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事不同。伴随着局部动荡的国际局势,和逐渐回暖的全球经济,石油化工行业又度过了不平凡的一年。值此岁末,不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2003年石化行业的发展历程。
然而,在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之后,石油价格骤然下降。主要原因是市场人士对美伊战争的结局过于肯定。大多预计美伊战争将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美国能很好的控制伊拉克乃至中东的局势。伊拉克的石油产量将大幅提高,增加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量。
至五月中旬,原油价格降至最低点。随着伊战局势的推进到美国宣布战争结束,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油价在涨跌互现中总体呈逐渐上升的态势。今年以来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见图1。
|
图1 2003年OPEC一揽子油价走势图 |
油价的高位运行导致天然气的价格也居高不下。能源及原料价格的提高直接导致了化工行业成本的提高。这使得化工企业不得不向其下游的用户转移成本。部分企业转移成本的措施比较成功,经营业绩良好,如陶氏化学(Dow Chemical)等公司;而另一些成本转移不成功企业,则有较大的利润损失,甚至滑到了接近破产的边缘,如从孟山都(Monsanto)剥离出去的化工企业—首诺(Solutia)公司。
2、 SARS短期“感染”石化行业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冲破了人们生活中的平静。SARS从华南地区爆发,随后蔓延整个华夏大地,乃至东南亚和北美地区,一时间造成全球性的恐慌。SARS疫情突如其来,使得市场对石化产品需求的迅速减少,严重地影响了石化企业的正常生产和销售。此次SARS风波在几个方面对石油化工行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其一,减缓了外商在中国投资的步伐,使得原计划在华投资的外商纷纷将项目延期。如泰国丙烯酸纤维公司推迟了在中国建一座丙烯酸纤维工厂的可行性研究;台湾的中油公司(CPC)大陆的中海油(CNOOC)公司推迟了南海区块的联合钻探计划;韩国最大的环氧树脂生产商--国都(Kukdo)化学公司在江苏昆山建设的两条2万吨/年环氧树脂生产线,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SARS的影响。
其二,SARS的爆发使得在中国国内和亚洲地区的重要的石化行业会议纷纷推迟甚至取消。如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亚洲石化工业会议(APIC)推迟进行;国际合成橡胶生产商协会(IISRP)更是两次更改了在北京召开的第44届年度大会(AGM)的日期。
其三,影响了石化行业进出口和生产率。加拿大诺瓦(Nova)化工公司表示,SARS影响了该公司对亚洲,特别是中国地区的出口;SARS严重影响旅游运输业,导致对石化行业成品油的需求下降,今年四月份中国原油加工总量为一千九百八十一点三万吨,增幅比上季度下降九个百分点。多家企业将降低了生产加工率。如中石化旗下的镇海炼化和茂名石化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ABS生产企业--台湾奇美公司等企业。
3、反倾销--后WTO的主题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WTO)相关的法律条款,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是WTO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对于WTO的各成员国而言,反倾销成为了保护本国相关产业的强有力的法律武器。而我国作为新加入WTO的成员,对于这一问题的认识尤为深刻。
2003年1月7日,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己内酰胺和进口苯酐做出了反倾销调查的初裁决定,对这两个产品采取临时反倾销措施。自此,今年的反倾销案例陆续而至。其中包括我国对其他国家的化工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如丁苯橡胶,TDI和MDI等;也包括其他国家对原产或出口于我国的化工产品的反倾销调查,如聚氯乙烯(巴西VS中国),聚醚多元醇(印度VS中国),对甲酚(欧盟VS中国)等等。
