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点卡 天气 答疑 交友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乳业警言:2004年会淘汰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3月28日 16:02 21世纪经济报道

  不论采用哪种模式,今年在奶源建设方面,各路诸侯开始从原先的以扩张布点为主,转向在质量控制上做“文章”。

  本报记者 丁琳 上海报道

  三元的“困惑”

点击会看到更多的新闻 粉红女郎紧急招募!
中国网络通俗歌手大赛 用搜索登陆一个城市

  北京城里的乳业老大——三元股份如今很担心的一件事情就是“落伍”。

  “我们计划今年5月份在市场上推出奶片(即干吃奶),现在已经上了这种产品的生产线了。”三元华东地区一位负责人透露。

  早在多年前就有不少乳品企业生产并一直作为一种辅助产品的奶片,今年突然成了众多乳品企业尤其是一些乳业巨头眼里的“宠儿”——今年年初,光明在市场上推出奶片;伊利也是刚刚加入奶片这一行。随即,蒙牛开始发挥自己一贯的“市场作风”——将大把钞票砸进对其奶片的广告等市场推广里。

  尽管业内人士认为,奶片的生存空间比较狭窄,因为该产品主要的消费群体是白领女性及儿童,且市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但三元在上这个项目时,似乎没有太多的犹豫。

  “没办法,就像常温奶(超高温牛奶)一样,当年三元认为常温奶没有保鲜奶有营养所以不重视,但是被蒙牛一推,整个市场都带上去了。万一奶片也是这样,我们不上不就倒霉了吗?”言语之间,这位负责人显得颇为无奈,“中国的市场很难预测。”

  这种无奈,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眼下三元心情的写照。

  3月12日,三元股份的全资子公司——澳大利亚三元经贸有限公司简称三元经贸与澳大利亚凯莱乳业合作有限公司简称凯莱公司签订了《股份出售协议》约定将三元经贸持有的澳大利亚三元凯莱乳业有限公司简称三元凯莱50%的股权以261万澳元的价格转让给凯莱公司。

  世事变换之快有些出人意料,就在一年前的3月25日,三元股份总经理郭维健还向公众宣布,中国乳业在海外创办的首家生产性合资企业——澳洲三元凯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4月1日正式开业。按照设想,这个总投资额为2700多万美元,合资经营期为20年的乳业生产基地,作为三元实施国际战略的重要举措,年加工鲜奶30万吨,主要产品为奶酪和各种配方奶粉。

  但随后,由于汇率变化及国际市场变化澳洲干旱、奶价上涨等原因导致三元凯莱连续亏损并且短期内很难实现扭亏为盈。三元不得不将其甩掉。

  “该项转让对三元非但没有什么影响,还让他们丢下了一个大包袱——这本来就是个好大喜功的项目。”一位业内人士坦率地批评道,“事实上,现在三元有比这个更值得关注的问题。”

  与当时众多新股上市后利润增长相反,去年9月上市的三元在今年1月突然预警:公司预计2003年全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2002年同期相比将下降50%以上。

  种种迹象表明,2003年不仅让三元过得不太顺心,甚至是危机重重。

  在北京,三元的龙头地位正面临挑战:2001-2002年,三元牛奶的北京市场占有率一直保持在70%左右,2003年则下降到了50%左右。而在上海,尽管2002年5月三元就收购了上海第二大乳品企业——上海全佳,一年半之后,三元董事会有关人员不得不承认:上海全佳仍然处于整合期,未能产生利润摆脱亏损。

  “产品结构相对老化,没有比较好的市场战略是三元失利的重要原因。”这位业内人士分析,“比如保鲜奶一直是三元的‘王牌’和主要产品,但现在由于蒙牛等公司的常温奶抢占市场份额,加之愈演愈烈的价格战,三元在保鲜奶上的利润已经下降了不少。”

  压力之下,三元现在开始打算往常温奶上转——问题是,就是与光明相比,三元在常温奶上也显得有些晚了。

  “我们的重点肯定还是保鲜奶,但现在非常困惑的是,到底该怎么办。”三元有关负责人很坦率,“对于常温奶,我们眼下已经不是要不要投的问题,而是要不要大规模地投。”

  但问题是,作为上市公司,由于担心亏损而戴上ST的帽子,三元现在并不敢拿出太多的钱来大规模打市场,特别是在北京的市场份额下降之后。

  “保鲜”还是“常温”?

