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暴富者不乏其人 医药企业非典期间大赚银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5月08日 11:08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5月8日电 中华工商时报报道,非典蔓延的生猛之势不仅让人们的心头蒙上阴影,对传染疾病的恐慌更对相关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航运、旅游、会展业首当其冲,而医药企业却因在这场疾病反恐战争中扮演的特殊角色而颇有斩获。据记者了解,在这场非典战役中,医药领域的不同环节、不同企业由于在医药流通所处的位置、生产销售药品的种类不同,其受益程度也各有差异。 制药厂家多赚不少银子 其中最为典型的是同仁堂。同仁堂是北京市指定规模生产防治非典中药的厂家之一,由于中药材批发价飞涨,而零售价格不能上浮,在同仁堂的库存已经用罄的情况下,同仁堂销售每服药方要赔2元人民币左右。但同仁堂的宣传部部长金永年告诉记者,同仁堂还有这个经济实力承受这一亏损。这段时间同仁堂虽然在生产销售防非典药液中牺牲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其它中成药的销量却是成倍增长,如清热解毒口服液、板蓝根等在市面上都是一到药店就被一抢而空,还有提高免疫力的西洋参等药品都销得很火,今年一季度同仁堂板蓝根的销量相当于过去两年的总和。应该说,同仁堂一方面在抗击非典战役中承担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非典也为同仁堂提供了巨大的商机,提升了同仁堂的业绩。 与同仁堂相仿的还有广州白云山,作为全国最大的板蓝根生产基地,广州白云山制药厂的板蓝根销量占到了全国市场的60%,在非典肆虐的3月曾经一天销售各类板蓝根药物600余万元,创下了该厂最高日销售记录。白云山董事总经理陈翔志透露,一季度,白云山抗病毒的中成药销售额也有大幅的增长,其中板蓝根同比增41%,清开灵同比增56%,而抗生素类西药增幅则达到了70%左右。 另外一些生产销售清热解毒类及抗病毒药品的医药企业在其中也获利不菲。如生产双黄莲口服液的哈药六厂、生产利巴韦林的丽珠集团。丽珠集团刚刚公布的一季度报表显示:该公司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1.438639亿元,主营业务利润比去年同期增长8526万元。丽珠集团旗下的丽珠得乐系列产品、罗红霉素、抗病毒颗粒等销量的增加在其中功不可没。 还有一类企业并不生产销售与非典 有关的药品,但却因为非典概念而使股价一路走高。如一些生化企业,因为非典疫苗的爆炒也成为非典受益者之一,天坛生物的股价就曾在前段时间处于涨停板上。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这次非典事件中,最大的赢家应该是生产销售清热解毒、抗病毒药品的医药企业,这些可能预防非典的药品巨大的需求市场给这些企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而那些非典病人的临床用药,如甲基强的松龙、奥司他韦等由于需求不是很大,并不能给生产厂家增加多少利润,因为几千人的用药需求相对整个市场来说比例并不高。至于在股市上仅因非典概念而成股市新贵的企业本身并非有业绩的支撑,我们应该理性看待。 中药材批发商一夜暴富者不乏其人 自从4月8日北京某媒体公布非典的预防药方后,全国的中药材价格就开始飙升。记者曾在4月底联系到中国中药材之都安徽亳州的中药材交易中心,一位姓王的业务员报了价格:防风每公斤80元(平常价格40元以下),黄芪30元(平常价格8元),沙参40元(平常价格8元左右),银花320元(平常价格为20元),贯众、白术、霍香、苍术都从10元左右的价格飙升到30元以上。这位业务员说,银花即使涨到320元一公斤,依然是有价无市,他们不多的银花都是到陕西、河南等地以10块钱一小包抓来的。 据业内人士分析,在河北省安国药材市场,大药材经销大户每天就能赚上百万元之多。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曾就此下发文件,对药材、药品价格实行控制,但由于供求过于悬殊,药材批发价依然居高不下。近期由于人们的恐慌心理有所缓和,购买药品趋于理性,中药材价格才平稳下来。但一些药材批发商早已狠发了一笔。 医药中间商有人欢喜有人愁 记者采访北京医药集团时,听到了让人意外的消息。其宣传处一位姓陈的先生说,4月份北京医药集团的利润额下降了12个点。原因有两个,一是大批量销售非典药液,一瓶亏损1元多,估计这一块的损失就要达到上百万元;二是该公司主要以销售处方药为主,而4月份到医院就诊的病人减少,致使处方药的销售也大受影响。今年一季度公司的产销率为87%,而在去年同期这一数字是96%。陈先生说,亏的部分以后可能会由北京市财政给予一定补贴。 另一位民营医药流通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段时间他们每天的药品销售额有一千多万元,销的最好的是清热解毒的中成药,再就是抗生素,生意红火,20年不遇。但其中也有一定风险,如一周前,公司进了一批价值500万元的免疫球蛋白,当天中央电视台的新闻里就播出专家访谈,指出免疫球蛋白对非典的预防作用没有依据,看来这500万要砸在手里了。他说,不过总的来看,非典对我们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商机。 看来即使同处医药领域,非典对不同企业的影响也并不相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