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银行力挺自主核销 财政部渐行放权式改革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5日 07:40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记者 历志钢 本报记者 徐可强 上海报道 后发未必制于人,但先发却是制人之道。 按照银监会的设想,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改革,最先要攻克的堡垒就是不良资产,资本金与内部改造则分列第二、第三阶段。 权威人士透露,四家银行之中,建行已经向有关部门提出进一步松绑的要求,希望完全市场化处置运作不良资产。此愿望一旦坐实,当为之浮一大白者,将是整个中国银行业。 三管齐下清理不良资产 “这几天很忙。”杨小阳说。 杨是中国建设银行资产保全部总经理,现在正在集中审核一批待核销的不良资产。说这话时,2003年的日历已经只剩下薄薄几页。 在此之前,杨小阳还透露,建行今年的任务已经“基本完成”——按照年初的计划,杨今年的任务是要完成信贷类资产核销120亿元。 然而,在建行降低不良资产率的过程中,核销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清理不良资产的工作在三条战线同时展开。”杨小阳说,“第一条是依法加紧回收贷款;第二条是核销,以呆账准备金的形式核销;第三条就是债务重组。” 在今年初开始的“攻坚战”中,建行不良资产率迅速下降。“按五级分类法,截止到10月底,建行的不良资产率为11.84%,比年初下降了4.06个百分点。”杨小阳预计,“到年底不良资产率应该在11%左右。”根据最新统计,截至11月底,建行今年共处置各种不良资产702亿元,回收现金327亿元。 杨没有透露三种处置方式的具体份额,但是我们可以从去年的情况中略见端倪。根据建行提供的数据,该行2002年共处置不良资产654亿元(不含逾期贷款),其中核销86亿元,回收335多亿元,债务重组100多亿元。 在一系列的组合拳之后,建行终于率先“亮出”了它们的底牌——杨小阳透露,目前建行有不良资产约2470亿元,其中次级620亿,可疑1057亿,损失793亿。 与此同时,工行业已表示,在2006年之前,将其不良贷款比率从目前的22%降至10%左右;中行则计划两年内处置1000亿元不良资产。除了农行很少在市场“发声”,几家国有银行都迫不及待地表达自己的雄心。 根据银监会的数据,截止到今年9月末,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境内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9992.27亿元,比年初减少888.76亿元;不良贷款比率为21.38%,五级分类不良贷款率比年初下降4.83个百分点——不良贷款处置随着银行上市的冲动和市场的压力也一同扩张。 而面对2006全面对外资金融业开放的“时间表”,四大行也没有理由不着急。“银监会要求到2005年,四大行的不良资产率降到15%,建行的目标是到明年要降到10%以下。”建行资产管理部一位人士称。 调高拨备与减免息试点 “去年四家银行核销1000多亿,今年核销总额要比去年多得多。”杨小阳说。杨分析,以前之所以进展缓慢,源于银行的核销“动力不足”。“首先,前几年呆帐准备金都用于围绕国有企业兼并破产、减负增效来完成,以配合企业三年脱困(计划)。”这样一来,相关的核销工作就被忽视了。其次,“有些银行过于看重利润考核,呆帐准备金成了一个实际上的‘调节器’。没有完成利润就不考虑核销,没有及时把呆帐处理掉”。在前一个问题上,目前银行已鲜有提及;至于后一个问题,也随着各家银行用利润大幅冲减不良资产而退居次要地位。在此背景下,不良资产处置开始提速。建行统计显示,从2001年接收“双呆”贷款至今,建行资产保全部门初次、二次和终极处置各类不良资产累计1885亿元,回收资产累计1021亿元,其中现金累计回收超过850亿元。在此期间鲜有提及的是政策的变化。1988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国家专业银行建立贷款呆帐准备金的暂行规定》,确立了呆帐准备金制度的雏形。中间历经1992年、1994年、1998年等几次修订。按照当时的呆帐规定,除借款人破产、死亡或意外事故外,其余认定要“经国务院批准”。至2001年,财政部要求从2001年1月1日起执行财金2001127号文件(《金融企业呆帐准备提取及呆帐核销管理办法》)。“《文件》扩大了呆帐准备金的提取范围和比例,有利于加快呆帐核销的进程。”