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体育 娱乐 游戏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天气 答疑 导航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正文
 
金融控股暗香浮动:分业政策下的“混业”热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1月02日 13:57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刘鸿雁

  北京报道

  这是一场风险极高的赌局,僵持的双方谁也不敢轻易下注。买大的一方按捺不住对高额利润的向往而跃跃欲试,买小的一方则怀着“小心驶得万年船”的心态久不出手。

  ——金融控股公司就是这场赌局的赌注。

  介乎于分业和混业之间的金融控股公司成为业界新宠,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都冲着组建金融控股公司可能带来的更高的利润而来。“实际上国内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控股公司。”人大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长期致力于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研究,他认为在国内目前严格执行的分业监管的政策条件下,市场不发达,风险管理缺失,即使有经过批准的金融控股公司,也仅仅停留在基本框架的搭建过程上。但目前国内近300-400多家的金融控股公司和类金融控股公司的调查结果显示,业界的实务性操作将有可能在金融控股公司这个问题上,打破上届政府以来执行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铁律。分业初衷:防范金融风险

  “谁都知道金融业拥有天然的超乎实业运作的高额利润,更何况在目前的中国,金融行业还是一个牌照和权力统治的行业,资源的稀缺造就了这个行业必然的超额利润。”中信控股某负责人向记者表示。他认为,对混业经营的向往,是众多机构热衷于金融控股公司的原动力。

  专家介绍,分业经营的思想并非始而有之,而是在90年代才兴起。1993年,国务院提出分业经营的要求,不过之后的1994、1995年,国内仍然是在混业操作。在当时监管不力的情况下,混业经营的严重弊端暴露无余,大量的银行资金违规进入证券市场,特别是在亚洲金融风暴后,国内由混业经营可能引发金融系统整体风险的压力越来越大。

  从保证社会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1997年上任的新一届政府再次重申了“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政策。从此,中国金融业正式进入了分业阶段。

  分业思想的本质,主要是希望将容易产生风险的几大金融行业分开,以防止由外而内,或者是由内而外产生的某个行业风险,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传递给其他行业,造成大面积的整体金融行业风险。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考虑,政府实施分业经营的监管政策是正确的。”国务院研究发展中心金融所陈道富表示。

  有意思的是,就在中国效仿美国对金融行业分业监管政策的制定之时,美国国内金融业却发生了根本性的政策变化。

  综观美国金融史,金融机构的经营方式经历了由“混业-分业-混业”的过程。《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在美国的金融史上开创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分业体制。1995年,我国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时,就参考了美国金融业的分业体制。

  1998年12月,德意志银行用100多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八大银行信孚银行,成为首起美国银行被外国银行收购事件。这件事的更重要意义在于信孚被收购后成为全能银行,不再受分业体制限制。该事使得美国政府重新思考分业体制的利害得失。1999年美国通过了《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废除了1933年银行法,彻底拆除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法律限制,鼓励“联合经营”。

  一分一混,在同期发生,却有着不同的意味。但国内1999年的这道命令,终究还是没有阻挡住资本对利润的原始欲望。混业热望

  随着经济不断高速增长,全球范围金融信息化技术的高度发达,国内市场化竞争激烈的各种行业利润越来越有限,更加突出了金融行业的高利润,特别是通过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几个行业资源整合,进行了创新的金融新品种可能带来的超额利润,成为众多机构眼中的“大肥肉”。

  组建金融控股公司成为在现行政策条件下,唯一可以实际操作、实现经济效应的模式。

  金融专家普遍认为,金融控股公司并不是一种金融创新,而是为规避政策监管而出现的。在多元化金融业务的组织模式中,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是取其“中”,介于“全能银行”模式和“分业经营”模式之间。在这种模式下,子公司仍然是“分业”的,或者说是专业化的,而母公司则是“全能”的、混业的。在目前国内执行的严格分业政策下,金融控股公司一开始就是为了企业的现实运营问题而在法规的空隙中诞生的。

