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路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6日 09:39 《财经界》 | ||
本刊记者 风焰 2003年7月13日晚上,上海浦东闷热难耐,比预约时间晚了1个小时,吉利汽车集团董事长李书福的踪影终于出现在俱乐部门口。还是那个夹着小包,衣着随意,昂着高傲头颅的李书福,但不同的是被业界一直公认的"李大炮"如今在媒体前谨慎了许多,再也没有入世前未获"准生证"时的那份激情,"40岁之前我不懂事,40岁后我成熟了。"刚立不惑的李书福话 经历了崎岖与坎坷毕竟拿到了"准生证",李书福明白今后的路则更加艰辛。首先面临的是2005年关税降到25%,进口配额取消,这种外力的冲击对国内汽车业是全线的;其次,国际6+3的厂家几乎已全面进攻中国,吉利作为中国汽车的另类,面临着在技术、资金和政策上的劣势。吉利能否挺过关口,朝着"打造民族汽车品牌"的理想进发? 从2002年初始,在李书福为吉利规划的发展线路图上,动作一个接着一个,就在记者采访的当天,他在上海金山区枫泾工业园买下了1500亩土地,计划投资10个亿,要建吉利第四大生产基地——华普汽车有限公司。 华普诞生 “取法获上,仅得其中。”这是古往今来的一条真理。然而在汽车业“取法获下得其上”已成为一种流势。李书福早已提出从低端入手要造中国人最好的车,从造车之日,到如今已自主开发了吉利美日、吉利豪情、吉利优利欧、华普、吉利美人豹5款车型,但外界评价吉利只是模仿的高手。 吉利与夏利一样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同时,打上了低端的标签,核心技术在哪里?李书福要造中国好车的远大梦想给人一直是一个未解的谜,而2002年-2003年随着与意大利、韩国、德国设计公司技术合作协议的签1999年8月其弟李书通负责的上海杰士达汽车有限公司开工,2000年底竣工,2002年4月自主研发的杰士达轿车在此下线,此款车型外形配置与富康极为相似,售价只有7万左右,由于政策原因并没有批量生产,为了能获得公告,李书通以吉林江北车辆厂的名义,于2002年12月获准正式生产。 2002年8月,兄弟分家,李书福兼并了弟弟李书通的上海杰士达汽车公司后,进行了技术改造,现在已投入批量生产。据悉,2005年之前还有两款中档车型将在此投产,一是在杰士达基础上改造的M203和一款杰士达小三箱。在吉利的战略图谱上,杰士达是继宁波、临海、路桥后的第四大生产基地,经过半年的调整,这里的定位已经确立,今后将是吉利中端轿车的生产基地。2003年7月13日,李书福在杰士达的基础上与金山区又签订1500亩土地转让,总投资10亿的吉利集团中高档车生产线开始启动,计划与意大利合作设计的新车型将于2005年7月在此投产,与韩国合作的新车型也将于明年初投产。 2003年4月底,吉利控股集团将"上海杰士达汽车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此后该公司出厂的产品一律冠名"华普"品牌。让人意外的是无论从品牌推广成本还是市场认知度,杰士达此时的更名似乎不合时宜。然而吉利要造15万元以上轿车的决心已定。精明的李书福从夏利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2001年,夏利在丰田的支持下开发出了价值10多万元的"夏利2000"中档车型,谁知投放市场后,消费者并不买账,据专家分析其主要原因夏利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就是低档货,即使开发出高档产品,这种印象在脑中也无法抹去。 “如果当时夏利2000不是诞生在天汽集团,诞生在任何一个地方,哪怕是一个新的工厂,挂上了一个丰田的标志,这个车肯定不会失败。”华普汽车公司总经理杨健充满感慨,也许这是杰士达改名的主要原因。 回顾吉利的造车史,模仿痕迹明显,吉利与夏利相似,杰士达与富康雷同,从模仿到自主设计,这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今年1月吉利美人豹跑车的下线标志着吉利自主设计水平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虽然我们也在进步,但是这种进步如果离开了世界一流的设计公司的思想的话,那你可能也不会设计出世界一流的汽车来。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我们才能从他们那边学到很多东西,即使是一次简单的某一个车型的设计过程,但是我能培养出几批人。我们的人培养出来,就会为我们下一代车子的设计就会打下很好的基础,一个汽车厂如果不能自主设计就不算有核心技术。”杨健对吉利的未来充满自信。