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家:强化信贷管理 促进银行有效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 15:59 《中国金融》 | ||
中国农业银行副行长 杨明生 农业银行信贷业务随着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形式的变化,呈现出新的特点:信贷业务快速发展,信贷产品日渐丰富,用信主体、用信方式、信用投向等日趋多元化和复杂化,风险更难把握。同时,由于外部监管进一步规范、严格,如何在依法、合规经营的基础上,使信贷管理既能贴近市场,贴近客户,保持较强的适应性,又能有效防范和控制风 适应新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今后一个时期农业银行信贷管理工作总的思路是:遵循商业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继续坚定不移地执行和完善信贷新规则,强化贷后管理,加快农行信贷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信贷管理系统的建设与应用,全面推行资产质量五级分类管理,着力建设有农业银行特色的新型信贷文化,切实提高农行主体业务风险控制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加强贷后管理完善信贷全过程风险控制 贷后管理既是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又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经济活动的周期性、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以及银企信息的不对称性,决定了银行必须动态、连续、全面地跟踪客户生产经营全过程,建立一套监测、控制、反馈和调节信贷风险的管理机制。从控制论角度看,与贷前决策相比,信贷业务发生后,银行失去了对资金的直接控制,在与客户的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信息不对称和地位的变化使得贷后管理比贷前决策难度更大。从信贷业务运行周期分析,贷前决策过程时间相对较短,信贷业务发生后直至收回却需较长的时间,不确定因素比前者更多,能否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信号,有效控制全过程信贷风险,对保证信贷资金安全的作用决不亚于贷前决策。同时,科学、有效的贷后经营管理也是维护客户的重要手段,是对客户服务的延伸。客户经理(组)通过定期联系客户,了解客户需求,挖掘服务潜力,解决客户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不断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贷后管理是一项基础性、长期性、艰巨性的工作,实现贷后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 规范贷后管理程序和内容。贷后管理包括贷款发放或其他信贷业务发生后的账户监管、贷后检查、风险预警、贷款风险分类、客户维护、有问题贷款处理以及贷款回收和总结评价等。从信用发生到收回必须建立严格、规范、科学的管理程序,明确各环节管理内容和要求,建立考核制度,确保贷后管理程序明确,内容规范,要求具体。 明确贷后管理职责。贷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级行。过去由于贷后管理部门职责界定不清,造成贷后管理流于形式,责任追究也难以落实。今后,要通过明确客户部门、信贷管理部门、风险资产管理部门以及法律、财务、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的职责,使各部门之间形成管理合力,避免相互推诿扯皮。与此同时,要进一步理顺经办行与管理行贷后管理关系,明确各自职责,共同做好贷后管理工作。为了保证风险监控的及时有效,不仅经营行要建立管户主责任人制,而且管理行对重点管理客户也要指定专门客户经理,落实管户责任,同时还要在后台信贷管理部门建立健全风险经理制度。设立风险经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通行做法。风险经理主要履行信贷资产质量监控,区域、行业、客户、产品信贷风险分析和防范,信贷审查等职能。从风险管理的要求看,不仅贷前决策要实现部门或岗位的制约,贷后管理也应实行风险经理和客户经理相互制约。客户经理侧重日常回访、客户关系维护、信息收集,风险经理则侧重风险监控、风险分析、风险预警和防范。 建立分层次的贷后管理体系。近年来,信贷决策层次不断上升,但经营管理层次却没有相应提升,造成贷前决策与贷后管理脱节,权责不对称,同时,经营行客户经理与高端客户地位不对等造成沟通困难,导致风险信号发现和处理不及时。为解决上述问题,各级管理行要在不断尝试直接营销、直接经营的同时,在不改变经营主责任人制度的前提下,按授信额度、风险程度、管理难度确定直接管理客户对象,对审批的重点客户、跨区域集团客户、系统性客户、行业龙头客户、直接营销客户建立重点管理制度。管理行信贷管理部门在线监控中心风险经理要充分利用人民银行信贷登记系统和农行信贷管理系统,全面了解和掌握客户信息;客户部门要建立重点客户的定期联系协调机制,参与现场检查,组织落实贷后管理内容。这既是风险管理的要求,也是提高对高价值客户的服务质量、增加综合收益的需要。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目前,许多信贷风险在形成事实风险之后才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但此时银行已处于被动地位,处置风险资产的手段和措施十分有限。我们要设定科学、有效的风险预警信号,规范贷后检查的频率和内容,前瞻性地发现客户潜在风险并通过风险预警快速反应机制,在更高层次、更短时间内采取最合适、最有效的风险化解措施,最大限度地维护信贷资产安全。 规范信贷档案管理。信贷档案管理不规范,分析不及时,直接影响了贷后管理的质量。各级行要把信贷档案管理作为贷后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狠抓落实,建立统一的信贷档案库,由专门部门集中管理,并严格信贷档案收集、整理、分析和交接制度,保证档案真实完整,客观、全面反映客户经营管理和信用全貌,防范客户失信行为和信贷经营管理中的道德和操作风险。 建立责任追究机制。“违章必究”才能保证“有章必循”。贷后管理流于形式的许多原因就是职责不明,追究不力。要通过设定各责任人贷后管理的“高压线”,对不履行贷后经营管理责任、信贷资产出现风险或出现风险不能及时化解造成损失的,必须追究其相应的责任。 稳步推进信贷各项工作全面提升信贷管理水平 把好信贷准入关,加大劣质客户退出力度,大力推进信贷结构战略性调整。第一,进一步加快信贷区域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有效发展必须优化信贷资源的区域配置,这是调整区域信贷结构、防范区域信贷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基本要求。农业银行要从信贷资金计划、信贷授权、信贷业务运作流程等方面进行研究,出台有关政策,加快信贷区域结构调整步伐。 第二,提高审查、审议质量,把好信贷准入关,从源头上防范和控制风险。一是要进一步强化信贷部门的专业审查职能,在审查岗位上配备能力强、素质高的业务骨干。审查部门要注重收集行业信息、跟踪行业动态、设置行业审查参数,增强行业、市场分析能力,结合项目所处区域的经济环境和特点,预测项目的预期效益和贷款的风险程度;同时要严格执行限时办结制度和资料上报规范制度,提高审查效率,逐步把审查工作引入专业化、科学化的轨道。