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紧张再调查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乎想象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9日 08:47 《财经时报》 | ||
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乎想象,由此导致电力供应紧张,进而产生缺煤的印象;而随着“优先发展水电”成为一项政策,更为限制东部火电投资提供了依据;国家发改委暂不担心出现电力投资过热 本报记者张立伟 政府终于对中国普遍的电力紧缺做出宏观约束。 本周三(12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时说,中国目前投资规模偏大,部分行业盲目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地区煤电油运供求矛盾突出等。他要求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加大对某些盲目投资、低水平扩张行业的调控力度,努力缓解煤电油运的瓶颈制约。 此前一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中国的矿产资源政策》白皮书,表明中国将主要依靠开发本国的矿产资源保障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言外之意是,中国并不存在可能令世界恐慌的能源危机。 200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超乎想象,由此导致电力供应紧张,进而产生缺煤的印象。事实上,发电用煤一直执行一年前签订的供求合同。而1998年开始的限制电力投资的政策,以及对于“西电东送”的期待,造就了供给的短缺。 增速与电力危机 2003年第一季度遭受SARS危机的时候,中国从政府到民间都在担心,保持世界最快发展速度的中国经济将遭受多大的打击。事实上,由于经济高速增长,在保持发电量历史最快增长速度的同时,全国先后有21个省拉闸限电。 舆论起初认为,是缺煤造成如此局面。但数据显示,电力紧张的背后,更多的是需求超预期的增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最近表示:今年全国的发电量增长了16%,仍然不能满足一些地方电力生产的需求,不是因为这个速度太低了,而是电力需求增速比这个16%还要高。 2003年是近年来用电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预计,全年增长在15%左右,全国主要电网用电增速均超过10%。中国电监会缺电调查报告显示,出现电力紧缺的根本原因之一,是预测存在偏差、电力投资增长速度放缓、新增装机容量低于同期电力需求增长,导致供需矛盾加剧。 超计划的发电导致过快地消耗了订购的煤炭。为了维持电力供应,各电厂对煤的计划外需求集中爆发,造成“能源危机”的假象,并间接波及到柴油等。 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调度中心的《煤炭经济运行简报》,截至10月底,今年全国累计产煤12.86亿吨,同比增长21.41%,煤炭社会库存处于“合理水平”。而有舆论把这种突发的供不应求炒作为“能源危机”,加深恐慌,甚至导致“贪婪的中国吞噬世界”的威胁理论。 为什么预测有误 上周,国家统计局对全国5000家工业企业进行网上调查,重点是耗煤、耗电企业。负责调查的官员告诉记者,今年全国工业生产创下了1995年以来的最高增速。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同期增长25.3%,使今年前11个月的投资同比增长29.6%。这是历史上投资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之一。由于冶金、有色、建材、汽车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导致重工业用电增长首次超过轻工业。 从区域投资方面看,今年1~7月的固定资产投资中,中央项目投资额下降8.9%,而地方投资增长41.6%。例如,内蒙古1~10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1.8%,主要集中在工业园区、生态环境、公路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其发电量增长21.58%;江西省以33.18%的增长率成为中国发电增长率最高的省份,其固定资产投资以65.0%的增长速度名列第三。 以水电为主的福建省,10月与去年同期相比,水电增长-61.06%,1~10月累计-3.54%。一些过去有剩余电力外送的省份,由于固定资产投资高出平均水平,也面临电力紧张。这种电力销售增长高于发电量增长的现象,在长三角地区同样存在。 