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引入“生死机制” 官方表示让权力退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18日 10:44 新华网 | ||
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记者陈刚 傅双琪) 今年以来,人们对报刊上越来越多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新闻感到高兴。这是中国新一届政府新闻报道改革的体现和结果。与此同时,拥有2000多种各类报纸和9000余种期刊的中国报刊行业却要经历一场深刻变革。 按照往年惯例,目前正是中国报刊征订“如火如荼”的黄金时期,但是各报却纷纷暂停了每年举行的发行会议,转而开会研究改革方案。这一变化缘起中宣部、新闻出版总署和 7月30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新的规定。规定说,今后中央党政部门所办报刊,除公报、政报、文告外,要与部门实行管办分离,由读者自费订阅。新规定还涉及地方报刊治理,市各部门和县所办报纸将被停办。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说,“现在中央下了大的决心,从根本上切断报刊经营与部门职权之间的利益纽带,让权力从报刊经营活动中退出,坚决淘汰一批没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靠摊派发行的报刊。” 专家认为,将“生死机制”引入中国报业,把报刊推向市场是这场变革的实质所在。在中国,刊号一直是稀缺资源,有些报刊没有足够的读者群和社会、经济效益但仍然在办,浪费了大量社会资源。 中国水利报社李平编辑认为,这次改革将给行业报同时带来挑战和机遇。行业报与政府部门的脱钩,将使报纸失去一些传统行政组织订户,但报纸以前所承担的“公文编辑”职能和所受的条条框框束缚也将解除,可以更敏锐地面对市场需求。 经济参考报社记者张心松说,报业市场化之路将调动记者、编辑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他们潜能的发挥。同时报业资源的重新整合,将打破过去地方、行业之间的条块分割和由此带来的行政摊派。 但也有人表示着自己的担忧。一位地方行业报的编辑说,“缺少了本地行政部门的支持和财政上的补贴,不知道报社能否继续存在下去。”一些专家认为,可能会有相当数量的报刊在推向市场的过程中被无情淘汰,但剩余的必将提供更高质量和更专业化的信息服务,其所赢得的读者群数量也会是更为真实的。 事实上,报业改革早就在悄悄进行,一些报社很久以前就采取措施,应对未来可能到来的“生死考验”。中国汽车报、中国经济导报等早已实现经费上自负盈亏的报纸成为业界市场化改革的成功范例。与一些习惯坐在办公室编写政府部门公文和会议文件的记者编辑相比,一大批深入街头巷尾的年轻报人正在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改变他们报纸在街头报摊上的位置。 广播电视也没有闲着。北京、上海和重庆等地,电视台正在筹划推出付费频道。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喻国明认为,媒体改革也有利于更好履行监督政府、维护社会公正的社会公器职能,这是中央政府大力推行媒体改革最重要的目的之一。进入市场的中国媒体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也即将来临。(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