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的无规则长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08日 16:56 南方周末 | ||
邮政储蓄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一个独特的金融机构的身份而存在,因其独特,从而大有文章可做,甚至有可能在金融改革的长跑中胜出。 谣言与辟谣 广东邮政进军保险业,媒体披露于4月11日,传言说道,广东邮政已与中国人保、中国 上述传言遭到广东邮政有关负责人的否定,因为“广东邮政不过是国家邮政局的一个地方局,目前还不可能与保险公司有股权合作。” 去年,广东邮政代理保险报费收入达1.337亿元,因此,本次合作仅仅局限于协同开发适合邮政体系销售的保险品种,并无他意。 广东邮政是国家邮政局意欲剥离上市的6个优质业务省区之一,也就是说,国家邮政局本来就意欲它有所动作。因此,连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安邦咨询公司也信以为真,旋即提示付费咨询客户,密切注意这一动向。 不过,无论是谣言传播于前,还是广东邮政辟谣在后,都无法回避邮政储蓄的确身处风口浪尖,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何况邮政储蓄这棵大树本来就不可能静,风止之说自然无从谈起。 邮政储蓄恢复于1986年,最近三年,行情类似井喷,2000年期末余额为4578亿元,2001年为5912亿元,2002年扶摇而上至7376亿元,这个数字很快——预计最迟5月末——就要横跨8000亿的关口。 对央行来说,邮政储蓄如此扶摇而上,不足为喜,反足为忧:8000亿元将何去何从?因为邮政储蓄只能揽储而不能放贷,相当于揽储于民而放贷于央行,尾大难掉已经隐约可见。 邮政储蓄数钱央行背起黑锅 邮政储蓄这个“怪胎”——无银行之名而有银行部分之实——的出现本来事出无奈,1980年代中到1990年代,为缓解恶性通货膨胀,回笼货币是手段之一,而邮政储蓄干的就是这个活。 这个活的好处费是央行支付0.22%的手续费作为报偿,至于存款利息则由央行承担。1990年后,这块收益进一步放大,由代办费变为储蓄利差。 眼下,央行给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是4.131%,其他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为1.89%,利差收入巨大。 邮政储蓄的巨大收益就此演化为央行的巨大负担。这笔账算法如下:假设央行以3.24%的利率——这是最高再贷款利率——转贷给商业银行,那么它仍然要承受0.891%的贴息损失,以8000亿的存款余额计,利差损失达70多亿元,甚至更多。央行靠什么来消化损失?答案是“发票子”。但毫无疑问,“发票子”是权宜之计,而非长久之计。 倘若流弊只此一端,不过是癣疥之疾,真正的大患在于农村,在于农村金融因此贫血。 眼下农村金融机构仅余农信社和邮政储蓄,但更严格的说,只有农信社一家,因为邮政储蓄只入不出,于农村金融不仅无补——65%的存款来自农村,仅有35%来自城市——反而有害。 农信社势单而力薄,力薄而任重,加上邮政储蓄侵夺地盘,越发不济。 金融资源配置因此出现严重扭曲。金融专家徐滇庆甚至上升至道义的层面指斥道:“穷乡僻壤的农民做豆腐、卖鸡蛋攒下的钱反倒流进城,被国有企业占用了……邮政储蓄变成了从农民身上吸血的工具。” 至于流弊之三,不是监管乏力,而是无法监管,隐然独立于央行之外,所谓尾大难掉,恐怕主要在于此。 安邦咨询公司关鹏说,人民银行无权检查邮政账务,而邮政业务与邮政储蓄业务恰恰实行财务统一,自然也无法检查邮政储蓄。倘若发生借邮政储蓄之名,行高息揽储之实,以及支付过高代办费用、占用汇兑资金等违规行为,只能束手无策。 邮储改革何以步履蹒跚 上述问题的浮现已非一日,为何迟迟不见改革举措? 1999年,央行终于促成国务院批复成立邮政储蓄银行,为国有独资准银行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在行政上依然受国家邮政局领导,在业务上则受中国人民银行监管。 但是,邮政储蓄银行仍然不得发放贷款,不过在资金运用上却大有突破,除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和备付金外,其余部分可转存中国人民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或购买国债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 之所以不允许发放贷款,是因为央行顾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比如,眼下虽有通货紧缩之忧,但是未来却可能有通货膨胀之虑——不可避免,仍然需要邮政储蓄发挥宏观经济“稳定器”作用。 至于存款可转存中国人民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以及购买国债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的规定,则隐含央行希望资金回流农村地区的制度设计。 但是,国家邮政局对此并不感兴趣。 