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医药投资面临五大“地陷”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20日 10:51 中国投资

  医药产业持续几年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率。因此,国内医药行业投资迅速崛起,形成了医药投资的浪潮。尽管医药投资在国际上是一种投资回报率较高的投资方式,但由于我国医药产业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导致医药投资面临着重重风险。

  ○郑强

全国偶像歌手大赛 51精彩无线大奖等你拿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金犊奖大陆初审揭晓

  近几年以来,我国医药产业持续几年保持15%以上的高增长率。因此,医药产业在我国被称为朝阳产业。国内医药行业投资迅速崛起,形成了医药投资的浪潮。但是,应该冷静看到,浪潮背后潜伏着重重危机。正如国内著名的经济学家樊纲所指出的,“市场经济一定会发生泡沫,一定会使企业损失,一定会出现风险”。

  “药谷”凸显“泡沫”

  2002年,杭州、无锡、武汉(葛店)等地分别提出将投资100亿元、200亿元、41亿元进行“药谷”建设。截至2003年底,全国已有80多个地区或城市先后宣布要建设生物科技园或“药谷”。据统计,目前全国约有各类医药园区100多家,经过国家有关部门或地方政府批准的生物医药园区(包括已建立的和正在筹建的)有50多个,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吉林、四川、湖南、湖北等25个省市。一时间,一场“药谷”、“药都”建设热潮在各地迅速蔓延。

  但是,如今的“药谷”建设挥金如土,圈地似潮,规模宏大,而“药谷”建设成败的关键不仅仅在于资金和土地,更重要的在于科研人才和园区管理。我国“药谷”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技术创新能力弱。纵观我国的“药谷”建设,除了北京、上海等地的老一批“药谷”着重在技术上创新,发挥人才与技术的优势外;新一批“药谷”则更着重于市场开发,企业经营与资本运营的重任由核心上市公司担纲,其产业结构,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弱、生物制药品种少、中药制品重复多等问题。

  其次,缺乏科学规划。据悉,“药谷”中大部分由政府一手操办,不排除某些地方政府头脑发热、好大喜功的因素。各园区之间也普遍存在产业领域重叠、低水平竞争、资源争夺激烈等情况。很多地方既无资源、人才优势,又无创新能力,也没有龙头企业,却在盲目建“药谷”。

  就我国的生物技术总体而言,目前还是一个处于初创期的产业,风险较大。部分企业一拥而上,盲目介入,重复建设,如果没有产生应有的规模效益及创新实力,难免泛起虚幻的“泡沫”。“药谷”投资前景令人担忧。甚至有专家提出,“药谷”可能会重蹈20年前汽车工业的覆辙。

  降价是难逃的心疼

  回顾近5年来,国家先后10次降低药品价格,这样的高频率降价,对医药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根据原国家经贸委经济运行局医药处对1200余家医药企业进行的有关药品降价的调查,过快频率强令性的药品降价给医药企业造成较大负担:39.5%的企业表示药品降价对企业冲击很大,42.6%的企业表示有一定冲击。以上共有80%以上的企业在降价中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药品降价的政策不透明,一次又一次的降价使企业对价格调整心中没底,价格调整就象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都会掉下来;其次过快频率地进行药品降价,使企业减少进货或不断改变进货量,打乱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等

  其次,企业售出的各种药品价格不断下降,而企业为扩大销售所付出的中间环节成本并没降低,使企业利润不断减少。当药品降价到使企业难以承受的程度,即导致部分企业为了维持自身利益纷纷停产降价药品。

  长期以来,我们的医药行业延续工业——商业——医院的产销链,随着改革进程不断加快,医疗、保险等体制改革必将逐步深化,可目前医院财政补偿机制尚没有解决,“三项制度”未同步推进,医院“以药养医”的机制没有根本改变,靠卖药以求经费补偿的空间不可能立即得到压缩。这样,当改革从药品销售和定价环节大刀阔斧进行时,必然造成改革原本应触动的“三项制度”终因消费源头不可触动,而被转移到产销的各环节,造成体制结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激化。

  医药企业受到药品降价的影响,体制结构矛盾的激化,这直接造成了医药企业利润的下降,投资回报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可以预见,体制结构的矛盾在短时间内难以消除,这对医药产业的投资造成的影响不可小视。

  医药物流一哄而上

  我国从事药品批发的企业多而小,17000家批发企业中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有10家,超过50亿元的只有3—6家;零售企业12万家,最大连锁店年营业额只有5亿元。面对外资冲击,它们可能根本不堪一击。政府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中国医药流通领域改革的急迫性。

  原国家经贸委提出在5年左右的时间内,扶持建立5—10个面向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年销售额达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建立40个左右年销售额达20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的销售额要达到全国销售额70%以上。因此,原国家经贸委争取到了10个国债贴息的医药物流中心建设项目,国药物流、重庆和平药房、广州医药公司以及上海医药公司、新疆新特药公司正在筹建的物流中心都位列其中。2003年7月,外经贸部又开始在江苏、浙江、广东、北京、天津、重庆、上海、深圳8地开展外资参股物流试点。

