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讯 近年来,建设银行一直将提高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资产作为全行工作的“重中之重”。记者获悉,自今年初建行打响降低不良资产攻坚战后,不仅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计划,截至10月底,建行累计处置的各类不良资产已达608亿元,回收资产358亿元,其中现金回收304亿元,创近年来的历史新高。
据建行有关负责人介绍,经过努力,建行已经连续四年成功实现了不良贷款的“双降
”。到今年10月底,按照五级分类口径,该行不良贷款率已降至11.84%,较年初下降了4.06个百分点,继续位于国有商业银行前列。
1996年,建行率先成立了资产保全部,专门负责全行不良资产的回收、盘活和处置。从2001年接收“双呆”贷款至今,该行资产保全部门初次、二次和终极处置各类不良资产累计1885亿元,回收资产累计1021亿元,其中现金累计回收超过850亿元,在全行“双降”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回顾建行近年的资产保全工作,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做法,值得坚持和借鉴。
建行张恩照行长多次强调,“双提双降”是“一把手工程”,明确要求全行上下要着眼于建设银行的生存与发展,着眼于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来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和战略意义,并在资源配置和激励政策上给予了始终一贯的重视。
实践证明,设置独立的资产保全部门,对不良资产实行集中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管理与处置,是建行连续实现不良贷款“双降”的重要经验。该行紧紧围绕加快不良资产处置进度,提高现金回收率,积极探索运用不良资产经营管理的创新体制和运作模式,如试点“内部公司制”或“事业部制”、成立资产保全审批委员会或建立保全专职审批人制度等,有效提高了资产处置的集约化、市场化、效益化水平。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该行资产保全工作始终坚持以是否“有利于盘活不良资产、有利于降低资产风险、有利于减少资产损失、有利于增加回收量”作为基本出发点,既作为衡量保全工作成败的标准,也是探索和创新不良资产处置新思路和新途径的指针。同时,不良资产处置需要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近年来,建行已在债务重组、以人民币偿还外币不良债权的购汇、制止逃废债等方面,争取到了相关政策支持,并在运用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回顾建行资产保全工作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在体制创新方面,该行通过对资产保全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激励机制等方面进行许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推进了不良资产处置的专业化、规范化。在工作思路创新方面,该行先后提出了“三个一”工程(重点分行、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百千万”工程(百行、千项、万户)、“三线四章”(拉开“回收”、“核销”、“资本市场”三条战线,做好“收”、“卖”、“转”、“核”四篇文章)和“三二二”工程(做好三项工作、力争两个基本完成、寻求两个突破)等,都对全行保全工作起到了有效的统领和指导作用。在手段创新方面,该行从2001年开始,通过举办抵债资产全国春、秋拍卖周或拍卖月活动,累计处置抵债资产104亿元,收回现金52亿元,现金回收率达50%;同时,该行还通过加强与国际上有一些知名的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的合作,探索并运用了资产推介、打包处置、国际招标、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资产处置方式,拓展了利用外资的渠道,开创了多元化的资产处置格局。在科技创新方面,2003年建立了全行抵债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完善了呆账核销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了全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技术含量和处置效率。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未来深化金融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商业银行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要成为资本充足、内控严密、运营安全、服务和效益良好的现代金融企业。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如何加快处置不良资产和消化历史包袱,尽快提高资产质量,不仅是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是全世界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从建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实践看,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市场化、批量化、证券化及科技化将是一个方向。时不我待,建行必将在建立现代商业银行制度方面迈出新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