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利率再浮动之后:银行研究自主定价方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1月10日 14:5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记者历志钢 本报记者 徐可强 上海报道 从2004年第一天起,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关于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有关问题的通知》开始正式实施。据记者了解,此前枕戈待旦的商业银行纷纷祭出新策,在信贷机构设置与业务设计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理论上说,扩大贷款利率上浮区间以后,商业银行更加有利可图。“更大的空间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可以进行贷款风险的定价尝试。”中信实业银行研究发展部邱蓉博士说。 利率改革进入最核心 近日,邱蓉博士表示,中信实业银行正在研究贷款定价机制。 该方案由研究发展部牵头,联合公司、零售、资金三大业务部门提出。“我个人认为,设计方案会考虑信贷机制和业务流程,进行集中式的贷款定价管理。”邱蓉说,如果具备条件,该行还会考虑成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委员会”,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 科学的贷款定价成为这次方案设计的重点。据悉,中信实业将加强对贷款定价权的集中管理,要求各分行的贷款定价要考虑风险要素,包括客户和债项的评级、风险偏好及风险成本的补偿等因素。另外,该行将改善授信审批决策过程,新方案将会考虑贷款定价机制与全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之配套措施,制订一个可以接受的风险与报酬之间的配置比率。 除此以外,国内多家银行都在针对新的贷款利率政策研制自己的自主定价方案。 深圳市商业银行发展研究部总经理孙芳涛称,该行正在进行贷款量化定价的研究,并着手制订相关方案。未来,该行将建立对客户识别、评级及贷款定价的一套机制,以此调整与优化客户群。 记者了解到,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也在针对贷款利率再浮动举行相关的研讨会,不过,四大行对贷款自主定价的热情似乎没有中小商业银行那么高涨。一位国有银行人士解释,四大行2004年工作的重点是降低不良资产,但是,“贷款自主定价四大行将来肯定要做”。 按照央行公布的利率改革“线路图”,利率市场化已经进入到人民币利率的改革层面,中国银行业向市场化发展中最核心、最重要的改革将在2004年开花结果。2000年,央行已先行改革了外币利率管理体制。 2003年2月,央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其中,贷款利率先扩大浮动幅度、后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先放开大额长期存款利率、后放开小额和活期存款利率。 同年12月,央行扩大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上限,其中,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1.7倍,农村信用社则扩大到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以一年期贷款为例,现行基准利率为5.31%,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后,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可在4.78%~9.03%的区间内按市场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 扩大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要求商业银行掌握货币资金的市场定价能力,完善信贷管理。 风险量化发轫 据孙芳涛介绍,此次的贷款利率浮动政策是央行自1998年、1999年以来,第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然而,“国内银行不论大小,都不具备量化客户贷款的能力和经验,利用利率区间定价也就无从谈起。这是一个致命伤。” 他回忆,1999年时,商业银行对信贷浮动政策用得最多的是下浮10%利率,以此来抢夺优质客户,“(下浮了利率的贷款)差不多占了(各家银行)贷款总量的50%”。工商银行有关人士也回忆说,当时该行按照基准利率发放的贷款占了近40%。 孙说,国外银行对于贷款定价一定是准确量化的,对不同的客户会进行风险量化和建模,而国内银行以往对于贷款风险评级只是大致分一下,到底有多少风险无法准确知晓。 所谓风险量化,就是银行对所经营的业务通过各种计量方法,来尽量精确地判断所从事业务存在的风险,从而把握其内部的风险。也就是说,银行要预测未来一定时间内,在给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金融工具和品种的市场价格的潜在最大损失。 中国银行业由于此前贷款利率相对固定,资金定价所需要的风险量化也因没有用武之地而被忽视,而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扩大,使得中国银行业开始重视风险的量化。邱蓉说,“获得贷款风险资产的定价权,商业银行自主制定金融产品价格的诉求就得到了满足。” 其实,四大行也曾经或自行研发,或与国外机构合作开发自主定价的相关系统。但是,“这个(效果的显现)需要时间”。孙芳涛说。 他认为,风险量化等方面缺乏经验现状下,各家银行的贷款利率浮动可能会先分类定价,即是“某一类贷款上浮多少多少”。 这个主要体现在中小客户群体上。邱蓉分析,有了新的分类定价条件,商业银行不会像从前那样简单地拒绝或同意向中小客户发放贷款。“能得到风险补偿的中小客户会纳入商业银行的目标客户群;而不愿意发放的贷款,也可以使用贷款利率上浮的上限,‘婉拒’高风险客户。” 与此同时,央行又配套下发了新条件下的计息结息文件。根据这个文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供更灵活的计息结息方式,作为与贷款利率浮动配套的优惠条件,增强“与强势客户的谈判权”。 “利率市场化是个趋势,如果自己没有定价的核心技术,包括存款的定价技术,就很难有实力与外资银行进性行针锋相对的竞争。”孙说。 ·相关· 存款自主定价遏止流动性风险 “与新条件赋予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定价权的幅度相比,本币存款的自由化步伐相对滞后。”中信实业银行研究发展部邱蓉博士说。 现任央行征信管理局局长戴根有曾解释利率市场化改革先贷款、后存款的原因。“从实际各国利率自由化的实践和中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经验看,利率市场化的难点是存款利率的市场化。”戴认为,“存款市场竞争过程的主动权在存款银行。如果商业银行没有自我约束力,高息揽储,最容易出现不计成本的恶性竞争。” 深圳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的陶岚认为,从存款利率结构看,不同存款期限的利率差距体现不大。“一年期和长期存款的利差过小,导致短期存款(贷款期限不超过1年的贷款)过多。” “这带来资产负债管理的难度,产生流动性风险。”邱蓉表示。她分析,在利益驱动下,存款人偏好存款短期化,造成商业银行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加大,贷款长期化与存款来源短期化有所加剧。 所谓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未能提供足够资金以应付储户提取存款的情况。 根据邱的调查,2003年四季度一些商业银行长期贷款增幅达到40%,而三个月以上定期存款增幅只有25%左右,定期存款的减少导致更多的资金用来准备可能产生的流动性风险,而不是放出去产生效益。 现在商业银行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采取了一些办法应对。“一些商业银行可能会从报表上做一些‘粉饰’,但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这种贷款往往存在风险隐患。”邱蓉说。 对此,陶岚也说,“在银行面临流动性风险时,商业银行常常采取变通的办法,也就是长期负债短期化。体现在报表上则是把一个企业的长期贷款分解成若干个一年期贷款,一年到期后再转贷。” 同时为了防止风险隐患,“一些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部门将这类贷款视为关注类贷款,要求提取5%的拨备——这超过监管当局要求的2%以上3个百分点,相当于贷款的风险成本定价;或者是视为长期贷款的授权额度,相当于限制贷款额度;以及视为贷后检查的重点对象,要求单独上报总行。”陶岚说。 由于活期存款较多而导致的流动性风险在短期内并没有好的办法,因此,业内人士称,能否按照央行的步骤,尽快提高定期存款的利率,或者实行有上限的自主定价,应该是迫切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