  医药企业纷纷投巨资建立医药物流中心,这是继连锁店后医药领域出现的又一股烧钱热潮。虽然建立医药物流中心有其紧迫性和合理性,但一哄而上,盲目追求“热点”却可能会使一些企业陷入困境。

  第一,微利时代,巨额投资存在风险。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医药流通商业企业效益水平每况愈下,医药流通商业企业亏损面逐年扩大。1999年,医药流通企业平均利润不到1%,而流通销售成本却高达12%以上,16个省(区、市)利润平均值为负数,约80%的县级医药流通企业亏损。中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赵博文指出,各地企业投资物流中心的热情很高,申报的项目少则投资数千万元,多则高达2亿元;但是医药流通早已经进入微利时代,巨额投资导致的后果将可能使企业血本无归。

  第二,现代物流不等于现代大仓库。现代化的物流配送体系是医药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但是药品物流究竟应该如何发展需要冷静深入地研究,企业千万不要步入将现代物流与建设现代化大仓库等同起来的误区。目前大规模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时机并不成熟。按照现代的物流管理原则中供应链的管理原理,批发商必须和零售商、供应商建立伙伴关系。这种合作关系除了人与人的见面外,还需要技术支撑,需要信息交流系统。如果没有这样的支撑,物流经营者对货源单位不熟悉,对下家即零售药店、医院药房不能够有效地管理、及时配送,配送率不能达到90%的话,就不可能有竞争力。但是,中国医疗体制改革并不完善,目前80%的药品还是通过医院销售,由于药厂众多,供大于求,大家挤破脑袋要进医院,作为药品销售终端的医院,根本没有存货压力。

  第三,有效需求“激而不发”。一家制药公司的负责人认为,像他们这样的小型医药企业暂时不太需要专业物流公司的服务。医药物流业是未来发展方向,但在现在整个医药流通企业商誉不高且政策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接受专业物流公司的服务。目前在9省通衢的武汉,有4家已建和在建的医药物流中心,其中一家物流中心已明显业务不足,陷入亏损困境。

  可见,医药物流出现一哄而上的局面,已经造成医药物流投资回报率降低,甚至出现亏损。医药物流投资已经初显“陷阱”效应。

  医药制造企业问题众多

  与西方各国相比,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制约着医药企业的成长。下面列举一些我国医药制造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规模小。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经济规模非常小,我们做一个横向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2001年纳入正式口径的企业平均规模,只有发达国家医药制造产业企业规模的5.6%,不仅仅是低于英美第一发达国家,而且我们还低于新近发达国家,像亚洲四小龙。我们的企业规模是非常小的。

  2.生产力水平低。我国医药制造企业人均工业增加值的生产力是0.85万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发达国家的2%,相当于新近市场经济国家企业的10%。

  3.研发能力低。医药企业实际上具有高技术特点,医药的研发密度非常高,高密度的研发实际上意味着高密度的投资。我们国家还没有人算过这个数字,1999年美国工业企业平均研发费用占销售总额的比重,平均是3.6%,而医药可以高到16%。我们国家只讲制造企业,实际上一般一直在1%到2%徘徊。据1999年统计,711家国内的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的费用是1.88亿美元,新产品的开发费用是21.21亿美元。

  4.集中度不高。现在从全球医药制造企业发展的趋势来看,集中度在不断提高。2002年世界上跨国并购最大的并购案就是医药企业,辉瑞并购了法玛西亚,交易额达到了761亿,这是国际趋势,集中度在不断提高。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医药制造企业生产集中度较低,远远低于先进国家的水平。我国现有6700余家制药企业,销售额前60名企业的生产集中度为35.7%,而世界前20家制药企业的销售额占到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60%左右。

  5.药的生命周期相对比较差。从各个行业相对来比较,一种药从研发到最后投入批量生产,拿到市场上,平均周期是8到10年。但是,现在国际趋势是整个周期在迅速缩短。我国医药制造企业要加快药的更新换代,还需要巨额资金的投入。

  国有医药零售企业经济效益大幅下滑

  近几年来,不少国有医药零售企业困难重重,举步维艰,出现了销售增幅减少、费用增长、毛利下降、利润下降的一高三低特点。造成国有医药零售企业效益大幅度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

  1.药店过剩,竞争无序。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和医药零售业的开放,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多种经济成分的零售药店纷纷登场亮相,同争医药零售市场这一块奶酪。门对门、店挨店、肩并肩、零距离地开店,竞争实可谓惨烈。市场需求有限,药店无度开办,僧多粥少,各自为了生存,只能通过恶性竞争来占领市场。首先是大打广告战、降价战等形式进行造势宣传;二是以赠送、义诊、抽奖、免费煎药、保健讲座等手段留住顾客;三是采取会员制、送货制、优惠卡等形式进行促销。在竞争无序、市场混乱的情况下,出现了药店越办越多、装修越来越好、费用越来越高、毛利越来越少、亏损越来越大的无奈局面。截止2003年9月底,国有药店销售同比增幅减少了10个百分点,毛利额下降了13.5%,利润下降了30.4%。

