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业酝酿第三次输血 规模将达1000亿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29日 12:03 《财经时报》 | ||
注资方案与以往预测有所不同,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的部分银行也将有机会得到与结构改革相挂钩的少量注资 本报记者 李兆清 国务院有关部门从未停止过对国有银行注资的可行性研究,而今更显紧迫:一方面, 新近来自财政部方面的消息说,为中国银行业“第三次输血”的行动,可望于2004年步入实质性阶段。 据悉,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分别上报国务院的有关方案中,均明确希望财政注入资本金额,其总额高达8000亿元左右,但这仅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单方面的意向。消息人士称,“第三次输血”的规模,可能最终定位在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据称,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正在综合规划相关细节。 同时,财政部人士称,此次注资方案与以往人们分析有所不同的是,国内11家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中的一部分,也可能有机会得到与“结构改革”相挂钩的少量注资。 据《财经时报》了解,该方案的总体设计的原则是注资、改制、上市并举,而“第三次输血”主要是为了配合正在筹谋中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上市议题。 对注资有不同意见 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输血”的步骤,在上个月公布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实际已有暗示,即“选择有条件的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造,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充实资本金,创造条件上市”。 前两次向国有商业银行的“救助行动”发生在1998年和1999年:先是中央财政通过发行特种国债,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注入330亿美元的资本金,以改善他们的资本充足率;一年后,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账目上剥离1690亿美元不良贷款,转给四家政府全资所有的资产管理公司。因此,预料中的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的注资行动,在业内喻为“第三次输血”。 今年10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墨西哥接受新华社专访时透露,中国将启动国内银行的注资计划。新华社援引周小川的话说:“中国下决心改革金融体系,降低不良资产,增加对银行的注资,为中国金融体系适应市场经济下的全球化做准备。” 此前,中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也透露,国家将进行适当扶持,包括采取直接或间接方式向银行注资,提高银行的资本金水平,增强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损失消化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不良资产,并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为银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上述迹象,最近都被视为改革、重组大型国有商业银行,鼓励外国投资者对这些银行实施战略投资,并准备让这些银行最终在内地或香港上市的信号。 银行信贷在中国企业融资总额中占90%左右份额,而银行信贷的75%左右又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提供。但是,国有商业银行一方面制度依旧,迄今未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商业银行;另一方面,作为负有帮助国有企业脱困任务的政府附属机构,他们在过去20年中积累了过量的不良资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魏加宁认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改制上市,是中国金融改革中的一个举足轻重又势在必行的环节。它不仅关系到四大银行本身改善资本营运和公司治理,也关系到银行业本身的制度性变革。资产庞大的四大银行若登陆证券市场,不仅对国内证券市场起到相当大的影响,更关系到亿万储户的切身利益和巨额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 不过,关于财政向国有商业银行注资一事,目前显然还存有不同意见。主要分析认为,中国政府去年的财政总收入仅为1.649万亿元人民币,这意味着国有银行资本调整计划将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 多条腿走路 《财经时报》从财政部、人民银行等处获悉,政府将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多管齐下”的手段,以提高资本充足率,降低不良资产,面前包括发行股票、增发货币、注资、债转股、发债、动用外汇储备、引进海外战略投资者、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途径,而最终的选择和节奏控制,仍有待国务院最终定夺。 首先,若单纯依赖国家财政和银行自身积累补充资本金、消化不良资产,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专家测算,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医治资本充足率不足的基本筹码,就需要5000亿元之多。 其次,据2002年年底的数据,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官方数字是25%(大约3740亿美元),而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最近的报告中称,实际比例可能高达50%(大约7490亿美元)。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的投行部副总经理石召奎曾估计,1999年剥离了14000亿元人民币之后,时隔4年,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又会增加。 第三,虽然资产管理公司最近已经加快了不良贷款交易的速度,但目前仍有约6000亿元人民币不良贷款要等待处理。从现实情况看,资产管理公司坏账处理的回收率已有所下降,从成立早期的30%跌至现在的15%~20%。最终,财政部将不得不核销剩余6000亿元人民币中的一大部分。 由此一些专家呼吁,彻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问题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因此必须“多条腿走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