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零售业危机观察:外资大卖场多了谁之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16日 08:33 中华工商时报 | ||||||||||
本报记者 周勇刚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王填的《商业大店法》提案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吸引了超过100名人大代表签名附议。据悉,新上任的商务部长薄熙来对此已作了批示。 从2003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起,王填便多次自掏腰包,请来诸多知名专家学者,为
自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 TO,屈指数来,到今天为两年零5个月。截至目前,全球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中,已有40多家在华落户;而分布的地区也从最初的北京、上海、广州等6个城市和深圳、珠海等5个经济特区延伸到内地和沿海20个省市。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资迅速扩张之中,大卖场这种零售业态占据中国市场“大半个江山。据悉,来中国“抢滩最早的家乐福,当时在深圳、上海和北京三地开启大卖场,使国人第一次体验到这种零售业态特有魅力。而当时针指向2004年,这个零售大鳄旗下的44店铺纵穿中国南北各大城市。至于其它零售大鳄沃尔玛、麦德龙等也不甘示弱,尾随其后相继也开了不少大店。 时下这股开大店之风愈演愈烈。据调查,目前国内省会以上城市购物中心有236家,今年新增购物中心94家,其建筑面积约700万平方米,且面积从8万平方米到33万平方米不等。按估算正在建设和待建的还有近2000万平方米,最大的购物中心建筑面积可达100万平方米。 有专家算过一笔帐:如果这些大型、超大型的商业设施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增加销售额1700多亿元,这意味着将占国内同类型大店营业额的20%左右。这样大的规模和经济总量,早已超过国内城市发展和经济实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而大店的过度建设,势必给中国有80%的中小店铺最终造成大量关门。 中国零售企业遭受巨大冲击已经凸现。据统计,在国内1万多个超市门店中,不论是在5000平方米还是万平方米以上,外资零售企业已占绝对优势。 从店铺的销售额数据看,外资企业平均每平方米销售额为2.06万元,内资企业仅为1.40万元。 对外资肆无忌惮地开设大店,记者认为,问题出在主管部门制定的现行政策上。 当初,外资进入中国,除规定必须合资且股份不得超过50%及受地域限制以外,还有特别规定,一个品牌在华开店最多不许超过30个。 为了利益能最大化,又可以不受数量的约束,海外零售大鳄把业态纷纷锁定在大卖场上。因为这种业态单店可达万余米,货品可有万余种,销售量十分可观。而刚好我们城市当中正好缺少这种店铺,更没有这方面的法规限制,于是海外零售大鳄一下就钻了这个空,携大卖场如入无人之境。 政策的失误,非但没有遏制其扩张,反而使其如鱼得水游得更欢了。记者不禁要问,如此之大的损失,谁来为此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