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国汽车十大之最 戴姆勒被评为最佳外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2月24日 08:15 北京青年报 | ||
-最佳外商:戴姆勒-克莱斯勒 作为最早进入中国的汽车外商企业,世界排名第五的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今年在中国做了两件大事:出资10亿欧元与北汽达成全面合作协议;与福汽和台湾中华共同拿出2亿欧元组建奔驰轻型客车生产基地。 正因为这两件大事,戴克成为今年在中国最活跃的汽车集团,其在构建的不是大众那样有着最大市场份额的生产基地,而是在中国产品系列最全的外商:两年之后,戴克集团在中国的产品将涵盖奔驰高级轿车、奔驰重型卡车、Jeep越野车、奔驰轻型客车、三菱越野车、克莱斯勒轿车、奔驰大客车等全系列车型。特别是在商用车和越野车领域,戴克有望成为中国市场的主力。 选择戴克为今年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最佳外商,还考虑其合资企业———北京吉普的重兴,凭借着Jeep2500和帕杰罗速跑,北京吉普结束了连续60个月的亏损,并喊出明年重夺国内越野车老大的口号。 -最佳合资企业:北京现代 在1年前,北京现代刚刚成立时,外界还是对北京能不能搞好汽车业一片怀疑。如今,北京现代产销5.5万辆的业绩已经让怀疑的声音变成了对其快速发展的探究。 评北京现代为今年的最佳合资企业,还不完全因为它是增长最快的汽车企业,更因为在1年里所表现出的巨大发展潜力和应对危机的处理能力。 目前,伊兰特已经下线,从索纳塔的范例来看,这款性价比出色的中档轿车也很可能会取得成功。明年,北京现代将有望达到15万辆,这意味着其挤入中国轿车前5名。 另外,由于北汽与戴克的合作,使现代大为不满,一度爆出合作危机。最终通过沟通,北京现代的股东双方恢复了互相信任。此次现代集团董事长亲自参加伊兰特下线就是明证! -增值最快的汽车人物: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 一跃龙门身百价,这句话用在魏建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长城汽车在香港的成功上市,把原本默默无闻的民营企业家魏建军推到了前台,其名下的10亿元资产也在一夜之间扩张到28亿元,一跃成为国内汽车界最富有的人物。魏建军也从“胡润版的内地财富排行榜”上的第83位跳到第15位,成为增值最快的汽车人物。 魏建军的蹿升是多年积累的结果,其旗下的长城汽车十年磨一剑,在国内的皮卡、低端SUV市场上牢牢地占据了龙头位置。 -最佳营销策划:上海通用 上海通用或许没有最好产品,但绝对有第一流的营销策划人才。当年,赛欧上市之时,造成消费者半年多持币待购的“盛况”已经成为产品营销的经典案例。 今年,在其推出的两款新车:君威和凯越上,上海通用再次展示其出色的营销能力。特别是凯越的上市,从最早透露出将生产中档轿车的风声,到借上海车展之机“神秘”亮相,再到宣布价格,先推两款豪华型,市场上只有样车而少有商品车,凯越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吊足了市场的胃口。以至到凯越正式批量上市时,供不应求,要排队或加价万余元才能提到现车,而成为今年车市上少有的热销车型。 凯越的营销策划,在节奏上成功地引导了消费者的眼球,成为赛欧之后的又一营销范例。 -最受欢迎的新闻:暂时不会限制私家车 对于有车族和想买车人来说,北京市的“不会因治理交通阻塞,而通过收取牌照费限制机动车发展”的消息,应该算是天大喜讯。要知道,作为政治中心的北京,如何限制私家车将会在全国引起一连串的反应。 -最莫名其妙的车名———美人豹 作为国产第一款跑车,吉利美人豹吸引的眼球并不在少数。不管品质如何,这款排量1.3-1.5升,外形靓丽的跑车毕竟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并成为国家博物馆的永久收藏品。 不过,更为有趣的是这款车的名字———美人豹。美人与豹,一个是妩媚阴柔,一个刚劲凶悍,这两个在逻辑上毫无关联的名词组合在一起,倒也算是“朗朗上口”,只是给人感觉车名直白得没了品位。 -影响力最大的广告———丰田霸道广告 把一个产品广告做成了全国喊打的“政治风波”,一汽丰田也算是开国内汽车广告业之先河了。最终,丰田虽然是撤换广告、赔礼道歉了事,估计也暂时不会对其销售有大的影响,但霸道广告还是给这个“最会赚钱”的汽车公司上了一课。 -最“尴尬”的车型:高尔夫 高尔夫是款好车,最起码对于德国的消费者来说,这是款物美价廉、皮实耐用的车,是老百姓喜欢的家庭轿车。这种平民性使高尔夫累计销售了2200多万辆,成为全球销量最多的车型。 可就是这样的车拿到中国却“水土不服”,销售一直平平,成为近年来一帆风顺的一汽大众少有的滞销车型。 对于高尔夫的不佳表现,有人认为是中国消费者不识货,也有人说是车型较老,国外已经生产新款高尔夫,而一汽大众还在拿着上一代车型当摇钱树;还有人表示是价格太高,让高尔夫丧失了平民本色…… “高尔夫现象”在今年并不是个例,高尔、奥迪A4、威姿等多款在国外热销的车型,拿到国内都遇到冷遇。市场正用这种冷热鲜明的反差无情地告诉厂家:中国有自己的特殊性,不要随便把国外的车型理所当然地拿到中国生产。 -最刺耳的言语:卡洛斯戈恩“中方合作伙伴,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 在合资企业里,中国汽车究竟处于什么位置?这样的问题若是问中国汽车企业的高层可能会得出N种不同的说法。可是,到了原本十分圆滑的日产汽车CEO卡洛斯戈恩嘴里,却成了“中方合作伙伴,除了提供低成本的劳动力和销售渠道外,对实际经营和管理的贡献几乎为零”。 尽管话十分刺耳,但也得承认戈恩是有资格评价中国汽车的。因为今年6月9日,日产才刚刚斥资84.5亿元,与东风合作成立了目前国内最大的合资汽车企业,可以说,戈恩把日产腾飞的宝押在了东风身上。估计,这位深谙经营之道的“成本杀手”的本意是不愿激怒中方伙伴。 话虽刺耳,或许也有些夸张,但希望这不会给合作双方蒙上阴影,毕竟,目前我们在实际经营和管理方面的确还有许多要学。 -最“矛盾”的新闻———汽车过热与增加投资 今年的中国汽车市场放大了许多厂商“言不由衷”的言行。最典型的莫过于大众董事长毕睿德了,其刚在欧洲对同行和分析界声称:中国汽车增长过快,投资有风险。可不久之后,就出现在长春,宣布要与合作伙伴一起在中国增资60亿欧元。 其实,从去年开始,中国过热之类的言语就已成为“盛世危言”,直至今年,国家发改委也对汽车投资热发出预警。但是汽车业的丰厚利润还是吸引着许多投资者前赴后继地杀入汽车领域。春兰、科龙、比亚迪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跨行业,把汽车作为了今后发展的新支柱。 这些举措使“汽车过热”与“不断增资”之类的新闻充斥着媒体的版面,在这种矛盾的背后,投资汽车究竟有多大风险之类的问题恐怕没有多少人能够真正说得清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