业内人士评价。事实也证明,2001年以来,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处理才进入快车道。 127号文件规定,金融企业应当根据提取呆帐准备的资产的风险大小,确定呆帐准备的计提比例。呆帐准备期末余额最高为提取呆帐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00%,最低为提取呆帐准备资产期末余额的1%。文件同时还扩大核销范围。“整个过程目的是逐步调整与国际接轨,”一位业内人士评价,“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全面计提现在一下子做不到,所以给国有银行从2000到2005年一个5年过渡期。2000年以后发放的贷款,都按五级分类法计提。”之后,财政部又取消了呆帐核销必须报经当地财政专员审核这一规定,银行的自主权也相应增加。在扩大核销范围的同时,另一项工作也在悄悄进行。那就是目前正在四大行进行的“贷款企业表外欠息减免工作同回收不良贷款挂钩的试点”。所谓表外息,就是“发放的贷款到期(含展期下同)90天及以上而未收回的,其应计利息停止计入当期利息收入,纳入表外核算;已计提的贷款利息收入,在应收利息到期90天后仍未收到的,冲减原已计入损益的利息收入,转作表外核算”。(参见财会200020号文件)据此理解,减免表外息,就是通过减少或免除债务人所欠的债务利息,从而调动其还债积极性,达到加快不良资产回收的目的。2002年开始,由财政部放权,四大行开始悄然进行减免表外息试点。“今年建行从减免息试点中回收60亿元现金。”杨小阳说。对此,一位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士补充说,考虑到种种原因,“银行在做帐的时候不叫减免息,而称之为‘债务重组’”。但无可否认,正是这两个文件加快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处置步伐,也激起了四大行更多的欲望。 财政部核销新政 “银行是‘得寸进尺’。”杨小阳笑言,“它们现在要求资产能够完全按照市场运作——不仅是减免表外利息,甚至减免本金,乃至整个不良资产(按市场化)处置。” 此语也得到了其他银行的响应。“我们一直在呼吁,要求自主核销。”中国工商银行资产保全部梁登祥处长说。 自主核销在国外的银行看来再正常不过,但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业内人士介绍,目前的核销很复杂,必须证明企业“死亡”,并且要求“证据”齐全,符合财政部的要求,否则明知企业“死亡”也不能核销。“其实我们也应该向国外靠拢,只要认定损失了就应该移交到相关部门核销。” 一边是市场——商业银行要求自主核销;一边是政策——财政部不断推出配套措施,但无法完全填补商业银行的胃口。随着金融业改革步伐加快,争论也越来越胶着。 “以前的计划经济导致现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婆婆’太多。”某国有商业银行的一位管理人员直言不讳,“至少从目前的表象来看,财政部希望保留这样一个(审批)权力。” 这个审批权力也许会在明年遇到新的难题。根据银监会的规定,从明年起,商业银行全面推行五级分类法。但财政部的核销办法还停留在对呆帐的界定上,可能与未来的五级分类冲突。而这些规定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改动的迹象。 “呆帐不同于五级分类中的损失。一般说,损失的范围要大于呆帐的范围。”杨小阳说,“应该说明年还是双轨制,至少目前还没有按照五级分类出台核销规定(的意向)。” 财政部金融司拒绝就此方面的咨询发表评论,新闻处则表示“不清楚”,“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据知情人透露,其实在去年九、十月间,财政部即曾起草了一个办法,在小范围内征求意见。其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怎样从呆帐核销过渡到损失核销,但是“迟迟没有第二稿。也没有相关的动态”。 但是好消息也不是没有。财政部有关人士称,在温家宝总理承诺中国银行业改革半年内启动等利好消息的刺激下,“为了配合四大银行的上市计划,财政部已经有一些政策,但是还没有正式出台”。 该人士还透露,按照计划,财政部将于本月召开全国财政工作会议,“届时,对银行核销等方面应该出台一些相应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