  “热衷于搞金融控股公司的,在国内主要是两类机构。”一位资深业内人士表示,一类是原本就是金融企业,但从自身经营和发展的角度考虑,希望通过搞金融控股公司来降低经营成本,或者是在同一客户网络基础上开发更多的金融创新品种,以满足客户需求,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

  除此以外,另一类,也就是一些非金融机构也在积极构建金融控股公司经营模式。这些机构通过股权投资,直接或间接的成为部分金融企业的股东,并从多行业入手,控制了包括证券、银行、信托、基金等金融行业,初步搭建起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控股模式。如德隆集团、海尔集团、东方集团等。

  “金融控股的模式的确为部分机构提供了进入金融行业的机会,但由于目前国内对金融行业的进入门槛限制较高,一些机构通过股权投资曲线迂回,力图构建自己的金融控股公司。投资金融企业不能超过15%的比例限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些机构的想法付诸实施。同时,由于金融企业是一个专业化很高的行业,所以,很多机构在获得股权的同时,却无法真正参与到企业的日常运作中来,只能是分分红而已。”中泰信托某负责人向记者说到。

  “在这个时期,很多机构也都明白自己讨不了什么好,仅仅是在做搭架子的基础工作而已。一旦政策允许,他们将第一时间获得起跑权。”上述中信控股相关人士说到了问题的实质。监管难题

  “混业”不代表混乱,关键还在于要建立一个相适应的政策法规体系。

  众多专家和政府官员担心的金融控股公司内部风险控制问题,就可以通过法规来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最大的问题就是金融集团的内部交易问题。

  最让监管者头痛的是,金融控股公司即使公布了财务状况,监管者也难以相信其真实性。由于组织结构的复杂化,内部交易可能变得规模庞大。不仅监管当局难以了解其风险,就连集团总部也可能并不掌握其总体效果。这将使监管者和投资人、债权人难以了解集团内部各个成员之间的授权关系和管理责任,从而无法准确判断和区分一个集团成员所面对的真实风险。

  “现在最让人尴尬的是,连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归谁管。以前,我们归中央金融工委管,现在金融工委撤消了。国资委公布的直属196家国有大型企业里也没有我们。”中信控股的这位负责人无奈地表示。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于9月18日召开的金融监管第一次联席会议讨论并通过的“金融监管分工合作备忘录”规定:按照分业监管、职责明确、合作有序、规则透明、讲求实效的原则,对金融控股公司内的相关机构和业务,按照业务性质实施分业监管;对金融控股公司的集团公司依据其主要业务性质,归属相应的监管机构负责监管。“目前,针对金融控股公司的监管主要是分行业的对口监管,主要监管对象是金融控股公司下属的子公司。而对母公司本身,按照规定,将由未来组建的‘国务院直属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吴晓求说到。他继续说到:“金融控股公司作为目前法规条件下的一种金融形态确实符合了市场发展的需要,但从与国际化接轨的角度考虑,加入WTO后,混业经营将是大势所趋。”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金融控股新闻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关闭

     网络调查赢取丰厚大奖
激情为你燃烧 就等你哦!

  注册新浪9M全免费邮箱
  新浪二手市场重新开张
  精彩华纳铃声免费下载!还有精彩大奖哦!
  好消息-新东方新概念送教材! 学会哇啦哇啦说地道英语 考研&MBA冲刺早准备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search 摄像机 减肥 停电装备
 
新浪精彩短信
两性学堂
你对她越温…柔…
她会爱你更狂野!
非常笑话
烦了累了看笑话
——包治百病哦
图片
铃声
·[范玮琪] 那些花儿
·[和 弦] 同桌的你
·鸟啼铃语 蟋蟀铃声
铃声搜索



新浪商城推荐
索尼数码相机
  • DSC-P2 超低价
  • 索尼 DSC-P72
  • 淑女疯狂
  • 火辣露乳装新上架
  • 买内衣送性感大礼
  •   理财新时尚-收藏
  • 网上钱币卡市场热
  • 邮品一族交易社区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3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