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逃离“高危带” 湖南金融业十年来首度扭亏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8月03日 09:51 21世纪经济报道 | ||||
本报记者夏晓柏 长沙、株洲报道 “去年亏了20多亿,今年上半年实现整体盈利,算是十年来首次实现扭亏为盈。但十年来整个一算,还是亏的。”说起外界为之欢欣鼓舞的喜讯,湖南省地方金融证券办主任谢 7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发布了一份简要的消息:2003年1~6月,全省金融机构盈利1.7亿元,比去年同期减亏增盈14.8亿元。当地媒体称:湖南省金融机构的运行质量今年出现了根本性转变。 剥离历史包袱 “今年上半年存贷款增长的情况都非常好,可以说创了建国以来的最好水平。”仅仅在谈论现在的时候,谢光球的脸上才露出了笑颜。 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统计数据表明:截至6月末,湖南全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641亿元,其中2003年1-6月新增614亿元,比去年全年新增存款还多8亿元。另外,全省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754亿元,1-6月新增442亿元,比去年全年新增贷款多17亿元。 存款增势强劲,银行实力壮大,这为金融机构扭亏为盈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贷款快速增长、贷款质量好转,这为金融机构带来了丰厚的盈利回报。--这是中国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对上述数据给出的评价。 “多年来,我国银行主要利润就是靠存贷差,也就是说,贷款的利息收入比存款的利息支出要高,银行才有钱赚。但是贷款无法及时收回,形成大量沉淀,利息收不到,无法体现银行当期收益,而存款的利息支出还是跑不掉的,所以就带来银行经营亏损。”有着二十多年银行工作经验的农业银行株洲市分行的罗晓宏对记者说。 那么,湖南省金融机构沉淀的不良资产比例究竟有多大呢? 湖南省副省长徐宪平在全省金融安全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表示:截止2002年末,湖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不良贷款率为29.3%,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近10个百分点。这直接导致了在去年全国金融机构整体盈利的大背景下湖南省金融机构依然亏损20多亿的窘境。而这个29.3%的不良贷款率,还是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剥离后才达到的。 从2000年起,华融、长城、信达和东方等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相继成立了长沙办事处,分别接收从工、农、建、中四家国有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金融资产142亿元、181.48亿元、155亿元和101亿元。总共剥离的不良金融资产达597.48亿元。 “所谓的不良金融资产绝大部分就是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的剥离,使得金融机构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一大部分包袱卸掉了,这对于金融机构的扭亏为盈是决定性的。”一位业内人士肯定地说。 以湖南第二大城市株洲市为例,2000年农行株洲市分行的不良贷款剥离之前,其所占贷款总额比例是58.5%,与当时株洲市农信社65%左右的不良贷款率相差无几。但在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农行株洲市分行10.4个亿(本息合计)不良贷款后,二者的差距便判若云泥了。 2003年上半年农行株洲市分行不良贷款比例为43.9%,虽然只比年初下降了4.8%,但却历史性地实现扭亏为盈,利润是786万元。相比之下,株洲市农信社不良贷款比例仍旧达63.96%,尽管比年初猛掉了14.44个百分点,但还是甩不掉亏损的帽子,亏损金额达到5063万元,成为株洲市金融机构未能整体扭亏的主要原因。 “(农信社)不良资产占比高又不能像国有商业银行那样予以处置化解包袱的难度较大。”对于农信社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的原因,株洲市信合办在《株洲市农信社2003年度上半年经营情况分析》中解释。 “全军覆没”后的变革 “在存量资产也就是不良资产剥离后,银行再在增量资产上下功夫,加大新增优质贷款,这才是金融机构实现盈利的保证。”罗晓宏说。 而在上世纪90年代,湖南省金融业的贷款质量存有诸多问题。分析不良贷款的历史形成原因,长沙市地方金融证券办的段永松处长一语中的。“改革之前的金融机构哪里在当企业搞?信贷员只管放贷,钱放出去了就不管了。