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放大了温州“炒房效应”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4月09日 08:59 中华工商时报 | |||||||||
慎海雄 张和平 3年前,当温州人浩浩荡荡地进军杭州、上海等地,如买菜般“吃”下一栋栋商品房时,人们以羡慕的口吻赞叹温州人“有眼光、有实力”,许多媒体为温州人激活了当地的地产市场而大加赞扬,不料时过境迁,赞扬之声刚过,如今对温州购房团斥责挞伐之声却已不绝于耳。
“炒房”效应被放大 到2003年末,温州购房大军已达到了号称是“人马十万、资本千亿”的规模。仅温州某报社的房产投资俱乐部,会员人数多达6000人;在杭州,购房者中温州人的比重一度达到2成;在上海,高峰时每年有20亿元以上的资金主要来自温州。一些温州人南征北战,继杭州、上海之后,温州购房团的足迹遍及东至大连、西至伊犁、南到三亚,北达满洲里的数十座大中小城市;有的甚至跨出国门,打量起泰国等国的房产市场了。 温州购房团从诞生之日起,就似乎与媒体结了缘,从大红大紫到遭受指责,温州购房者一直是媒体聚焦的热点。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因素是,温州购房者原本是些散兵游勇,而温州的地方媒体从业者也从中看到了商机。从2001年开始,当地一些媒体先后组织起一队队购房团,购房团所到之处,大规模的新闻报道接踵而至,铺天盖地的房地产广告相伴而来。媒体爆炒温州购房团的一个结果是,客观上导致了温州人“炒房”效应的放大。 温州购房团到底有没有强大到左右我国房产走势的功效?长期从事房地产市场研究的南都集团董事长周庆治直言不讳地指出:相对于我国巨大的房地产市场而言,温州人投到房地产市场的资金无异于九牛一毛。温州购房团的资金只能起到激活市场的作用,不可能左右市场。而对于外界有关温州人“投入千亿元炒房”的传言,记者近日连续走访了温州、上海等地的房产部门、中介机构和购房者,发现此数据纯属以讹传讹,源于猜测。 上海市政府有关人士分析认为,构成上海房价持续攀升的主要因素是地产价格的上涨,而不是温州人“炒房”的结果,上海房产价格中地价因素占5成以上。 理性看待温州商人 近日,温州的地方媒体已接到上级部门的电话通知,将不再组织购房团到各地购房。这是对各地媒体指责之声的一种回应。由此,围绕温州购房团的是是非非将渐趋消融。但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商机,温州人是不会轻易放过的。 许多研究者认为,温州人在大规模购房行动中,的确利用了我国房地产市场链条中的一些缝隙。“但这些缝隙不是温州人挖出来的,而是本身具有的。”温州市政府有关人士指出,政府可以运用“无形的手”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游戏规则,但没有理由以行政手段打压温州人的市场行为;而且,聪明的政府应该是不断制造投资机会,以吸引资金的到来。 链接一 南京三道逐客令限制炒房 就在大规模炒房资金进入南京房地产市场之前,南京市房地局抢先出台了国内至今最为严格的限制期房炒作规定。从4月1日起南京将正式实施《加强商品房预售管理实施细则》,其中,购房实名制、期房限转、信息公示这3条内容被认作是直指炒房客的三道“逐客令”。 南京的官方和民间机构分别对房价水平有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去年房价涨幅都超过了12%。南京抉策地产更作出判断:2003年南京市投资性购房比重达到了17.1%,而在第四季度这一数字上升到了24%,即5个购房者中至少有1个是“炒房客”,超过了国际公认的20%的警戒线。 链接二 温州叫停媒体组团炒房 3月底,或许是迫于各地的压力,或许是防止本地资金外流,温州市政府作出了限制购房团的决定,通过主管部门叫停当地媒体组团炒房。而媒体组团占到购房团份额的95%以上。 而温州市政府秘书长李金寿表示自己从没听说此事。他认为,投资者买卖房产是市场行为,进行集体投资也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政府一是无权进行干预,二是即使干预也很难有什么实际效果,况且,这不符合法律程序。 他认为,政府所能做的,一是尊重市场,二是进行理性的引导。 链接三 数百亿游资造成房价泡沫 国土资源部3月29日发表的中国重点地区和主要城市2003年地价动态监测报告指出,中国个别地方游资炒作房地产造成房价泡沫。 据悉,2004年国土资源部将继续加大土地市场秩序治理整顿的力度,加强建设用地的供应调控,严格控制土地的供应总量,继续推行土地资源市场配置的供地政策,加大土地市场地价变化情况的监测力度,充分发挥地价的“晴雨表”作用和杠杆作用,适时适度进行调控,确保地价水平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和房地产市场持续协调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