邮政专家、中国通信学会邮政委员会学术部常务副主任顾联瑜证实:“国家邮政局正在讨论几个方案,但是看来邮政储蓄银行这个方案是要放弃了。” 邮政方面担心,成立银行后,邮政储蓄银行从邮政划走。交通银行不属交通部、农业银行不属农业部就是前车之鉴。而邮政储蓄恰恰是邮政系统中挑大梁的角色——贡献利润占到邮政收入的1/3,不发达地区这个比重甚至高达50%-60%。 1998年,电信业务从邮政剥离后,邮政系统元气大伤;紧接着财政部又推出“8531计划”,即从1999年开始到2002年,每年给邮政80亿、50亿、30亿、10亿元的补贴,此后不再给任何补贴。邮政面临扭亏为盈的考验,自然不愿意冒险把邮政储蓄这个“现金奶牛”拱手他人。 即便最近两年,邮政终于扭亏为盈,但是拥有50万员工的邮政,去年也才实现区区1亿元利润。8%左右的发展速度并不能把邮政拉出困境,邮政仍然需要借邮储之力。 3月19日,时任国家邮政局局长的刘立清向外公布“邮政上市方案”,这个方案的核心内容是分拆6省市的优质业务上市,邮政储蓄也在推荐业务之列。 安邦咨询公司分析师关鹏分析说:“这表明,国家邮政局还想把邮政储蓄留在自己手里,并且凭借这个‘卖点’来吸引海外投资者。”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重要因素。比如,邮政储蓄赖以快速发展的是邮政局遍布全国城乡的机构网点,假如这一切都随着脱离邮政而失去,那么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有什么优势? 再者,17年的经营过程中,邮政储蓄使用的是邮政局的场所和固定设施,在人员上交叉使用,资金上互相占用,要撇清这笔账绝非易事。 改制方案之争 根据万国邮联的统计,世界各国邮政的金融业务——包括邮政储蓄和邮政保险——平均只占到全部业务的11%,最主要的业务仍然是信函和包件。显然,中国邮政也不可能长期失衡发展。 具体到邮政储蓄来说,长大的邮储也日益感到似银行非银行的体制束缚之痛。 一个流传于广州金融圈的笑话可以佐证邮政储蓄的这种尴尬境地。 2000年,广州银行同业公会成立。广东邮政储蓄在广东金融圈的表现素来可圈可点——在存款余额上,多年来排在工农中建之后,眼下已达到396亿元的规模,广东邮政储汇局与其他银行机构也多有往来,因此也在这个同业公会拟议的成员之列。 孰不料,正式议定会员资格时,不少银行质疑说:“这个广东邮政储汇局光储不贷,又是这么个行政色彩浓烈的‘局’,与商业银行去之远矣,怎么可以算是一个会员呢?充其量只能给半个表决权。” 尽管此后人民银行斡旋其间,广东邮政储汇局最终得以与一众银行平起平坐,但是这个小插曲却让广东邮政储汇局大为尴尬,耿耿于怀。 此外,央行也一直在收紧缰绳。除了转存利率逐年下调外,还控制邮政储蓄营业网点的增加。 以广东的情况为例,1994年,央行对金融予以整顿后,广东就再没有批准过增设邮储网点。广东全省有农信社营业网点9900多个,邮政网点4600多个,而邮储网点仅有1600多个。 但是怎么改,邮政有自己的想法。 顾联瑜透露,除了央行提出的邮政储蓄银行外,国家邮政局还在讨论另外3种方案: 一是学习日本的模式,成立储金局。过去也一度研究过这个问题,财政部也有这个意思,但是一直没有谈下来; 二是恢复邮政储蓄一开始的做法,邮政局仍然代办经营邮政储蓄,央行按储蓄余额的0.22%给代办手续费。这种做法的好处是收益固定,没有转存款利率高低的问题; 三是恢复历史上有过的邮政储金汇业局。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可以实现由上到下的垂直的专业化管理,可以发挥专业化管理的优势。现在各省的邮政储汇局分别是各省邮政局的二级局,国家邮政储汇局对其只有业务指导作用,诸如人事任免方面的权力则全部归属地方邮政局。这个问题甚至邮政内部也大感头痛。 实际上,邮政储金汇业局的方案10年前就有过争论。当时,央行就倾向于邮政储蓄银行方案,而邮政倾向于邮政储金汇业局,双方一度争执不下。 前者属于典型的银行操作,便于央行监管;后者类似于金融投资机构,邮政能够保持较强的资金运用独立性。 种种迹象表明,邮政储金汇业局是邮政的心仪之选,也是邮政目前的重点考虑方案。 最具竞争力银行的候选者? 2002年11月,央行副行长吴晓灵在“长安论坛”上表示:央行正在研究邮政储蓄的转型,一是考虑降低其在央行的转存利率,二是逐步让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 这被认为是央行在邮政储蓄银行方案受阻之后,明显“和缓”的改革策略。 很明显,邮政储蓄未来选择何种路径,还取决于利益各方的博弈结果。 央行研究局研究员陆磊说:“我个人认为,降低转存款利率,不是一个根本的解决之道。因为,只要邮政天然具有的汇兑作用、网点多等优势依然存在,公众还是会往邮政储蓄存钱。关键是,如何使这些资金到实体经济中去。” “除了备付金、准备金之外,能不能规定邮政储蓄用资金去购买一些政策性金融债。现在只有国家开发银行一家发行政策性金融债,能不能考虑让农业发展银行也发行金融债,这样子,可以借助这些渠道使资金回流到农村。当然,农发行现在主要是进行粮食购销,这又牵涉到如何对农发行、农信社以及邮政储蓄进行一揽子改革的问题。” 安邦分析员关鹏则认为,“从长期来看,邮政储蓄改革的方向应是从普通邮政业务中剥离。倘若如此,成立邮政储蓄银行将是最好的模式。” 原因很简单,邮政储蓄银行规模相当大,存款余额仅次于4大国有银行,并且没有任何坏账。关鹏说:“如果机制理顺,它将成为中国最具竞争力的银行。”(记者夏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