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率先涨价 白酒业祭出窘境下的再一次赌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03日 07:32 《财经时报》 | ||||||||||
本报记者姚文祥 拐点 2004年春节前夕,中国白酒行业的老大五粮液(000858)率先涨价,最高调价幅度高达100元,涨幅达25%。
此后,不仅茅台、剑南春和泸州老窖(000568)都将售价调高10%左右,而且众多企业老总的脸上也显露出久违的喜色,某酒业集团董事长甚至称:“白酒行业复苏的时机到了。”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过突然,因为就在此前不久,白酒业还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之中。全兴股份(600779)声称要将白酒资产置换出上市公司;五粮液集团造芯片、造汽车的新闻一度甚嚣尘上;河南伊川杜康酒厂以9000万元的低价拍卖无人接标;昔日红遍半边天的湘酒鬼(000799),也成为资本玩家们掌上的新魔方;有“塞外茅台”之称的宁城老窖(600159),则在为保壳苦苦煎熬。 5毛钱之重 与外资啤酒厂商抢滩中国市场的波澜壮阔,以及为半汁、全汁葡萄酒标准打得不亦乐乎的红酒相比较,2003年的白酒行业,的确显得太过窘迫,而这份窘迫其实早在2001年即已注定。 2001年5月1日,国家税务总局调整了白酒消费税征收办法,对白酒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复合计税方法,对粮食白酒和薯类白酒仍维持现行按出厂价,以25%和15%的税率从价征收消费税办法不变,再对0.5公斤白酒按0.5元从量征收一道消费税。 税法调整的初衷,是希望借此筑起一道门槛,淘汰过多的低档酒生产企业,使市场份额逐步向规模较大具有优质品牌的前十几家企业集中。但事实上,2002年全国税务机关实际增收酒类消费税5.8亿元中,知名白酒企业集中的四川与贵州两省占到5.6亿元,对于分布在全国的低档酒生产企业,新白酒消费税的门槛作用实在有限。 市场份额没有拿到手,还要为新白酒消费税买单,这5毛钱便成为了知名白酒企业不能承受之重,最后连中国白酒业的龙头老大五粮液也有点扛不住,五粮液2002年主营业务收入达57.07亿元,较上年度增长20.31%,实现利润6.13亿元,净利润却下降24.42%。 为摆脱困境,白酒企业各逞所能。五粮液一下砍掉40多个子品牌以断臂图存,效果却一直未见下文;宁城老窖希望抓住国内电器零售巨头国美电器的主人黄光裕,不想双方却反目成仇,至今保壳结果难料;湘酒鬼将鸿仪系引作援军,而后者的长处正在于通过资产置换让上市公司焕然一新;全兴股份则称要将制药作为主营,最后关头又回心转意。 在自救乏力的情势下,取消白酒消费税的消息在2003年数度见诸媒体,每次都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其实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白酒业的真实想法,但这些消息最终都被证明是谣言。 救赎 在自救与借助外力均无望的情形下,白酒业对于涨价的欣喜,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业内人士认为,到2004年5月的销售淡季,白酒价格会有所回落,但绝不会回复到往日的水平,可以预期的是,白酒类上市公司2003年的年报,肯定会比2002年好看一些。 但涨价能否救得了白酒业?分析师估计,未来几年白酒需求总量将以年均3%-5%的速度下降,其中,中低档白酒需求将以每年超过5%的速度下降,而高端白酒则将保持1%-2%的低速增长,中国白酒业整体处于一种夕阳产业,因此涨价更像是整个白酒业进入整体亏损前的一次疯狂“赌博”。 事实上,除了涨价与取消白酒消费税之处,那些知名白酒企业突破现有困境的办法还有一个:让那些中低档白酒无处逃脱白酒消费税,通过白酒消费税化解掉中低档白酒的利润,小企业无法生存,市场份额自然转移到知名白酒企业手中。 因此,酒类专卖对于五粮液这样的知名白酒企业绝对是一个利好。《财经时报》获知,2003年11月,国家发改委向全国下发调研提纲,要求各省区市对恢复酒类专卖问题做出详尽调查研究,北京派出专家前往四川、上海等酒类主要产销地实地考察,以便对是否在全国恢复酒类专卖做出决策依据。 但这一回白酒业是否真的能站到同一个起跑线上?酒类专卖能否托得起日薄西山的白酒业?2004年派发白酒业的红包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人们只能坐以待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