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亿项目悬念顿生 电力最大BOT遭遇政策困境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4月11日 13:34 21世纪经济报道 | ||
特约记者 赵龙 济南报道 中华发电项目运作期间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数次濒临夭折的边缘。 这样一个戴着光环出生的“完美”项目,面对中国急速改变的电力体制及电力市场时 “按物价局给我们批的这个电价,公司还本付息都很困难!”山东中华发电有限公司一位员工这样抱怨。 与上网电价比较起来,这家总投资168亿元人民币、中国电力市场最大的BOT(Build-Operate-Transfer)项目还面临着更多更棘手的问题。 作为中国项目史上空前规模的融资,中华发电项目一度被多家全球著名金融杂志列为年度最佳交易。《亚洲货币》甚至称,“这项复杂交易历时多年,规模之大,令一些行内人士认为日后难有项目堪与比拟。” 就是这样一个戴着光环出生的“完美”项目,在面对中国急速改变的电力体制及电力市场时,一时间手足无措,茫然若失。 变化 “当初谈这个项目的时候,根本没有考虑到电力改革的问题,也没想到会竞价上网。而按照当时的购电协议,我们也不需对电力市场的风险做任何的顾虑。但是现在,这些问题确实存在着,对我们的影响比较大。”中华发电公司行政管理部袁存谦说。 从1992年开始着手算起,这个引人瞩目的项目一直筹备了5年。1997年5月30日,中华发电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5.73亿美元。次年,融资成功并开始正式运营。 中华发电有限公司由山东电力集团公司、山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香港中华电力投资有限公司以及法国电力公司共同发起,四方股权分别为36.6%、14.4%、29.4%和19.6%。旗下资产包括石横电厂的4台30万千瓦发电机组、菏泽电厂二期2台30万千瓦机组和聊城新电厂2台60万千瓦机组,总装机规模300万千瓦。项目总投资168亿元人民币。 中华发电项目运作的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电力供求矛盾十分尖锐,资金短缺情况也较严重。山东省非常希望增加发电能力,更热衷于利用外资,因为按照当时的情况,国外的贷款相对成本较低,要比国内贷款低3个百分点,优势相当明显。 适时的市场地位为中华发电公司在谈判中赋予了较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因此有了山东方面的诸多承诺,包括每年的最低购电量和购电价格原则,这基本上确保了中华发电公司的收益。 迄今为止,中华发电已进入商业运营的装机容量达到了150万千瓦,为总设计容量的一半。菏泽电厂投资37亿的二期已基本建成,有一台机组进入了商业运营阶段。聊城电厂的一台60万千瓦的机组正在试运营。 资料显示,在部分进入商业运营的情况下,中华发电公司累计实现税后销售利润近24亿元人民币。业内人士认为,这个业绩除了与公司优良的管理结构,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分不开外,更重要的是因为各方按照承诺执行了《运营购电合同》,这是中华发电最关键的环节所在。 中华发电与山东电力集团签定的《运营购电合同》中,规定了每年的最低购电量和电价的定价原则。电价定价原则为:成本(包括贷款成本)加上税金,再加上股东方的合理利润。 在今年之前,《运营购电合同》一直是执行得十分到位,包括最低购电量和电价。但是,随着山东电力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电力改革的进展,事情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 1992年,山东省的装机容量为1200万千瓦。但去年,山东省的装机容量已达到了2500万千瓦,今年还将要投产数百万千瓦。装机容量增长的速度远大于用电消费增长的速度,电力供应紧张局面不复存在。而随着一批中型的火电项目的上马,山东电力市场的供求将再次发生大的变化。这使得要继续保持原有较高的上网电价,会遇到较大的压力。 1998年,根据国家计委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中华发电公司在已建成的石横一期、二期电厂的电价问题上获准了0.41元/度这一较高的上网电价。而在2002年10月,中华发电菏泽电厂的一台机组投入商业运营时,山东省物价局批复的价格约低于石横电厂价格的20%。 “这很显然不能满足项目正常运营的要求,还本付息都会很困难。”记者了解到,由于执行的是当时的融资合同,现在比起来成本反而比国内贷款还要高。而按照《运营购电合同》中规定的电价制定原则,外方股东显然觉得物价局定价过低,以至于利益受损。因此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及法国电力通过各种渠道,游说政府及相关部门,希望能提高电价。 山东省物价局价格处的一位先生说,中华发电新投产机组的上网电价,是按照全省统一的标准来确定的。自2001下半年起,山东所有新投产的机组就全部是执行这个价格,至今未变。对于中华发电所称的“难以保证正常运营”,他认为,物价局制定的价格不是没考虑电厂的成本,只是对于中华发电来说,也许当初它与外方签的合同中,承诺的投资回报率比较高,以如今这个价格,达不到回报率而已。