于今回顾,在加入WTO的两年里,我国化工行业经历的反倾销案件有了明显的增加,而国内企业对于反倾销问题的认识也有了很大的进步。2003年11月6日,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向商务部递交了《关于撤销MDI反倾销调查申请并请求商务部终止调查的申请》。随之,在2003年11月28日,商务部发布2003年第66号公告,决定终止对原产于日本和韩国的进口MDI的反倾销调查。此次过程中,烟台万华利用反倾销的手段,维护了整个国内聚氨酯行业的秩序,做到了收发有度。
4、欧盟推出化学品管理的REACH系统
2003年中旬,欧盟委员会公布了的新的《化学品政策咨询文件》,并面向全球征询意见,旨在建立一套完善的化学品注册、评估和许可系统(REACH)。该新化学品立法草案公布后,立即引起了全球化工业界的广泛关注。不仅欧盟以外国家的化工界反响强烈,欧盟的化学品生产商也对这一系统将引起额外成本的增加感到忧心忡忡。
与两年前的化学品政策白皮书相比较,此次欧盟委员会已经做出了一些让步,比如10万余种化学品中只剩下3万余种必须进行登记和评估。但对化工企业来说,该系统运行的费用问题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负担。有多家化工企业对此明确表示反对。如全球重要德聚烯烃生产企业—巴塞尔(Basell)公司,欧洲化工巨头—巴斯夫(BASF)公司和德固赛(Degussa)公司,以及美国最大的化工企业—陶氏化学公司等。
同时,多家行业协会组织也发表了反对的意见。如德国工业联合会(BDI),英国工业联合会(CBI),欧洲化工理事会(Cefic)和美国化工协会(ACC)等。此外,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三国领导人明确表示了对该系统的忧虑。英国首相布莱尔、法国总统希拉克和德国总理施罗德表示,他们虽然赞赏该新政策方案的基本理念,但认为目前的草案会严重损害欧洲地区的竞争力。
迫于各方压力,欧盟委员会对草案再次做了适当的修改,最终出台了与商界比较有利的修改版本。尽管如此,这一修改版本目前仍然遭到一些压力团体的非议,如美国驻欧盟商务团体(AmCham EU)和欧洲化学业主集团(ECEG)以及欧洲化工理事会(Cefic)等。
5、日本石化企业的检修报告事件
2003年6月以来,以东曹(Tosoh)、日本石油(Nippon Oil)和三井化学(Mitsui Chemical)等几家日本大型石化企业相继卷入伪造高压气体装置检修报告的丑闻,引起了日本经济产业省(METI)的高度重视。
根据日本政府以前的安全规定,石化企业必须每年对工厂的高压气体装置作检修,同时还必须通过当地权威部门的检查。但鉴于每年的装置检修对企业的负担,1997年日本政府出台了新规定,如果企业得到政府在生产安全方面的认可,则可以不用每年都进行例行的装置检修。同时也无需当地权威部门的检查,只需向当地相关部门递交一份安检报告。
然而,多家大型企业为了降低运营成本,相继伪造了装置的安全检查记录。METI发现后,随即对此进行了重点调查,要求国内48家炼油厂和石化企业在9月初递交例行检修作业报告,并责令相关的石化装置立即做一个月以上的停车检修。事件发生后,导致了亚洲地区部分石化产品供应短缺,引起了第三季度石化产品的价格上涨。
经调查后发现,东曹(Tosoh),日本石油(Nippon Oil)和三井化学(Mitsui Chemical)和瑞翁(Zeon)等几家企业确实存有伪造检修记录的情况。METI将撤销这几家企业的安检认可,这意味着这几家企业装置将每年必须进行一次检修,且必须通过当地权威部门的检查。并且至少要在两年以后,才能获得重新申请安检认可的机会。
6、并购重组势头不减
面对较高的能源和原料价格,化工企业不得不尽可能压缩成本。并购或进行资产重组也许是一个较好的选择。2003年,虽然没有类似于前几年的埃克森(Exxon)与美孚(Mobil),陶氏化学与联碳(UCC)合并的重头好戏,但并购和资产重组的步伐却丝毫没有放慢的迹象。
杜邦(DuPont)在第一季度收购了伊士曼化学公司(Eastman Chemical)的一项塑料业务,以增强在汽车与电子产品零部件用塑料方面的实力。巴斯夫也在第二季度正式完成了对拜耳(Bayer)农药生产装置的并购,总价值为12亿欧元。巴斯夫(BASF)还收购了霍尼韦尔(Honeywell)在全球工程树脂业务(主要为尼龙-6),同时在交易中,霍尼韦尔则收购巴斯夫在全球的尼龙纤维业务。随后巴斯夫还收购了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的聚异丁烯业务。为了进一步增强其工程塑料的业务实力,巴斯夫近日宣布,已和赛拉尼斯的工程聚合物部门—帝科纳(Ticona)公司签订了一份协议,收购帝科纳的尼龙6,6业务。协议将于2003年12月31日起正式生效。
