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道琼斯 上广传媒1亿元构筑跨媒体财讯平台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09日 16:00 新闻晨报 | ||
用不了很久,一份名为《第一财经》的全新财经类日报会在申城的各大报摊露面。它将与7月7日刚刚更改对外呼号的上海电视台“第一财经”、上海东方电台“第一财经”一起,构成一个同一品牌下的跨媒体专业财经咨讯平台。 三个月前,在与CNBC(商务新闻亚洲私人有限公司)的合作上,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MG)总裁黎瑞刚就说,“这只是一个开始,下一步我们将有更大的动作”,三个月过后,S 据介绍,SMG先期为“第一财经”注资1亿元。 从传统中剥离 在《第一财经》日报问世之前,先行亮相的将是一家同样名为“第一财经”的传媒有限公司。尽管目前它还在注册中,但它会是整个改革成败的关键———这家由SMG全资控股的管理公司将巧妙地借助公司化的名义,把原上视财经频道和原东广财经频率从上海传统的电视媒体和广播媒体的运作方式中成功剥离出来,从而使它将拥有自己的人事权、分配权以及最为重要的经营权。 剥离之后的“第一财经”将变得活力而富有想象空间。比如今年4月它与CNBC共同制作的《中国财经简讯》和《亚洲管理者》在短短三个月间已经实现赢利,据黎瑞刚昨天透露,另一档由“第一财经”与CNBC、哈佛商学院合作的大型访谈类节目《决策》(暂名)也已在筹划中。这档节目将由一支完全国际化的团队制作,目前节目样式已在纽约酝酿。 卖资讯的供应商 “以前电视和广播只作为传统媒体存在,传统媒体在经营上只能依托广告收入。而‘第一财经’的创立则将同时带动一个全新的营销模式出现。”杨荇农谈道,“第一财经”将努力转型成一个资讯供应商,即把资讯作为商品来出售。 对这位特别的“供应商”来说,她的客户将主要锁定国内券商和投资者。 既然决定转型,那么在这一领域,从CNBC到布隆伯格或是道琼斯,海外专业财经媒体的成功运作经验都值得SMG借鉴。但问题是中国的投资者是否会“领情”呢?对此,东广财经频率总监赵复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投资者不一定会马上习惯接受有偿资讯服务这一模式。“我们首先需要创建品牌,品牌创建的本身就需要时间。”他说。 规模做到“上星”上市 据了解,SMG成立第一财经媒体有限公司,将进一步做大规模并充实市场化运作。而一旦节目“上星”成功,那么届时“第一财经”所覆盖的领域将是全国。这样的规划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对此,杨荇农也毫不掩饰。他表示,如果政策许可,寻求上市也在考虑当中。 赵复明告诉记者,“第一财经”将联合广东和香港的经济新闻电台,从而形成对珠江三角洲的资源占有。接着将通过与北京经济台的合作,覆盖渤海湾。“至于长江三角洲,我们8月会同该地区的15家电台进行专题节目联播,这也将是以‘第一财经’的名义第一次‘行动’。”赵复明说。 显然,市场的覆盖和资源的占有将是“第一财经”和SMG在此时所首先考虑的。 “财媒群落”脱颖难题 从国际传媒业的走势看,跨行业相互整合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可以说,“第一财经”的问世,正是国内媒体开始探索多元化的第一步尝试。 目前,本土电视媒体还是靠广告收入支撑,这对综合频道和比较大众的专业频道是合适的,但对受众比较窄的财经频道而言不是唯一的方式。 “第一财经”如果真要把自己打造成“内容供应商”和“内容集成商”,再进军出版、培训等领域,其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SMG要实现“从为播出而制作节目转向为市场制作节目”,“从地方电视台转向面向华语世界的内容提供商、发行商”这两大转变,补足人才缺口以及人才培育也需时间。刚从美国考察回来的黎瑞刚的感受是,在国际财经传媒业从业的传媒人才大多非学新闻而是复合型人才。 尽管“第一财经”已经成功地跨出了重要一步,但要在未来大量的“财经媒体群落”中脱颖而出,也许不会像想象的那样快。 作者:李艳秋 陈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