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非常形象” 抗击“非典”航空自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12日 16:07 中国经营报 | ||
本报记者 汪静 一万只日本“原装”口罩日前“顺降”浦东,今后,在东航的飞机上,你也许会见到它们。这些口罩是东航花大价钱买来的“高档货”。由于SARS疫情突如其来,造成口罩脱销,东航不得不“另请高明”。“每只价格100日元(相当于人民币9元左右)”,显然东航这次做了赔本的买卖,但一位工作人员坚定的表示:“再贵也得买,一定要保障飞行安全。”非 坐以待“亏”? “我们和医务工作者一样,是冲在‘抗击非典’第一线的人。”航空公司这样认为。80多部红外线体外探测仪架上了海航的每一个航班;69000只口罩分发到国航乘客的手里;10000份员工防病手册、150台日本进口的耳温测试仪和12套美国产高敏感红外测温仪已在东航投入使用……“这每一分钱都是我们的自有资金”。与航空公司庞大的运营金相比,这点投入似乎算不得什么,但如果结合他们当前的运营现状,你会发现,他们实际已在“淌血”。 “2003年航空业亏损已成事实。”这样悲观的论断现在看来没有任何夸大的成分,而“五一”之后,航空公司的日子会过得更紧。 虽然国航的航班量已缩减30%,正在运营中的一些航班又只有15%的上座率,但国航表示,“非典”时期,保障人们出行的“防线段”不能“决堤”,“无论如何,航线数量不可减少”。 “目前,东航航班停飞数量已增加到60%,为了保证正常运营,我们不得不在自己身上动‘刀子’。”东航一位相关负责人颇为激动地说,“目前我们已同空中客车公司初步商定,将原定5月份到货的空客A340-600推迟2个月交货。”同时他也毫不讳言地告诉记者,东航的真实意愿是推迟到今年年底,“这些还需要进一步协商。”看来,东航对此并无太大把握。根据去年4月签订的《飞机购卖协议》测算,2003年,东航需要为购置飞机支付的金额为69亿元人民币。 另外一个困扰航空公司的现实是“隔离”。某架飞机上出现疫情,需要将整个飞机机组人员隔离14天。据了解,目前,飞机一套机组人员一般为8~10人,包括2名驾驶员(正驾和副驾),1名机械师、4~5名乘务员。一旦隔离就会为管理带来很大难度。在飞行员紧缺的情况下,前不久东航两套机组人员被同时隔离,着实让他们紧张了一番。“目前我们可做的只有硬扛,能扛多久是多久。” 抗击?“扛住”! “目前这种非常时期,政府不太可能给航空公司更多的关照。”这一点,中国的航空公司们是心知肚明的。 4月23日,中央财政拨款20亿元设立非典型肺炎防治基金,主要用于救治“非典”患者、购置“非典”医疗设备、给予医务工作者补助、快速试剂研究、采购等。北京市财政局也启动了紧急预案,资金投向包括:为集中收治“非典”患者的医疗机构配备呼吸机、输液泵、注射泵,以及医护人员的防护用品;为疾病控制中心完善疫情应急机制购置检测设备;为集中收治和单一收治“非典”患者的医院扩大病房改造;购置防治“非典”的物资储备等。与这些“第一要务”相比,航空公司的困难显然要往后排。对于一向与政府有“依附”之嫌的航空公司来说,现实的确过于残忍。 在暂无外援的情况下,航空公司唯有选择“自裁”。 据东航一位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他们现在采取工作轮休制,每天有1/4的人被‘强制’休息,目的是为了节省办公成本;另外,东航还开始着手对区域内企业,如虹桥机场的酒店、商户等进行水、电计量管理。 “节约运营成本是必须的”,国航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但除了节省纸张、设备、能源等之外,他们也找不到更好的应对办法。而与航班减少、上座率缩水、飞机“晒太阳”(停场)相比,这些努力无疑只是杯水车薪。 某航空公司坦言,即使在实施了一系列开源节流的措施后,4月份该公司亏损额仍高达4亿元人民币,目前他们正痛苦的忍受着每天1000万~1500万元的亏损额,坚持运营着。 “非典”时期非常竞争 “如果说SARS对航空业来讲是一场天灾的话,那么可以断定,在这个链条上的每个成员都将无可幸免。”一位航空业内人士如是说。无论是飞机运营商、飞机制造商,还是零部件生产厂商,他们此时面临的困境基本相同。考验他们的就是:“非典”时期的非常竞争。 “对航空业来讲,这种灾难性的影响大都来势汹汹,但是却又‘恶景’不长”,在总结以往“战斗”经验时,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际航空企业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事后航空业也必将经历相当幅度的反弹。” 日前,空中客车公司表示,由于受到伊拉克战争和SARS爆发的双重打击,并考虑到部分航空公司推迟或取消订单,该公司原订2003年交付315架飞机的计划,可能将降低至300架。而在中国市场,他们则乐观的预测:“这种困难对航空业来说只是暂时的。” 4月25日,空中客车公司与中国航空器材进出口集团公司在北京签署框架协议,确认订购30架空中客车飞机。这些飞机将从2004年开始陆续向航空公司交付。“我们预计,未来20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航空市场。”在“非典”时期,空客再次强调这一论断。 当然,对于中国的航空公司来说,“坐以待亏”总不是明智之举。来自航空业内的提示是:一、困难时期更重质量;二、开源节流管理见长;三、长远战略坚持不懈。现在正是考验航空公司“战斗意志”的时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