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霍中彦
上海银监局限制银行柜台出售分红保险的通知,让上海保险业一度颇感紧张。2003年12月26日和31日,上海保险同业公会连续两次召集保险公司有关负责人开会。在后一次有上海保监办人士参加的紧急会上,具体的业务调整方向大致成形。而保监办与会官员也表示,今后将加强与银监局的沟通,共同规范银行保险业务。
上海银监局一纸单方面限令,即将演绎成银行、保险业联合监管的先例。与此同时,保险公司和商业银行也在谋求业务转型。
“超越”简单红险12月26日,新华人寿上海分公司高调推出两款分红型银行保险产品。此举被认为是保险公司对今年银行保险市场的乐观反应;而两款带有一定寿险性质的新产品,也反映出保险公司谋求银行保险产品转型的新趋势。
该公司代理业务部经理严国超透露,上个月,新华人寿的银行保险刚刚有一单560万元的业务入账。这笔看似偶然的业务恰恰表明,向容易被蒙蔽的客户兜售类似储蓄的简单红险,已经不再是银行保险视野里的唯一内容,那些可能带来更大利润的高端客户正成为其下一步关注的对象。
而这个转型倘若成功,客户的保险安排不仅能轻而易举地在银行获得,还会比通过代理人购买保险来得更加便宜。
新华人寿刚刚推出的两款产品,分别是针对少年和老人的分红型两全保险。保险专家分析,这两款产品虽然仍然是分红产品,但保障期限最长分别为25年和40年,而且引入了两全保险的保障概念,也可视作银保产品的一大进步。
保障产品入银行
有些公司则更进一步。今年9月,太平人寿、太平保险和友邦保险联手,其保障型产品进入工行上海分行的10个理财柜台,迈出了银行保险转向理财柜的第一步。
“高端客户对分红险不感兴趣。”太平人寿一位人士接触了高端客户后发现,他们拥有更多的投资选择,因而看不上分红险的投资收益。
一位资深银行保险人士指出,保险公司投资出口较窄,决定了中国的银行保险只能转向保障产品。针对不少人引为旁证的数据———法国、比利时等银保发达国家,银行保险占保险公司业务收入的60%———这位人士认为,这些国家保险公司的投资渠道灵活,让保险产品得以与基金等投资产品竞争。
受制于银行专业人才不足、市民购买习惯等客观因素,短期内保障型保险产品还难以在银行形成气候,但看到这一趋势的保险公司已经开始行动。“我们的保障型新产品很快就要面市。”中国人寿上海分公司的一位人士说。
银保盯上“有钱人”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保障型产品。“只有拥有了一定的资产,客户才会考虑对自身及家庭的保障。”太平人寿人士说。
而新华人寿的严国超则透露,银行保险目前还只能争取到低端客户。他承认,目前通过银行争取高端客户在多数保险公司还是“一片空白”:“存款50万元以上的客户,估计工行超过5万个,农行可能超过2万个,现在成为保险公司客户的比例还很低。”但他认为,争取他们是银保的发展方向。
保险公司开发保障型银保产品的努力迎合了银行的需求。一家银行的客户经理一直在苦恼,如何防止那些只有活期账户的高端客户跳到别的银行。“国际经验表明,当客户在一家银行享受5个以上的产品和服务时,换银行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工行上海分行的人士说。
严国超认为,保险公司的产品开发和主动营销能力可以帮助银行,并让保险公司在银行保险的转型中分一杯羹。上述银保资深人士还认为,这种转型还将让客户受益:“银行的分销成本远低于保险代理人,这就意味着客户在银行购买同类产品会更便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