上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向《财经时报》分析,位于东北和华中的依托资源的老工业基地正在没落,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依靠多年积累的财富,开始向高能耗的重工业升级。令人担忧的是,东部并没有能源、矿石等自然资源。由于国家政策限制东部投资火电,加剧了电力危机。今年浙江用电量缺口约为50万千瓦,将令全年GDP少增加100亿元左右,影响增长率约0.6个百分点。 “去除天气的偶然因素,中国各地普遍过高的投资对电力需求超出想象。如果说对中国电力需求预测有误,前提是没有人准确预测中国今年如此高的固定资产投资。”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的专家说,“另一方面,多年来对电力投资不足,导致了供给不足。” 西电东送与电力投资 中国解放初期每年发电量只有185万千瓦,1987年达到1亿千瓦,1995年3月达到2亿千瓦,1998年达到3亿千瓦,2002年达到3.58亿千瓦,并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电力消费国。 中国1995~1978年三年实现发电增长1亿千瓦的世界最快速度,以及1998年实际电力需求增长仅为1%的数据,使政府做出“电力供应短缺宣告结束,出现电力工业相对过剩”的判断。国家发改委官员近日告诉记者,亚洲“金融危机”和中国电力需求不足,使1998年成为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开端。这一年,政府开始通过审批权限制电力投资。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98年开始的限制电力投资的政策,导致2001年开始中国电力投资急剧下滑,而这个时期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目前,装机容量12.5万千瓦及以上的新建电厂,都要发改委能源司审批。 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升帐,“西电东送”成为西部战略的重要工程。政府希望在水和煤炭资源集中的西南、西北和山西、陕西和内蒙古西部的“三西”地区实施就地发电,并输往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 中国水利发电探明储量为3亿千瓦,蕴藏量为5亿千瓦,而目前只利用了8000万千瓦,在建4000万千瓦。张国宝透露:“为了保证电力供应,全国每天运煤车皮达到4万节,一年消耗15亿吨煤。”随着“优先发展水电”成为一项政策,更为限制东部火电投资提供了依据。 在浙江省,由于夏季缺电导致经济损失上百亿元,部分地方民营企业要求投资电厂,但未获批准。宁波市政府抱怨中央政府仍然用计划经济的做法控制民间投资电厂。 对此,国家发改委高层最近在一场讨论会上向投资者解释:“电力是一种特殊商品,电力的规划必须服从整体需要。中国煤炭资源在北部,西南水利资源丰富,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并不具有这些资源,应该利用西部的资源满足东部的需要。如果上海、浙江等地方自己建立更多的电厂,就不能使资源有效配置。” 投资潮起 实际上,对于西电东输的期待以及东部限制火电投资的政策,加剧了正在重工化的东部的电力危机。据国家电网公司数据,2003年新增发电装机超过50%集中在华北、华南地区;缺电严重的华东新增装机仅占14%。国家发改委有关官员告诉记者,“长三角电力投资增加少,一方面是他们没有申请,另一方面我们也严格限制”。 但上海的一位专家向记者抱怨:“西电东送及三门峡水库送电,是一个缓慢的增长过程——远水不解近渴。如果过多依靠西部电力,尤其水电受天气影响,将对东部经济带来不安全的隐患。” 近来的电力紧缺已引起了政府高度关注。国家发改委透露,今年电力项目开工规模为2991万千瓦,相当于中国“九五”期间投产项目的3/4。政府也调整了第十个“五年计划”,未来三年,中国将每年增加2500万千瓦的电力供应,较原先5.6%的增速提高很多。 多年禁锢电力投资的政策随之瓦解。12月,记者获知,浙江省计划到2007年前确保1000万千瓦的电力装机投产,确保1000万千瓦的电源项目开工建设,同时安排1000万千瓦的预备项目进行前期工作。江苏省宣布,目前在建电厂总规模1428.5万千瓦,其中2004年计划投产460万千瓦。安徽省表示,将通过皖电东送工程,用17年建成全国重要的电力能源基地。湖北省刚刚宣布,2010年前将建成1100万千瓦电源项目,该省在能源工业方面将规划36个项目,总投资1020亿元。广东、四川、重庆、山西等大规模的电力投资计划也纷纷出笼。2004年,有西电东输任务的内蒙古将迎来“电力高峰年”。 针对各地电力投资热潮,记者近日问询国家发改委“是否会出现电力投资过热”?一位官员表示:“由于缺口很大,不存在这个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