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时评:怎样看待中国小麦实现2个"零"突破?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3月10日 11:50 中国新闻网 | ||
中新网3月10日电 人民日报今日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第一年,中国小麦实现净出口、首次出口食用小麦发表评论性文章。 报道称,2002年,中国小麦实现了两个“零”的突破:一是小麦首次实现了净出口,进口小麦60万吨,出口小麦69万吨,出口比上年增长51%;二是我国首次出口食用小麦,即制粉用麦。此前,中国出口的小麦大多是作为饲料原料用的。 报道指出,小麦是中国有重要影响的粮食作物,常年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国家收购、销售和库存量均占粮食总量的1/3。同时,小麦也一直是中国主要的进口粮食品种,特别是专用小麦,中国一直依赖进口。一般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小麦生产将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中国粮食连续几年卖难,又面临国外产品冲击的形势下,取得如此突破,可喜可贺。 小麦实现两个“零”的突破,标志着中国小麦的品质有了一个飞跃性的提高。一直依赖进口的优质专用小麦发展迅速,2002年,全国优质专用小麦面积达1.09亿亩,占小麦总面积的31%,初步解决了专用小麦的进口替代问题,并开始走出国门,向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 报道强调,去年中国小麦进口减少,出口大幅度增加,具有偶然性和不可持续性。去年小麦出口国因灾歉收,粮价上涨。美国小麦减产17.4%,加拿大减产44%,澳大利亚实际产量仅为预期产量的42%。小麦国际市场价格从去年4月份开始强劲上升,10月份达到最高值。美国1号硬红冬麦价格达到每吨1676元,比年初上涨了44.7%。国际小麦市场价格大幅上涨,使进口小麦失去价格优势。 报道援引农业部副部长刘坚的谈话称,“中国决不能把希望寄托在国外减产上。”从统计上看,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已具备相当规模,但由于种植分散,重品种,轻管理,加上混收、混储、混销,造成优质专用品种生产不出优质专用商品小麦,真正达到标准、形成批量的优质专用小麦不多。 报道同时指出,“专用”也是有限度的,专用小麦也应该控制在一定的种植比例之内,不能都冲着面包、饼干去种植专用小麦。就国内消费看,毕竟还是馒头、包子、大饼的“势力”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