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家具出口国,但由于出口以低端产品居多,且部分产品通过贴牌生产,所以中国家具面临反倾销危险。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国家具产业需要及早摆脱“外寒内虚”之困,真正强壮起来。
低端产品面临反倾销
自1996年以来,我国家具出口平均增长三成以上,今年1至7个月,出口40.1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0.6%。从整个产业发展来看,去年家具行业实现产值1650亿元,比2001年增长17.8%;今年前7个月,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产值达324亿元,同比增长23.3%,估计全行业1至7月总产值可达1300亿元。
这一连串“飘红”的数字,表明中国家具产业发展喜人,在一些地方已成长为新兴的支柱产业。但从中国家具去年的出口情况看,向美国一国的出口占了52.5%,过于依赖单一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家具出口以低端产品居多,过分依赖价格优势,而且大部分出口产品都是通过贴牌生产,很少有品牌,内部“虚火较旺”,难免面临反倾销的危险。
再看进口,今年1至7月,中国共进口家具1.05亿美元,同比猛增47%;而且从2005年1月1日起,中国进口家具的关税将降至零,内忧外困之中,中国家具面临着愈来愈大的生存危机。
家具出口未成规模
近日,记者采访在上海举行的第九届中国国际家具展览会,专家和企业较一致的看法有两点:一是抓住重点市场,逐步做到出口市场多元化;二是提升设计和品牌,提高中国家具的附加值,以此实现中国家具出口的可持续高增长。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家具能够成为中国新兴大宗出口商品,与外商大规模投资中国家具产业密不可分,外资企业生产和外商大规模采购,成为推动中国家具出口的主要力量。而中国丰富、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价格,发达国家较大的市场容量和家具产业结构调整,正是诱发中国加速成为世界家具制造中心的重要内因和外因。相比起来,中国本土家具企业外向型发展起色明显,但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以上海为例,去年家具出口3.94亿美元,比2001年增长47.5%。而2001至2002年,全市新增外资家具企业超过110家。在上海及周边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台湾、香港、瑞典、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在内的许多外商,将这里作为“投入少、产出高”的生产基地,有的干脆直接大规模在华采购,使其在各自国家和地区的家具销售更具竞争力。
中国家具协会秘书长曹赢超认为,如果正视经济全球化潮流在家具行业的表现,不单纯为了保护当地企业利益而滥用世界贸易组织的反倾销、特别保护等规则,中国家具出口遵循正常的生产力发展轨迹,依然会在近几年内保持快速增长,这也正是中国企业在世界家具产业分工合作中需要努力争取的发展方向,其中建立合资的生产企业和销售公司,则是让进口国认可和支持中国家具企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但在这一过程中,中国企业不能满足于被动适应国际市场需求,还应加强主动性,在认清全球产业分工和链条组成的前提下,加强多元市场开发。
研发设计是固本强身的关键
专家指出,在中外融合中更多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家具研发设计,学习和掌握国外先进的市场营销理念,是决定中国家具产业未来前途和出口命运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家具行业“小、散、乱”,特别是设计师的短缺,直接影响了中国家具产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作为中国家具行业“龙头”生产基地的广东省,家具生产企业有6000多家,但科班出身的设计师却不足600人,家具专业设计公司仅2至3家。而世界知名的瑞典宜家公司。可以说,靠独特而丰富的产品设计和全球化的生产、采购体系,宜家赢得了丰厚的利润。
近年来,中国许多家具生产企业注意引入绿色环保、“以人为本”等国际先进理念,突破了一些进口国设置的技术壁垒,在生产装备和工艺上甚至超过了国外同行,但在家具研发设计方面仍依赖“泊来品”,有的企业甚至“抄袭”、“复制”他人作品,这不仅直接影响了中国家具的原创性,制约了出口产品附加值的提高,自己给自己带来“倾销”的危险,而且不利于自身品牌的培育。
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贾清文强调:“中国家具的生产和出口一定要提倡民族化特质与国际化设计的概念,要花大气力培养国际知名品牌。”
作者:吴宇作者单位:经济参考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