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原则上不再新批项目 钢铁投资缘何紧急叫停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21日 10:13 北京青年报 | ||
范海涛 2002年钢铁行业投资总额710亿元,而2003年已达到1329亿元 “运输紧张,物流紊乱”,谈到钢铁业盲目发展带来的严重后果,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运行局冶金处处长肖春泉用这八个字给记者做例子。 根据昨日国家发改委给记者提供的权威数据,2003年我国钢产量增长近4000万吨,运输量增加约1.8亿吨。其后果之一,居然是全国铁路运输不堪重负。 针对钢铁项目不断盲目上马,投资呈现过热趋势,国务院会同有关部门一纸令下,出台了限制水泥、电解铝、钢铁盲目投资的文件。而记者了解到,发改委工业局正在草拟一份《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将如何限制钢铁生产落到细节,而最重要的一条,可能是“原则上不再新批项目”。有关人士预言,2004年将是中国钢铁业的整顿年。 钢铁投资急剧升温 钢铁业真的投资过热吗?数字一比就触目惊心。“2002年钢铁行业的投资总额是710亿元,而2003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1329亿元,增长幅度达到了87%。”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冶金处处长肖春泉告诉记者。而据有关人士介绍,钢铁新一轮的燎原之势早就悄然开始。 据介绍,钢铁产量从建国初期的16万吨增至1亿吨用了47年,而从1亿吨再增长到2亿吨,只用了7年时间,而从2亿吨增长到3亿吨,可能将用不到3年的时间。到2003年年末,全国综合炼钢能力已经达到2.5亿吨。 全国大炼钢铁的背后,无疑是利益的驱动。发改委人士介绍,固定资产的高速增长,拉动了市场的需求,钢铁企业的经济效益已经直线上升,使钢铁成为了最“来钱”的行业。在利益的驱使下,地方和企业未经规定程序审批,纷纷投资新建、扩建钢铁企业,不但使市场逐渐供过于求,也使一些地区年产100万吨以下甚至年产30万吨的小钢厂层出不穷。 根据一份调查显示,到2005年钢材的实际需求量才达到2.5亿吨,到2010年,钢材的实际需求为3.1亿吨,而过度、无序的投资已经打乱了中国钢铁的合理布局。 投资过热导致连锁反应 钢铁投资过热带来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已经给2003年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波及的范围也涉及到各个方面。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钢铁投资过热还带来了运力紧张的问题。 2003年的钢铁产能大大超过全国铁路运输增长量。进入10月份,由于企业冬储原材料等原因,铁路运输紧张的矛盾更加突出。大量进口铁矿石不能及时转运,出现了严重的压港现象。到了年根,积压在各个港口的铁矿石已经达到了2000万吨。 另外,由于我国进口铁矿石数量大,导致国际市场船运能力异常紧张,价格暴涨,年末从巴西和澳大利亚到中国港口的运费分别达到每吨34美元和18美元,比年初上涨了一倍。 而去年出现的原材料供应紧张也和钢铁的过度扩张有着直接的联系。在进口铁矿石方面,我国全年进口数量达到1.5亿吨,超过日本成为最大进口国,也超过了国际市场的供应能力,导致全球供应绷紧神经。 国家紧急叫停钢铁投资 经过发改委的认真调查,发现热衷钢铁业的投资者有两个特征:一是越来越多的小型企业开始上马钢材,在钢铁企业中,小企业的比重日益增加,而相应而来的是重点企业的比例开始下降;二是上马钢材的民营企业投资以线材、螺纹钢和带钢为主,而高技术含量的钢材却无人问津。 “这种情况的直接后果是加剧了中国钢材产业的结构性矛盾”,发改委经济运行局领导朱宏任告诉记者,目前我国钢材产业的现状是一些高技术含量的钢材缺口仍然很大,钢材品种的结构性矛盾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而中国的能源、环保和运输瓶颈将可能不能支撑接下来的竞争,朱宏任举例,有些连饮用水都稀缺的地方却在“大炼钢铁”,显得十分荒谬。 钢铁投资日益升温的状况,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务院2月4日开会已经开始强调严格控制钢铁等行业“过度投资”,而有关限制钢铁的草案也由国务院下发到了发改委。据了解,发改委工业局正在草拟《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目前正在向各界征求意见。而这个政策正是包括了如何限制钢铁生产的具体细节。 钢铁行业迎来整顿年 “不仅仅是单纯的不上项目”,发改委人士透露,新政策中还可能涉及到改善信贷管理等金融方面的管理。 据了解,以前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使钢材热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有些号称“千万吨”级的钢厂,实际的自由资本投入却寥寥无几,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金融风险。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透露,自从1998年以来,投资增长过快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信贷扩张造成的,而其中有一些政府的行政行为,导致银行债务存在巨大危机。 在发改委为记者提供的《2003年我国钢铁工业经济运行情况分析》中已经开始显现要对信贷管理进行改善的要求,其中提到,发改委将加强和改善信贷管理,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项目,坚决停止贷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