吉利汽车目前实现国产化达到然而吉利已面临被丰田、奔驰告上法庭侵权的起诉,据悉,两家还将准备联合起诉,与此同时的还有通用五菱起诉奇瑞侵权。从另一方面来看,这也倒提醒国内厂商凡事还是谨慎为好。 资本途径 “汽车产业是高投入高产出,只有做大才能抵御风险。”如果1996年李书福是带着梦想与冲动去造车的话,那么在经过6年的磨砺中,吉利的规模路线逐步清晰,在吉利的简介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其中骏马工程为到2005年要实现产销轿车30万辆;猎豹工程到2010年实现产销汽车100万辆,其中浙江省内50万辆,销售收入400亿,利润25亿;雄狮工程为到2015年实现产销汽车200万辆,其中国内150万辆,销售收入800亿,利润40亿元,并力争使吉利汽车在国内的市场份额超过10%。” 远的不说,2002年吉利已实现年度销售收入30.58亿元,产销4.78万辆,利润2亿元,到2005年实现年产销轿车30万辆,集团销售收入过180亿元,利润10亿元的目标。目前吉利汽车宁波、临海和上海生产基地已拥有美日、豪情、优利欧和华普4大系列近20万辆轿车的年生产能力,但离2005年30万量的产能还有很大距离,总投资达49.1亿元,设计年生产能力30万辆的浙江台州吉利汽车工业城也在紧张的建设之中、投资10亿元的上海生产基地建设也将开始启动。收购全柴动力的谈判也到了关键阶段,据吉利内部人士透露,吉利汽车的售后维修服务还很不尽人意,其主要原因是资金短缺所致。如此大规模的扩张资金从何而来?资金全线吃紧,如今李书福除了察看车界风云外,还要设法找钱,当初选定有着政府与财务双重背景的徐刚担任CEO,本身就有资本运作的考虑,尽管李书福对此不予回答,2003年1月,吉利从临海迁都杭州就是有力的注脚,在迁都仪式上,杭州市的主要领导均表示在政策与融资上给予支持,徐刚回到杭州自然也能大显身手。 李书福在2002年曾向媒体表示,2003年上半年先在香港上市,2003年年底再在内地A股借壳上市,其中,A股上市计划已经确定,锁定4家壳公司:3家绩优股、1家ST。但香港上市遭遇阻力,而今年底借壳上市国内A股有望成功。从上市公司全柴动力()方面反映,与吉利的谈判一路顺利,现已进入实质阶段,预计在8月左右就会有明朗结局。之选择全柴动力,一是因为全柴的绩效一直不错,股权结构单一;二是全柴是全国小功力柴油发动机的骨干厂,目前吉利的发动机产能只有9万台,与2005年的目标相差甚远,选中全柴是很好补充。 今年4月5日,吉利控股与香港国润控股正式组建合资公司,在宁波市吉利原厂生产经济型轿车。根据协议,首期总投资额2亿元人民币,国润占合营企业46.8%股份,首期投入5055万人民币或等值外币以认缴股本,吉利以其宁波一条单班年产5万辆轿车生产线作价约1.49亿元人民币投入。 在媒体前,李书福始终斩钉截铁地说,吉利不会与国际汽车厂商纯粹合资,为何选中国润呢?就此原由,一位知情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吉利的合作并不看重这几千万的资金,更看重的是其有香港创业板上市公司的背景,吉利寻求的是上市途径,有国润的参与上市可能会快一些,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双方洽谈中对未来的发展也作了明确规划:国润有权要求在2年内将合营企业吉利国润的投资总额由现时的2亿扩大到15亿人民币。吉利亦已承诺,若国润要求,吉利愿将其整个汽车产业,包括上海基地、临海基地、路桥基地、发动机厂、变速箱厂、销售公司、汽车研究院等,逐步注入合资公司。 吉利香港上市受阻,外界是雾里看花,但吉利还在苦苦找寻上市途径,在上市计划中吉利早已定位于内地A股、香港和美国股市。李书福说,哪个地方条件成熟了就在哪里上市,各地的侧重点不同。吉利在内地A股购并上市必须要实现3大目标,即品牌、规范管理和融资,在香港的上市将以引进战略投资者为主。今年3月吉利进行股份制改造,把集团所有的优良资产划剥到吉利控股公司的旗下,为上市融资做好了一切准备,当前,吉利控股的整体上市希望并不明朗,华尔街能否接纳?香港能否成功?看来修炼内功还是最重要,对于这个问题,全柴动力董事会的解释可能更有力,"我们看重的李书福手下的那个团队。" 总攻秘诀 当前国内市场的竞争已是国际的竞争,大众、通用、本田、丰田等公司已经开始激烈角逐,论资金技术无法抗衡的吉利怎么才能打开市场?2003年7月1日,吉利汽车继今年5月大幅度降价以来,再次宣布降价,其中最高降幅达到6%,仅华普一款就降价7000元,同时对一些车型增加了配置和功能,提高性价比。从而使吉利轿车的最低市场销售价为35999元,创行业最低。 就在国内消费者对大众、通用、本田、丰田等国外品牌车型耳熟能详时,吉利轿车是以降价走进中国消费者视野的,夏利曾试图与吉利交手,但还是抵御不了对手的进攻,多少年来,中国汽车业就是老三样,吉利作为另类搅活了这一潭死水。