建设和验收,路修到家门口,班车通到村头。 省政府提出用三五年时间,使农村班车通达率达到90%,基本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 嘉兴市市长陈德荣告诉记者,像城里人一样坐享公共交通的便利,是农民继“电灯电话、楼上楼下”后的又一个梦想。 路有了,并不意味着通车水到渠成。多年来,城乡客运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城市公交归建设局管理,乡下道路运输归交通局管理。城市公共交通的经营者享受种种优惠待遇,而乡下道路运输要承担相对较高的规费。因为管理部门和享受政策的不同,农民乘车进城比市民乘车出行要承担更高的路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近郊乡镇已列入市区版图,但由来已久的体制障碍使城市公交无法开到乡下,营运在城市道路上的乡下中巴车无法参与城市公交经营。 城乡二元分割体制使城市公交与农村客运经常为进城、出城问题争吵不休。 浙江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果体制瓶颈不破,农村公路修得再好,农民从某种程度上仍将被排斥在城市之外。 省政府对嘉兴市等三个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寄予很大希望。嘉兴改革的核心是实行公交管理体制、税费政策、运价标准、资源配置、服务标准和公交发展规划“六统一”,形成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乡镇-行政村三级公交网络,同时城市公交初步纳入交通部门的行业管理。这无疑具有革命性。 嘉兴农村客运票价取消了原先不合理的附加部分,城乡公交线路票价比原有农村客运班车平均每票下降1.67元。 在嘉兴开往王店的一辆城乡公交车上,农民工沈玉良告诉记者,他原来要付的5元车票现在降为2元,一个月可以省下160多元,相当月工资的1/4。 桐乡市崇福镇芝村农民石玉良每天乘公交车到石马村上班,只要花上1元钱,就能轻松到达目的地。石玉良告诉记者,原来这条线上的车没点,不论严寒酷暑,他每天一大早就得急匆匆骑车四五公里赶早班,现在他可以跟城里人一样,在家门口乘坐公交车到工厂上班。现在像他这样每天坐公交车到市区上班的村民越来越多了。 截至今年3月底,浙江嘉兴、绍兴、衢州3个城乡公交一体化建设试点市已经改造223条城乡公交线路,2990辆公交车通达306个乡镇,惠及6517个行政村。试点城市公交一体化模式被省内许多地方仿效。乡村康庄工程进展较快的东阳市,农村班车通达率已达92.9%,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奖励资金对更新客车,全市农村公交班车中有八成更换为空调车。 如今,529.2万浙江农民像城里人一样出门有了公交车。城乡公交一体化试点地区农村城市化、农民非农化进程大大加快。 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薛振安称,路通车畅,乡村康庄工程为城乡交流搭起便捷的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