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澄清:“30亿美元流向海外”属正常流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6日 16:38 中国经营报 | ||
本报记者 周颖 2002年岁末,一国际金融机构发布的消息在国际银行界引起广泛猜想。这一消息的主角与中国的银行有关。 2002年12月初,国际清算银行(BankforInternationalSettlements,简称BIS)发布的 此消息被国际银行人士议论纷纷。因为在惯常人的眼中,加勒比海地区的金融中心一向被广泛认为对冲基金和匿名账户的天堂。 这笔资金并非30亿美元而是114亿港币外界传言没有根据 国际清算银行之所以能了解加勒比海地区金融机构的资金动向,是因为在加勒比海地区,不止一个国家的央行会向总部位于瑞士巴塞尔的国际清算银行报告经手的外国资金汇出和汇入毛额。(据了解,国际清算银行创建于1930年,是世界上历史最长的国际金融机构,其主要职责是促进国际货币和金融合作,并为各国中央银行提供服务,其正式成员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50家中央银行或金融管理局。目前有120家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在国际清算银行存放资金,存放款总额达到1300亿美元,占世界外汇储备的7%。) 此消息一出,境外人士对于转移巨额资金的银行是哪一家做了种种猜测。记者向国际清算银行香港代表处询问相关事宜并发去传真,但没有得到回复。针对BIS的报告,境外人士认为国内的30亿美元流向加勒比海地区分支机构,与中资银行系统冲销坏账有关。 而目前惟一在加勒比海地区设有全面业务分支机构的中国内地银行只有中国银行(BankofChina,Q.BCH)一家。中国银行为中国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其加勒比海分支机构位于大开曼岛的乔治城。 记者就此向中国银行求证时,该新闻处有关人士说,这是系统内正常的资金流动。外界认为是冲毁坏账,这种传闻是子虚乌有。这位人士解释说,这笔汇出的资金并不是30亿美元,而是114亿港币。 用他的话说,中银香港在上市之前,进行了不良资产的剥离,这笔不良资产剥离给了位于加勒比海地区的中国银行开曼分行。中国银行开曼分行需要向中银香港支付这笔费用,而中国银行则把这笔钱汇给了中国银行开曼分行,用以支持开曼分行支付给中银香港的费用。这种资金的转移得到了国家和地区的批准,以及分行所在地的允许。至于境外传言的30亿美元的汇出,简直是不可思议。 这种说法得到了中银香港方面的证实。 中银香港的董事会秘书杨志威先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境外的这种猜测和传言是没有任何道理和根据的。 杨志威进一步解释说,这件事情其实是发生在2002年的上半年。也就是中银香港改制上市之前,把不良资产剥离给了中国银行开曼分行,其出售总面值是114.01亿港元。 开曼分行需要支付给我们相应额度的资金,而中国银行把资金汇给开曼分行也是无可厚非的,这是对分支机构的支持。而且资金额度并非如境外传闻是30亿美元之巨,这件事情在中银香港上市之前的招股说明书中已经有了提示。 中银香港的招股说明书写着:2002年6月26日,中银香港向中国银行开曼群岛分行无追索权地出售总账面值114.01亿港元贷款组合(2002年贷款组合)。实际上,贷款组合是指出售的不良资产。 尽管如此,亦有境外媒体称,10年前日本银行转移资金至开曼群岛分行,目的是冲减国内账上的坏账额度。从而,把中国银行这次正常的资金流动与当年的日本银行进行相提并论。这种猜测受到了国内知名人士的反驳。 国内知名经济学家分析说,境外的猜测把中国银行的正常资金流动看作是“转移”,而且认为是冲减坏账,这是毫无道理的。中国不同于日本,人民币也不是日元,它在资本账下不可兑换。因此认为中国银行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冲减坏账额度是不可能的。 事实表明,境外的猜测和传言是站不住脚的。中国银行业的改革正在向着积极的方面发展,而且在处理不良资产方面取得了辉煌成绩。尤其是中国银行,2002年1~9月,中国银行继续保持良好的盈利能力,盈利面达到87.5%;盈利水平大幅提升,信贷质量继续得到有效改善。与此同时,中国银行全行共处置抵债资产24亿元,已回收资金7.6亿元,另有5.9亿元的未收款项,处置回收率达56.1%。同时,不良资产存量与不良资产比率出现双双下降。 截至2002年11月初,全行共收回现金261.45亿元,完成清收任务第一目标的131%,第二目标的105%,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年初确立的清收任务第二目标。这表明,中国银行在不断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力度并收到了明显成效。 而且,为进一步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益,中国银行总行开发了资产处置信息系统并正式投入使用。截至去年10月底,已经上载资产849笔,金额达152亿元,占全行抵债资产的95%。这一切都表明,中国银行的改革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资金流向渠道正常冲销坏账构不成理由中国银行不会受此影响 但中国银行的这种做法却被境外有些人士曲解。他们的理由是,中国银行开曼分行将会承担起冲销坏账的作用。 去年11月,一些美国学者再度大力鼓噪中国经济威胁论,认为经济日益增长、国力日益强大的中国正威胁日本及亚洲地区,美日正重新审视亚洲力量对比变化,组成联盟对抗中国。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针对中国银行30亿美元的猜测和传言其实是外界继“中国威胁论”之后的又一个侧面攻击。 去年10月,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经济师史蒂芬·罗奇完成的报告《中国因素》认为,中国已成为美国通缩乃至全球通缩的一个重要因素,重新平衡是全球经济惟一的出路。中国应该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在全球经济转变中“肩负起自己的责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时隔仅两个月,史蒂芬·罗奇又重新评价了中国经济现状:“在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一个稳定的中国之际,对中国的无端指责没有任何道理,要不惜一切代价阻止对中国的指责!” “我只是想提醒中国,中国可能会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公正指责。”罗奇的这句提醒,多少有些暗示的意味。巧合的是,发生在同月的境外猜测和传言,居然挂以“30亿美元巨额资金汇出海外”的名声降临到了中国银行的头上。中行有关人士对此认为,这是没有道理的、不可相信的。但旁观者如果以“中国威胁论”的眼光来审视这件事情,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资金的流动是发生在中银香港上市前,这件事情已经过去了半年的时间,而且招股说明书也有相关的信息,不存在中国银行转移30亿美元的事情。中国银行、中银香港一切都很正常。这种无端的猜测和传言是不会影响这两家银行的。” 电话彼端,操着一口略显饶舌普通话的杨志威先生言之凿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