而政府也有问题,往往是行政干涉发放贷款,比如说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期,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各级地方政府要求金融机构放贷,于是农信社下放贷款,过不了多久,企业死了,就形成了呆坏账。” 1992年前后,长沙下辖县级市--浏阳--发生的两个“全军覆没”的故事,至今让人记忆犹新。一份名为《长沙市创建金融安全区资料汇编》的材料中记载:其时,在浏阳市政府行政指令下,金融机构放贷大撒“胡椒面”,使得一大批小纸厂、小钢厂、小肥厂等五小企业在浏阳遍地开花,但后来这些小舢板却落了个“全军覆没”,留给当地银行的只有难以收回的贷款。 同一时期,“烟花之乡”浏阳在政府行政的干预下,“村村办花炮,消灭空白村”,当地银行积极投入,到头来又是一个“全军覆没”。 曾几何时,“贷款就是收入”、“吃了财政吃银行”的观念横行,湖南的金融机构也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境地:不放贷就没有收入,而放贷却难以收回。怎么办?最后的无奈选择就是--惜贷。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湖南省邵阳市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中国银行湖南省分行只好将其列为“高危风险区”,基本终止放贷。此后,邵阳市连续五年GDP增长速度在7%-8%之间徘徊,而同期湖南各市州的GDP增长速度多为10%~12%,导致邵阳市的经济总量从全省前列跌落至倒数第二。 “银行的效益来自于存贷息差,银行怎么可能惜贷?目前的问题是一个好的贷款客户,往往比一个好的存款客户还难找。”建设银行湖南省分行主管信贷工作的副行长曾俭华曾经感慨。 “要像抓存款一样抓好信贷营销工作。”建行湖南省分行公司业务部主任周鑫泉认为。他举例说,像长沙LG公司的第五期技改工程这样质量好、风险小的项目,他就主动上门与企业联系,表示愿意提供信贷支持。 今年上半年,建行湖南省分行公司业务部特地转发了湖南省经贸委的一个文件,要求二级分行、省行营业部、各直属支行加大信贷营销力度,成立以分管行长为组长的客户服务领导小组,将湖南省经贸委确定的78户工业龙头企业和其他有发展前景,并能为建行业务发展带来效益的企业锁定为重点营销对象。 1999年,建行湖南省分行率先在该省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实现盈利。2002年,建行湖南省分行又创历史最高记录,全年实现利润4.58亿元。 拷贝浏阳经验 “没想到浏阳有这么一片金融绿洲,没想到金融资产质量这么高。”2000年9月,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浏阳市考察后发出了如此感叹。 时过境迁,回望1990年代早期的浏阳,“不良资产比例高,经营亏损比较严重,社会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金融债务的现象突出,银行、企业、政府之间关系紧张,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徐宪平副省长曾经的一席话,活脱脱展示出湖南省整体金融状况的缩影。 “当时的情况比较危急,作为县域经济,一般都是中小企业,浏阳市政府提出改制。但这些厂大部分在银行有贷款,如何在改制过程中保证银行债权,这是头等大事。所以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搞起了创建金融安全区的试验。”分析创建金融安全区的初衷,人民银行浏阳支行金融监管股股长汪志辉说道。 1999年3月,浏阳在人民银行长沙中心支行的指导下,开始了创建金融安全区的试验:维护金融债权打造信用环境促进经济发展。 试验的头一刀,就是拿逃废债开刀。当时浏阳市政府明确规定,凡是有债权的企业必须要有银行的参与,才能改制。除了企业职工的安置之外,政府规定改制要把银行债务提到第一程序。汪志辉回忆说,“4年下来,涉及到871家改制企业的2.92亿元的债务,基本没有落空。” 作为湖南省最早创建金融安全区、又于1998年最早实现金融机构整体盈利的县级市,1998年至2002年,浏阳共盘活了不良资产3.67亿元。截至2003年5月,全市不良贷款率仅为14.2%,比1998年下降了16.8%。此外,到2002年底,浏阳市金融机构家家盈利,实现利润总额5069万元,是1998年的39.3倍。 “近两年,浏阳的经验在长沙市全面推广,又有力促进了长沙经济和金融的全面、高效发展。”2003年5月15日在全省金融安全区创建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徐宪平副省长正式划出了浏阳-长沙-全省的创建金融安全区路线。 在此之前,湖南省实际上已经开始大面积拷贝浏阳改善金融环境的经验了。今年年初,湖南省政府牵头展开清收公职人员欠贷的大行动,作为全省创建金融安全区的突破口。 “收回的公职人员欠款,马上就可以计做当期的利润,但这毕竟是小头。大头在于必须收回逃废债企业的大量不良贷款,尤其是欠信用社的那一大笔。只有这样,湖南的金融机构才能长期持续地盈利。”一位参与创建金融安全区的人士对记者说。 据记者掌握的可靠数据来看,截至2002年年末,湖南省改制企业中,牵涉到逃废债的有11235户,占到改制企业总数的69%;涉及金额总计415.8亿元,占到拖欠信用社债务总额的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