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来袭 各省首次演练粮食应急预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9日 14:20 《财经时报》 | ||
中国正常状态下确保粮食安全的要求是,销区保证可供3个月消费的储备量,产区则为6个月;国家粮食局重申“目前国家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都足够充沛” 本报记者 郭大鹏 由于非典引起的恐慌情绪,北京、江苏等4月下旬先后出现市民抢购——“集中购买” 但这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警惕。4月28日,国家粮食局就非典流行时期粮食供应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制订应急预案,当粮食出现供应紧张时,协调储备、加工、交通等各方面资源,确保供应。之后,河北、湖北、广西、上海等省市以及长沙、南昌等省会城市也先后公布了粮食供应应急预案。 国家粮食局一位人士告诉《财经时报》:“制订粮食供应应急预案,在中国尚属首次。”他还表示,“目前国家储备粮和地方储备粮都足够充沛,一旦出现抢购风潮,只要储备原粮能迅速加工为成品粮,就可保供应无虞。” 专家透露,中国正常状态下确保粮食安全的要求是:销区保证可供3个月消费的储备量,产区则为6个月。 平息抢购风 4月23日一大早,北京最大的连锁超市企业之一的“物美”,在全城的300多家店铺就挤满了有些紧张的顾客。他们开始非理智地抢购米、面、油、盐和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这种情况在北京许多超市都曾发生,不过次日即得以缓解。 同时,从4月25日起,由天津等地调入的面粉、大米、食油、小包装粮油商品已陆续到京;山东、河北等省粮食部门接到国家粮食局电话通知后,立即安排米面加工企业组织生产,随时可以为北京提供充足货源。 4月24日傍晚起,浙江上虞市自东而西发生粮油和部分副食品的抢购风潮,并迅速波及全市。至次日上午10时左右,大部分粮店的库存粮食业已告罄。有些个体经营户乘机大涨价,以捞取不义之财。 抢购风发生之后,当地政府组织粮食和宣传,公安、工商、物价等部门启动粮食安全应急预案,指令4家大型定点粮食加工厂24小时突击加工成品粮供应市场。同时,由市粮食局开辟临时窗口向市民直供必需的口粮。到下午2时,全市抢购风渐趋平息。 据此,山西、陕西等地24日前后也出现了群众集中购粮现象,在采取相关措施后,次日各市县群众已不再集中购粮,粮价平稳。之后,内蒙古出现的群众集中购粮现象也很快被平息。 中国粮食行业2001年举行的全国范围粮食清仓查库结果显示,当时全国粮食库存约5000亿斤,近两年虽然通过“陈粮拍卖”消化了许多,仍处于库存过剩状态。这存足以保障紧急状态下的粮食供应。 建立应急预案 很快平息的抢购风也向人们敲响了警钟:当社会出现恐慌心理时,粮油产品很容易成为抢购的目标。 《财经时报》查找到的一份4月29日公布的河北省粮食局防治非典时期应急粮食供应方案显示:省粮食局成立粮食供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内部设粮源和供应协调组、资金协调组、加工协调组、信息组。 这一方案要求各市粮食局每日向省粮食局报告当地主要原粮和成品粮的库存量、加工量、供应量、市场价格等情况;紧急情况随时报告,不得漏报、瞒报、迟报。 记者获悉,在河北这样的重点产粮省,在安排市场供应时,排在前列的是当地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库存的商品粮;当地商品粮粮源不足时,向上级粮食局申请调入商品粮(原粮或成品粮),也可申请动用省、市级储备粮或中央储备粮。动用储备粮(油)要得到相应级别政府的批准,如动用中央储备粮需由省政府报国务院批准。 非典疫情考验了中国的粮食流通系统,一方面表明粮食供应不会出现问题,同时,一些粮食品种需求减弱,这也是令粮食行业头疼的问题。 近一时期有分析认为,非典的传播可能与畜禽或生猪的流行病有关,这将直接影响饲料和养殖企业对原粮的需求,并成为大连商品交易所大豆、豆粕以及CBOT大豆期货价格下跌的“导火索”。据悉,目前中国的肉鸡和生猪的出口已经暂停,南方主销区对继续采购玉米和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普遍持有观望心理。 粮价不会大幅波动 如果疫情继续蔓延,病源体仍然无法尽快确认,或者确定病原体为家畜家禽,从公众的消费心态看,人们对动物制品的需求势必继续减少,这将进一步加剧饲料和养殖业低迷,导致玉米、豆粕等大宗饲料原料的需求降低,进而导致大豆价格低走,使我国大豆的进口以及豆粕的出口受到一定的影响。 非典通过公众途径进行传染,降低了人们在餐饮上的消费。香港有关部门统计,由于非典的影响,旅游人数急剧下降以及居民外出就餐减少,导致香港饭店的收入下降了50%~80%。尽管中国内地已开始推行分餐制,但由于中餐不习惯分餐制以及人们的消费心理,内地餐饮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广东首当其冲,目前对面粉和小麦的需求已趋于减少。由于南方面粉消费主要是在餐饮业,主销区面粉消费大幅下降,对小麦以及面粉市场产生利空影响。 粮食专家认为,4月下旬出现的粮食抢购风,主要是人们恐慌性心理造成的,应是一种短期行为,并不会像有人预计的那样会造成小麦现货价格大幅上涨。此外,目前国内家庭都没有大量存粮的习惯,一旦同时采购会造成这些必需品暂时供不应求,价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涨是正常的,但幅度不会过大,时间也不会很长。 转载或引用务请标明《财经时报》 本站网址:www.caijingshi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