二是要进一步优化贷审会组成人员,适当加大具有评审能力的个人委员的比重,提高贷审会审议的能力和质量。三是要充分发挥行业技术专家咨询制度的功能。从行业主管部门、中介咨询机构、科研生产部门中选聘一些行业专家和技术专家,对大额信贷项目,行业性、系统性大额授信,资产重组类贷款,高风险类贷款的行业、技术、产品风险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四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决策效率,尽快启动信贷管理系统的决策支持子系统,研究利用信贷管理系统改进报备方式。 第三,完善客户主动退出机制,强化客户退出管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结构性战略调整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和产品重组、淘汰的速度明显加快,产生信贷风险的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这就要求银行必须及时掌握客户风险动态,完善退出机制,确保信贷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客户退出管理总的原则是“制定规划、讲究策略、搞好保全、减少损失”。由于受外部经济条件、信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客户风险程度、退出难度和策略存在较大差异,农业银行在制定退出计划、确定退出范围和重点、选择退出方式方法等方面,要认真研究辖内风险集中客户群体的特点,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突出重点,一户一策,抓出成效。注资盘活贷款要从严控制,审批权限一律上收,并严格控制新注入资金的数量,落实相关责任,确保注入资金的安全收回。 全面应用信贷管理系统,提升信贷管理手段。狠抓系统数据质量,规范系统运行管理,不断完善、挖掘系统各项功能,以电子化手段促进农行信贷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逐步实现“资产监管即时化、报表生成自动化、信息传输无纸化、辅助决策智能化”的目标。一是要进一步提高数据质量,夯实系统运行基础,按照真实、完整、准确、及时的要求保证所有客户信息和业务数据均录入系统;二是要利用系统进行信贷资产质量的监测和动态分析,加大在线检查力度,对重点业务和重点客户的资产质量、信贷新规则执行情况等进行实时监控;三是启动系统决策支持功能,充分利用系统收集的客户信息和业务信息为经营决策提供辅助和参考;四是通过报表模块和WEB查询利用系统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实现信贷管理系统高层次运用;五是推进信贷管理系统与会计新一代系统的全面接口,做好数据整理工作,制定统一规划,加强部门协调,真正实现两大业务系统的数据双向传输和信息共享。 全面推行贷款五级分类管理,着手构建内部评级体系,完善信用等级评定办法。目前要重点做好贷款风险分类业务知识培训,培训的主要对象是经营行的一线操作人员,包括信贷前后台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人员。管理行要定期或不定期对辖内单位的贷款风险分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将贷款风险分类落实到日常的信贷管理工作中去,与贷前调查、客户信用等级评定、客户类别划分、客户统一授信、增量贷款投放、贷后管理、信贷退出等工作相结合。同时,要进一步研究细化贷款五级分类体系和标准,制定可行的实施计划,使贷款风险的量化和分类的结果更加准确,尽可能使贷款风险分类方法与国际惯例接轨。要进一步规范不良贷款认定,严格权限管理,规范认定程序,保证资料完整真实。 着手建立与国际商业银行接轨的内部评级体系。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提出了计算信用风险的内部评级法,它通过在银行内部计算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违约风险暴露和期限四项参数来衡量和量化信用风险。由于内部评级法具有更高的风险敏感度特点,更能准确地反映资本与银行风险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利于加强银行内部对风险资产的评定和管理,得到了国际银行的普遍接受。国内各商业银行正在积极开展研究,尝试在银行风险管理中引入内部评级法。 客户信用等级评价作为内部评级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信贷经营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农行的客户信用等级评定体系,对科学识别、评价客户信用状况,优化客户结构,推动信贷业务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信贷业务的发展,该体系还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以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需要,适应同业竞争的需要,适应风险控制的需要。 以人为本,提高信贷队伍素质,建设具有农业银行特色的新型信贷文化。近几年,信贷人员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但与现代商业银行对风险管理的要求相比,与客户结构的变化、金融产品的创新以及信贷管理手段现代化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今后,一方面要继续将优秀人才充实到信贷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加强信贷人员培训。要针对操作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采取多种培训方式。要继续推行信贷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一级分行每年应组织一次信贷人员资格考试。要与人事部门配合积极探索制定和完善信贷人员的考核和激励办法,最大程度发挥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信贷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信贷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信贷人员普遍认可、共同遵守的信贷经营管理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的总和。先进的信贷文化既能够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思想和信念支持,又能弥补制度的不足,为银行信贷业务的有效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近几年来,通过全行上下的不懈努力,农业银行新型信贷文化的建设已初见成效,初步形成了以管理制度化、经营规范化、审贷专业化为特征,以团结、协作、务实、敬业为核心,鼓励创新、强调效率、崇尚科学管理、重视人才培养的新型信贷文化雏形。今后,要进一步加强新型信贷文化建设,各级行领导要做先进信贷文化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培育者,充分发挥文化在制度约束中的重要作用,让信贷文化成为信贷风险的又一道防线,为信贷经营管理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