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非”药品商机在前 中国医药企业有心无力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22日 14:08 粤港信息日报 | |||
“目前正是抗非药品研发的关键时期,有的项目已经开始进入后期阶段,但是,因为庞大的资金需求,我们非常渴望医药企业与我们进行合作,不过,目前还没有企业提出这样的意向”,这是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袁钟博士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的一番话。 袁钟告诉记者,他已经向一些企业发出了“邀请”,但至今还没有企业作出回应,他 袁钟说,自非典爆发以来,中国医学科学院就开始进行抗非药品的研发工作,国家为此拨付了3亿元科研经费。但3亿元对于药品研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该院非常渴望能与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进行合作。 药企在徘徊? 那么,中国企业正在干什么? 石药集团主管新药研发的市场发展部总监高春平告诉记者,公司已经开始对非典的药品研发进行研究,包括前期市场调查,但最终能否立项目前还不好说。 北京双鹤制药研究院一位姓张的先生告诉记者,目前他还没听说哪家医药企业开始进行非典药物的研究,一般情况下,企业是不会放过这次商机的,但这次非典来得太过突然,企业还没来得及调整自己的研发方向;另一方面,对一种药物的研发需要一笔非常大的资金,目前有这种实力的企业,国内应该说还没有,何况抗非典药物包含了很多种情况,比如预防药物、治疗药物以及疫苗,到底搞哪一种?全面进行不可能,选择某一个方向进行研究,将来的具体收益也很难说,因此,企业做出这种决策的时候肯定是很谨慎的。 另外,国内的企业一般都是在销售目前生产的预防性药物,这已经让很多企业忙得不亦乐乎,至于新药研发,企业一般都是在现有的药物中遴选可能对非典具有预防或者治疗效果的药物,至于新药研发,那是很难的事情。 但也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无动于衷,深圳翰宇药业公司已经快速注册了一家药品研究公司,目标就是与抗非典相关药物的研制和开发,但公司高层以保密为由不肯对外透露。 缺少联动机制? 与中国企业不同,世界上一些知名的、有实力的大公司早就瞄上了抗非药物的研发,而且有些公司选择了与科研院所进行合作的方式联手进行这项工作。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抢占抗非药物研发的大战中很少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与我国药品研发机制有关。目前我国的药品科研和技术开发主体依然是政府直属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而医药工业企业科技开发能力普遍薄弱,只能进行简单的移植和仿制,产、研、学条块分割,因此科研成果转化率比较低,基本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此外,国内整个医药工业科技开发方面的投入也很少,几年来始终在总销售额的0.5%左右徘徊,只有7亿元左右,这样的投入显然无法进行新药的开发,也无法与世界上一些大的公司同台竞争,至少目前还无法改变这样的事实。 中药材价格止升回跌 估计9月供需关系才能缓和 近日,曾在4月份一路飙升的中药材价格出现明显回落。在政府的有效干预下,广州清平药市的金银花每公斤降到40多元、连翘降到30多元、苍术则回落到40多元,对比高峰时期每公斤上百元的价格有较大幅度的下滑。但业内人士指出,虽然价格有所下降,但是较去年的正常价格平均仍有300%的涨幅。 自从政府对中药材价格实行严格监控以来,市场上哄抬价格的情况明显减少,虚高的药材价格开始出现回落。但是由于药厂生产的清热解毒产品正当旺季,市场上相关药材的需求量仍然很大,价格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恢复到同期的正常水平。行内人士表示,今年药材需求比以往有明显的增长,药材的供应虽然不至于短缺,但是要想价格下降到以往的水平,可能还需等到药材的收获季节,估计9月份开始市场上的供需关系能够有明显的缓和。 中药材价格上升已经从第一季度持续到第二季度,即使储备再充足的药厂也必须接受高价位的原材料。生产厂家表示,总体毛利率因为原材料价格的上升而有所下降,个别产品还可能出现没有利润的情况。但就总体而言,由于升幅较大只是局限于几个药材品种,而且药材部分只占药物成本的15%左右,厂家还能承受相关的影响。但从整体计划的层面考虑,还是希望政府部门能够尽量调控。 记者 陈劲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