“再说,以后施行竞价上网,也不可能在价格上差得较大。” 至于价格为什么是“暂批”,他解释,所有由省物价局批复的价格都是暂批,最终的价格是由国家计委来定。 不单单是电价方面出现了问题,合同中起“保护”作用的“最低购电量”也受到了威胁。 每年进行年度电量结算的时候,所依据的是山东省计委下达的当年发电量计划。在计划之内的发电量,可以按照山东省物价局批复的上网电价进行结算,而计划外的超发电量,则按照一个更低的价格进行结算。从今年开始,山东省计委下达的发电计划中,调低了中华发电公司新机组的计划电量———以往都是按照《运营购电合同》中的最低购电量5500小时,而今年新批的发电计划则减为5100小时。不过由于有合同的约束,山东电力仍必须以“计划内电价”来购买5500小时的电量,这400小时电量的价格差,需要山东电力自己拿钱去填补。 恰恰是当初没考虑和无须考虑的电改和市场这两个因素,使得《运营购电合同》的执行面临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将中华发电公司推向了一个尴尬的境地。 何去何从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签约的山东电力集团还是一个具有行政职能的机构,发电、购电、上网、售电等均可以看作企业内部的行为。 电改后,山东电力集团所拥有的电厂被剥离,自身成为一个电网公司,纳入到国家电网。但是,其在中华发电拥有的权益及项目最终的资产归属,现在还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作为中华发电第一大股东,山东电力集团“厂网分家、竞价上网”的体制改革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中华发电项目今后的运行,乃至这个项目的命运。 签订《运营购电合同》时,山东电力集团拥有双重身份:既是购电方,又是售电方的主要股东。上网电价的高低对山东电力而言,只是利润在企业内部的再分配而已。在这种情况下,山东电力有较强的动机信守承诺,况且那时的电力市场还存在着供需矛盾。改革之后,中华发电与山东电网将真正成为供求两方,《运营购电合同》的继续执行将面临很大的困难。 香港中华电力的控股股东——中电控股行政总裁包立贤在2月24日的年报里也提到,“内地用电需求持续强劲,但最近的电力市场改革却为外商带来了较多风险和不明朗的因素……支付予发电公司的电价也一直受到较大的下调压力。” 据中华发电内部人士透露,目前为止,中华发电的石横电厂依旧被保留在山东电力集团。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为了维护电网稳定及安全运行,电网公司自身也可以拥有一定容量的电厂,以便调剂。当然,之所以选择把中华发电保留在网上,这其中肯定考虑到当初合同的限制。 但是,中华发电毕竟是一个容量很大的公司,是否能全部保留在网上则很难说。当初国家向五大发电集团划分机组的时候,是按照2000年年底投入运行的机组进行划分的,其它在建机组都没有明确归属。对中华发电来说,当时只有石横电厂运营,可以明确表示留在网上,而菏泽和聊城的电厂都是在建工程,没有纳入到分配的目标之内。对于这些当时在建、现在已投产的机组来说,不排除有些发电集团会游说国家有关部门,要求再次进行划分。 业内人士分析,由于石横、菏泽和聊城电厂算是一个项目,因此只能“共进共退”,分开的可能性很小。但究竟它们怎么安排,现在没有人能回答。假设中华发电项目最终不能留在电网公司,那山东电力就很难继续履行合同,因为既然把资产、股权、运营权都拿出去了,那就没有义务去承担购电的协议。那么此时谁来保证这个合同的继续有效呢? 对于中华发电项目的未来,它的一位员工毫不掩饰自己的迷茫。“尽管规范的电力市场建立起来还需要一段时间,短期内还不会形成完备的竞价上网机制,但是改革的步伐有多快,现在我们也说不上。惟一可以肯定的是,像这种固定回报的项目,国务院43号文(《关于妥善处理现有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项目有关问题的通知》)已经表示了明确的反对意见。当然我们的项目是中外股东方享受同等回报率,但像这样的情况应该怎么处理,现在还没有解决之道。” 【记者观察】 在2002年9月10日签发的“国务院43号文”中,明确表示了中国政府的原则态度———保证外方投资固定回报不符合中外投资者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违反了中外合资、合作经营有关法律和法规的规定。在当前国内资金相对充裕、融资成本较低、吸引外资总体形势良好的有利条件下,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处理现有固定回报项目。 针对不同类型的固定回报项目,“国务院43号文”提出了具体的处理方式,但是有一条特别提到,“对于仅通过购电协议形式实现外方投资预期回报的项目,不纳入此次固定回报项目处理范围,今后结合电力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及相关配套政策逐步妥善处理。” 如何“逐步妥善处理”?在并不明朗的情况下,中华发电只能着眼于眼下的实际工作。记者获悉,山东省物价局去年10月对菏泽电厂的批复只是“暂定”,至于什么时候实施“正式”的电价,还不确定。中华发电各方股东因此一直试图去争取更有利的条件,但现在正赶上政府换届,也难说什么时候能有确定的消息。“我们也还是只能坚持去找,没有别的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