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交会遭遇退税率下调 专家警告慎用价格武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10月25日 10:34 《财经时报》 | ||
改革出口退税政策不是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信号,而是迫使外贸公司“洗牌”,逼迫他们改革的前奏 本报记者钮键军 中国的外贸专家向定于本周末(10月25日)开幕的广交会(二期)参会出口厂商提出善意 在20日闭幕的广州出口商品交易会(一期)期间,一些中国家电厂商和纺织品厂商已经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提价幅度一般在5%以内。此前,10月13日,国务院宣布调整延续多年的出口退税政策,部分机电产品、服装和棉纺织品的退税率下调了4个百分点。 慎用价格武器 尽管中国政府有意把出口退税率改革政策的发布时机放在了今秋广交会之前,以便让出口商们能够有一点时间分析形势,调整出口价格,但是,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梁艳芬依然劝告出口商:要“谨慎采取提高价格这种做法”。 “适当提价是完全可以的,但前提一定不要‘吓跑’客户”。 “提高价格固然可以在账面上保持利润不受影响,但如果丧失了客户,结果不堪设想。”梁艳芬研究员认为。 “我已经10多年没有参加广交会了。”一家外贸公司的财务经理孙女士对《财经时报》发着感慨。既往,参加广交会的出口企业人员一般是外销业务员或商品员,而财务人员则属于“后勤保障部门”,一般不“抛头露面”。 但现在很多公司的财会人员出现在了广交会现场。孙女士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的“使命”是监督向外商所报的出口价格不要使公司出现亏损。 小企业暗自庆幸 北京的一些小型外贸公司表示,出口退税机制的改革对公司经营将不构成影响。 苗先生是北京一家国有外贸公司的外销业务员,苗工作的这家公司规模较小,进货厂家都是小型纳税人,增值税的税率一般是9%或更低。根据政府有关规定,这样的生产厂家并不享有出口退税的待遇,因此,进出口公司在收购他们的产品后,在定价时都没有考虑到出口退税的问题,“下调出口退税率对我们的价格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即使国家不给予出口退税,我们也没有必要提高价格。”他说。 《财经时报》从北京市的其他外贸公司了解到类似的情况。北京市经贸部门一位官员反映,此前一些“经营惨淡”的外贸公司对于出口退税率下调的反映都比较小,因为经过这些年的竞争,和这些外贸公司进行业务往来的厂家都是一些小型企业。他们本来就不享有出口退税待遇。这些外贸公司过去没有受到出口退税政策的“好处”,也就不会因为此次变动遇到经营困难。 而较大的外贸公司目前都在加紧研究如何应对出口退税率下调对公司经营造成的影响,但目前大都处于两难之中——提高出口价格,则可能丧失一部分客户;保持原有价格不变,则可能使公司利润受到影响甚至“赔本经营”。因为此前在一些品种的经营上,外贸公司为了和其他企业竞争,已经降低了出口价格,经营利润完全依靠出口退税来实现,现在出口退税率下调,无疑抹平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迫使外贸企业改革 当然,企业还可以选择压低收购价格的办法抵消出口退税率下调对企业经营的影响,把“损失”转移到生产企业,但这样“同样面临着丧失产业链上游的危险,因为在外贸经营权放开的背景下,很多企业都进入出口领域,压低收购价格,无疑会迫使厂家投奔其他外贸企业”。 梁艳芬指出,现在一些媒体和外贸企业内部有一种错误的论调,就是“下调出口退税率,是外贸企业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做出的牺牲”。 梁认为,下调出口退税率的确会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因为“出口退税政策完全是中国的内政,并不违反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定。是否实行出口退税和出口税率的高低,完全取决于中国政府的财政能力”。 但是现在看来,“出口退税政策不仅造成了中央财政的负担,而且使很多外贸公司放缓了经营改革,出现了很多靠出口退税维持经营的企业。”梁艳芬指出。例如,一些外贸公司的业务仅仅局限于给其他公司做出口代理,完全依靠收取手续费和保留出口退税款的办法维持经营,根本不进行产品开发和销售推广。 因此,中国改革出口退税政策不是改变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信号,而是迫使外贸公司“洗牌”,逼迫他们改革的前奏。“关键是他们能否尽快摆脱对政府的依赖,适应没有政府的‘奶水’进行经营的日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