2003年6月,空气产品公司(Air Liquide)收购了阿希兰公司(Ashland)的电子化学品业务。日本三菱(Mitsubishi)与三井化学公司也计划,在2004年4月1日前,合并其农用化学品业务。
若论2003年度化工行业最具影响力的两件并购和重组案例,当属杜邦出售Invista公司和拜耳剥离化学品与部分聚合物业务。杜邦11月17日表示,已经与Koch工业公司达成最终协议,以44亿美元现金的价值,将著名的纤维品业务—Invista出售给Koch工业公司,从而退出这一增长不快的行业,将重点专注于营养化学品和电子化学品业务。
德国的化工和医药巨头―拜耳(Bayer)也在近期宣布,将其几乎全部的化学品业务和大约三分之一的聚合物业务剥离出去。从拜耳公司剥离出去业务暂命名为NewCo,预计在2005年年初将进入证券市场。新公司吸收了原拜耳公司的绝大部分化学品业务,和包括橡胶系列产品、纤维品和Rhein Chemie在内的部分聚合物业务。而属于原拜耳化学品的H.C Starck和Wolff Walsrode两个特殊业务部门则并入到新拜耳公司的新材料业务中来。
拜耳公司的此次重组,意味着该公司的战略将从传统四大业务支柱转移到材料科学(Bayer MaterialScience),保健品(Bayer HeathCare),和农作物科学(Bayer CorpScience)三大业务主体上来。
7、石油管道中日俄三国博弈
中俄两国从1994年就开始探讨的石油管道问题,并于2001年签订可行性研究协议。然而,由于日本插足和俄罗斯的国内分歧,使得原有望于2003年开始实施的中俄石油管道计划突然生变。
据美国媒体分析,尽管日本已经拓宽了进口能源的渠道,但其86%原油依然从中东进口。由于该地区不稳定性,促使日本密切关注俄罗斯的丰厚油气资源,并试图说服俄罗斯转而向日本铺设石油管道。另据日本三井战略研究所的分析:虽然日本需要花费一些资金对炼油厂进行改造,才能接纳俄罗斯的原油,但是这一方案还是比用油轮从中东地区运输石油更加经济可行。
由于日本的介入,加重了俄罗斯从中获得利益的砝码,使得其对未来管线铺设方向的态度左右不定。在三方博弈的态势下,也许将会在2004年达成一个均衡,即在新方案中,未来的安纳线输油管道将铺设通往中国大庆的支线。
8、国内石化企业业绩喜人
在2003年里,受原油价格高位运行,国内成品油、化工产品的需求强劲,以及化工产品价格上升的影响。我国的两大石油石化企业创下了历年少有的佳绩。
据近期证券行业的统计分析,目前我国共有炼油厂123家,其中炼油类上市公司13家,今年中期主营业务收入平均比上年同期上升40%,主营业务成本比去年同期上升35%,利润总额平均比上年同期增长128%,利润率比上年同期增长63%;应收账款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1%,应收账款周转率平均比上年同期增长56%;存货平均比上年同期下降4%,存货周转率比上年同期上升40%;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平均比上年同期增加39%。由此可见,今年以来石油加工炼制业各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好增长。
另据报道,中国石油上半年实现净利润三百八十六亿元,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和实现利润将创历史最好水平。同时,勘探与生产、炼油与销售、化工与销售、天然气与管道四个板块将首次实现全部盈利。同时,中国石油(Petrochina)还被国际著名的评级机构标准普尔(S&P)评为赢利最高的企业。
对2004年的展望
虽然美国对伊战争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伊拉克局势仍然动荡不安。伊拉克的石油工业的完全恢复尚待时日。预计在2004年,国际原油价格总体仍将在高位运行,这也将导致下游的化工企业继续面临高成本的压力。日本方面,经过此次石化企业的伪造检修记录,METI将加强石化企业的安全检查管理,预计按期停车检修的增加,很可能会造成2004年下半年亚洲石化原料相对短缺。预计2004年,国内的两大石油石化企业将有望保持今年的良好发展态势,继续得益于高位运行的油价,再创佳绩。
此外,欧盟的新化学品政策,最终需经欧洲议会和部长委员会的批准方能生效,最终的结果如何,届时将见分晓。在未来的2004年里,石化行业又将发生什么变动,跨国化工企业的发展战略是多元化还是专业化?同样也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