如今,吉利的一句豪言让中国老百姓感动,"造中国老百姓买得起的好车。" 几番的价格战,使吉利的利润空间只剩下10%,李书福表示,价格战还将继续打下去,打价格战没有什么不好的,当前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还不够激烈。可见吉利的底气之足。 吉利的战略布局,产品定位已经完成,在高中低的产品线上,未来的对手将是全部,今后与国际厂商的竞争可能更为激烈。这样的布局,吉利的竞争力何在?华普汽车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健说:"我认为,一个大的方面也是人家不容易注意到的方面,就是投资成本。你像富康这一款车投资了150亿,花了5年时间,光利息分摊到每一辆车上就是几万块钱。而我们宁波基地是9个月时间建成,路桥基地只花了4个半月,上海基地是1年多,杰士达所有的零部件可以说没有一件的东西比富康差。再比如说夏利,它要卖8万元,我们就可以卖6万,他要卖6万的话我们可以卖4万,扛不住的是他们。" 除此之外,吉利在生产线的建设上也不追求气派尽量缩短工位,增强生产节拍。杨健说:"别人的生产节拍,一年出100辆车,我们可能要求出10万辆车,那么我们的工位就比你短了,这也省了不少钱。比如说厂房,别人的厂房可能是带空调的,我们现在没有,虽然对工人的操作环境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认为这种影响不会很大,老百姓买车不会问这车是不是带空调生产的。" 吉利的内部成本控制是非常严格的,甚至小到了一个汽车牌照,在上海华普公司记者见到这里的办公用车几乎全是浙江的牌照,细探究竟,原来浙江的牌照只需6000元就能搞定,上海的却要3万多。 “因为不让你干或许还是别人的错,但是让你干却还干不好就没有任何可以解释了”。这是李书福时下在媒体前常说的一句话。如今,当吉利越过同情的门槛,与同业站上同一起跑线上时,所有国内的汽车制造企业都如狼似虎般的盯着吉利,它毕竟是中国汽车业的另类,采访中,李书福多次表示对市场的残酷倒不怕,但更渴求公平。 对话李书福 《财经界》:国家汽车产业政策即将出台,这个产业政策的出台对你们会有影响吗? 李书福:3大汽车集团是我们国家重点保护的,我们民营企业是中国汽车业的一个补充,我们进入这个领域了,当然对我们也是一种保护。我们进来了就要做好。如果现在你没进来,要想进来就更难了,因为准入的门槛太高,这是政策规定的。 《财经界》:你对国家制定汽车产业政策有什么建议? 李书福:我认为国家首先鼓励自主开发的企业,应该给予政策支持,也就是说对我们整个汽车工业的发展,从源头上给一个动力,使每个汽车厂都能很主动的去设计,或者把外国的设计公司搬到中国来,这样的话我们中国就有更多更好的汽车诞生。别老是搬过来人家都设计好的别克或者大众,可能在都代表落后的车型。如果我们永远用已经落后的东西,那我们中国汽车工业怎么能发展呢。 还有我们国家的检测是企业代办,现在能做的是一汽和天汽,它本身也是企业,也生产汽车,那么它对第三方,比如像我们这个企业对它检测的公正性是不是完全可以放心?虽然他们现在做得比较好,但如果是一个完全和企业不相干的一个检测中心建立起来的话,它会更权威。 《财经界》:你刚才提到政策鼓励,这种鼓励应该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李书福:比如说我们设计一个车型,国家立项后,在这个新产品开发过程中应该给你多少贷款,给你哪方面税收的减免。像现在的一汽一年动辄1个亿或者几个亿进行技术改造,但对我们就缺乏这样的支持。 《财经界》:怎么评价目前是中国汽车市场? 李书福:现在汽车生产商太少了,还没有形成更加激烈的竞争,希望再多有一些生产厂进入。只有死掉一批才会导致剩下的更强大。 《财经界》:难道吉利完全不害怕这种竞争? 李书福:也不是不害怕,但我们愿意参与到这个竞争当中,竞争其实是狼和羊的关系,有了狼,羊就会奔跑,要逃生,羊群就会健壮,竞争有成功就有失败,这很正常的,但我们追求是公开、公正、公平的竞争。 《财经界》:未来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你担不担心吉利会被兼并掉? 李书福:我不担心。道理很简单,也很复杂。简单,是因为我们的价格在这世界上是很难寻到第二家的。复杂,是因为这个市场的竞争是变幻无常的,比如说上汽大众,它的桑塔纳什么时候也卖到5万块钱,那对我们是有影响的。 《财经界》:2005年的关税和进口配额取消对吉利冲击大吗? 李书福:入世前,我说加入WTO以后,我们中国汽车工业会发展更好,当初大家认为我这个说法是没有道理的。事实上加入WTO以后现在发展得不是很好吗。我认为2005年冲击不会太大,因为国内的生产成本很低,国外汽车进来后毕竟还要加25%关税,这个价格会比国内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