  2.诊所卖药,秩序混乱。由于《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配套政策跟不上,个体诊所常用药品的范围和品种目录一直未能制定出来,造成了个体诊所长期以来违法卖药,品种达几百种,有的多达上千种,名为看病的诊所,实为卖药的药店。在部门利益的驱使下,卫生行政部门只管收费,不问管理,使诊所越办越多,越办越乱,给国家和群众造成了极大危害。具体表现有3点:一是违法经营,在无经营资格、无执业药师资质、不具备经营条件的情况下,大量超范围卖药,利用虚假广告欺骗群众,对部分品种高价销售,严重扰乱了医药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二是国家税收大量流失,由于诊所不交税,不认证,与药店竞争不公平,据调查在一个50万人口的城市,各类诊所多达300多家,平均两千人一个诊所,一年违规销售药品1.5亿元,使国家税收流失达800万元以上;三是假劣药品危害群众健康,个体诊所大多从一些私人药贩手中购药,存在大量的过期失效等有问题药品,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大量的个体诊所违规售药对本已经营日趋艰难的零售药店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3.大办超市,低价销售。近年来药品超市作为零售业一种新的经营业态,因其舒适宽敞的环境设施、新颖的开架自选购物形式、低廉的价格定位,深受消费者青睐。一些民营企业纷纷涉足零售药品超市,它以现款进货价格低、用工不交“三金”成本低、无退休人员负担、无历史遗留包袱等优势,打出降价40%—50%的旗号来吸引顾客,而国有药店的现状是无法与民营超市相抗衡的。民营超市的低价销售策略使国有零售药店处于两难境地,不降价就会失去市场,降价就会减少盈利水平。为了保住市场,只能“与狼共舞”,这就迫使国有药店再度降价,西成药全部降价10%,竞争激烈的繁华地段药店降价幅度更大,企业一次性损失毛利就达几十万元之多。在一片降价声中,盈利的药店仅占8%,持平的药店占23%,亏损的药店占69%,7%的药店申请歇业,使国有药店到了整体亏损的边缘。

  4.政府限价,毛利减少。在国家最高零售限价的规定下,为了吸引顾客,扩大销售,企业已对药品价格进行了大面积的多次下降。但今年来,国家又3次对573种药品进行了降价,平均降幅为15%,使毛利率下降了5.7个百分点,据粗略统计,企业一年降价损失在百万元左右,国有医药零售业已全面进入了微利时代。

  5.“非典”影响的滞后效应。“非典”导致医药零售业增速下滑,效益下降。其原因一是“非典”特殊时期,国家对药品价格实行行政调控,使得相当一些药品不能顺加差价销售,而只能高价低卖,造成毛利下降;二是“非典”时期,人们为了避免传染,很少有人上街购药,据估计各药店顾客流量同比减少了3成以上,销售额减少了25%,个别药店减少了50%,不少药店出现亏损;三是“非典”时期,企业为供应市场高价进货,后来价格走低后,不合理库存的占用给企业形成了一定的压力;四是出动大量人力物力,高成本组织货源,免费为顾客煎药、送药等,也使利润减少。

  6.GSP认证,投资过大。GSP是提高药品质量的强制措施,是企业竞争力的—种标志,关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通过认证就将失去经营资格,要通过认证就要投入巨资。企业为通过认证,在硬件上,就要统—装修连锁药店的门面,扩建营业场所,更换了货架柜台,安装空调、冰箱;在软件上,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记录表格;在人员资质上,对所有员工进行多次培训和考试。据了解,某药店2003年在GSP认证上共计投入资金142万元,在目前企业经营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如此巨额投入,企业无法消化,只能挂帐待摊。

  7.费用巨大,不堪重负。近年来医药零售费用额一直呈上升之势,费用率大幅增长,是影响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据不完全统计,被调查的药店费用额同比增长了6.1%,费用率增加了1.54个百分点。企业负担越来越重,令人担忧。费用增长的主要项目:一是房租,国有药店80%的房子都是租赁的,该药品零售企业房租一年就达万元;二是职工调资,按政策规定职工每人每年增加一级工资,仅此一项一家药店一年增资额可高达18.3万元;三是药店为了满足要求,扩大销售,就得上医保刷卡系统,上一套刷卡系统费用高达65000多元;四是实行医保刷卡,使零售药店的现款交易生意变成了欠款业务,药售后一个月才付款,既加大了资金压力,企业又多承担了资金利息;五是驻店执业(从业)药师津贴,1名执业(从业)药师1年津贴费近1000多元。

  “药谷”、医药物流等热门医药投资领域存在严重的“泡沫”风险,国家对药品的频繁降价已经严重影响了医药企业的经营活动。不论医药制造企业,还是国有医药零售企业都存在众多的问题。涉足医药投资的企业一定要对所面临的形势有清醒的认识。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