  对此,三元现在的策略是“走一步看一步”。

  比如华东市场,三元已经开始在杭州、温州等中小城市启动常温奶,但由于市场推广方面支持不大,目前三元常温奶在华东地区仅有几百万人民币的销量。

  这离三元在华东常温奶市场的“三年计划”——销售超过1亿尚有极大的差距。

  尽管如此,但眼下三元常温奶并没有进军华东市场的核心——上海——的打算。三元华东地区一位负责人算了笔帐,“进上海需要投的资金太大,先不说其它的,光是零售终端的进场费就高得吓人。再说我们现在进去,也就是多一个品牌而已,所以我们先在上海周边地区做,虽然竞争也很激烈,但比上海好一些。”

  而光明乳业在上海的老大地位,加上蒙牛的强劲势头,更让三元、伊利等公司有种“虎口拔牙”的感觉——据了解,伊利做得最好的常温奶——利乐砖,已经占领了包括浙江、广东、福建等不少南部城市的阵地,但在上海,至今似乎还没有什么“大动作”。“进来了也是拼,现在牛奶公司的利润已经很薄了,伊利也觉得上海的费用太高。”业内人士分析。

  不过,蒙牛这个“异数”让光明在大本营感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

  统计数字显示,去年蒙牛已占据了上海液态奶市场25%的份额,光明则由早些年的80%下降到了50%。蒙牛方面表示,今年蒙牛在上海的增长不能低于去年的增长速度——去年,蒙牛在上海比前年增长了2倍。

  与此同时,蒙牛开始进入上海的酸奶市场——今年2月,蒙牛在北京工厂生产的酸奶在上海上市。“我们觉得上海的酸奶市场还是非常有机会的,竞争非常小,特别是优诺在去年年底的退出。”上海蒙牛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江红显得很有信心。

  前不久,伊利集团市场总监靳彪向媒体宣告:“根据AC尼尔森9月份的数据,伊利已坐上中国乳业头把交椅,提前两年实现了行业第一的目标。”

  紧随其后,蒙牛集团市场总监孙先红也宣称:AC尼尔森9月份数据显示,蒙牛已从原先的乳品行业第四晋升为榜眼之位。他还表示:“就液态奶市场而言,蒙牛到年底将夺得霸主之位。”

  光明新闻发言人则表示,除了竞争对手增多的原因,光明在上海市场份额的下降与光明的近年来的“全国战略”也有很大关系。“实际上,2003年光明的毛利润比2002年有2位数的增长。”

  但无论如何,伊利、蒙牛的快速上升,常温奶可谓“功不可没”。

  “今年乳业市场上一个非常大的热点,就是巴氏保鲜奶在下降,常温奶后来居上,大有超过保鲜奶的趋势。”三元有关负责人估算,目前市场上保鲜奶与常温奶的比例应该达到了五五开。

  “但常温奶肯定是个过渡期。”福建长富乳业副董事长蔡永康认为,未来随着消费者越来越理性,会越来越追求营养新鲜,“从消费者的理解来说,喝新鲜的东西会成为主流,所以保鲜奶会成为一个趋势。”

  帕玛拉特的一位管理层则有不同的看法:“保鲜奶在运输方面要求比较高,并且中国不少消费者对保鲜奶的口味并不太认可。”所以,目前中国市场还将以常温奶为主,“至少五年之内不会改变”。

  蔡永康分析,常温奶在将来会逐步退出成熟的一级城市市场,但在二、三级市场,其生命力会很强,因为包括保鲜奶在内的冷链产品有个最致命的问题就是,在二、三类市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市场,它的销售和物流配送问题很难解决。“应该说,未来保鲜奶是以中心市场为主,但二、三类市场还是以超高温为主,但到达这个阶段短则5年,长则10年——因为,最起码得5年时间,中国乳业市场才能进入一个相对比较成熟的阶段。”

  显然,伊利、蒙牛等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北京,光明、伊利、蒙牛都投了保鲜奶生产线。

  但种种迹象表明,在北京,恶性的价格战使保鲜奶这碗饭变得越来越不好吃。消息灵通人士透露,2001年开始在北京做保鲜奶的伊利,因为亏损,如今已经在内部宣布基本上不再推了。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