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业务分拆 国有商银改革绝密方案浮出水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1月06日 13:44 财经时报 | ||
★银行·金融大战前的宁静 央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产权结构做了充分论证,重点集中在“如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化解风险、如何解决经营目标多元化”三个问题上;英国《金融时报》认为中国“可能没有比整顿金融系统更大的挑战了” 本报记者 张小彩 2003年,中国银行业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银行监管职能离开中央银行这个原来的“母体”,形成独立的“中国银行监管委员会”——这一信息在2002年年底再度登场;紧接着,12月28日,周小川在2003年全国人大会议开幕之前“提前就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原本弥漫在业内外的种种猜测相继浮出水面,而且操作层面的速度也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料。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改革处处长许国平近日告诉《财经时报》,央行对许多重大的改革问题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探讨,这些研究对2003年的改革进程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自2002年年初全国经济工作会议以来,“银监会”就一直是媒体相当关注的热点。敏锐的人甚至早已从人民银行大楼后面2号楼和3号楼的装修以及相关部门办公室的一再调整中看出了这种意图。 来自央行内部的人士说,这次关于“银监会”的方案是国务院独立制定的,并没有人民银行的人员参加。毋庸置疑,这种分拆和调整对中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的影响都深远巨大。 国有商银改革方案绝密 业内在谈到刚刚过去的2002年时普遍认为,中国商业银行改革在几个重大问题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 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比例高、目标多元、体制僵化,这些问题导致国有商业银行无法应对WTO后的经济形势,也无法满足中国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要。眼前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中小企业融资难”。 据央行研究局许国平处长提供的数字,全国中小企业数量目前已占企业总数的99%,提供了75%就业位置,对GDP的贡献率超过60%。而“融资瓶颈”问题愈发迫切,央行一直给予高度重视。 中央银行在改革政策的研究中,对国有商业银行未来的产权结构做了充分论证,重点集中在“如何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如何化解风险、如何解决经营目标多元化”三个问题上;其基本思想可以概括为“三步曲”——第一,按照《公司法》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第二,进行股份制改造;第三是上市。 这部分研究工作由银行监管一司主持进行,目前已经形成报告上报国务院,报告的具体内容据说尚处“绝密状态”。 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改制在2002年也试探性地迈出了一些步伐。走在前面的是中国工商银行。年初,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允许工商银行成立内部公司化运作的牡丹卡中心。这被业内人士公认为是那次金融工作会议上的“惟一的亮点”。 2002年7月,工商银行牡丹卡中心如期成立。这普遍被认为是“国有商业银行按照业务范围纵向分拆的一个明显迹象”;下半年,工商银行在全国成立了八家票据分中心,票据业务分拆的前期准备工作已经现形;同时还有消息传出,下一步工商银行可能拆出基金托管业务。 尽管这些步子不大,但仍然被视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先头部队。 利率市场化试点将扩大 农村金融问题一直是中国银行业情况复杂的一个难点。 农村信用社改革于去年年初的金融工作会议前呼声很高,人们也因此报以更多的期望。会后,由中国人民银行合作司牵头进行了课题研究,目前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整体方案正在国务院等待审批。 据央行合作司官员介绍,按照这个方案,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基本还是坚持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的原则,在条件具备的地区,建立农村商业银行;一些地区可以建立农村合作银行;条件不成熟的地区,先解决农村信用联社二级法人的问题,建立统一的一级法人制度;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暂时保持现有的二级法人制度。 作为前期试点,江苏张家港、江阴、常熟等三个农村商业银行已经运行了一年多时间。央行合作司司长张功平在公开场合曾表示,人民银行对于农村信用社更深入的改革将在2003年展开。 在农村整体改革方案之前,利率市场化试点2002年已在农村悄然进行。从3月开始,央行挑选了浙江省瑞安、苍南,黑龙江甘南,吉林通榆、洮南,福建连江、泉州,内蒙古扎兰屯等8个农村信用社作为试点,允许他们的存款利率上浮动30%,贷款利率上浮动100%。但这种实验被严格限制在特定领域内进行。例如,浮动存款利率的适用存款范围,仅局限在整存整取的定期存款上;浮动存款利率实施的营业网点,只能是设在乡镇的营业网点。 张功平最近在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指出,利率浮动的试点2003年会继续扩大,每一个省将选出两个县市进行推广。 信用的庐山真面目 信用体系建设是2002年金融工作会议上被强调最多的一个话题。 央行研究局许国平处长对《财经时报》透露,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资料,2002年5月底,企业间互相拖欠货款的金额已经相当于银行不良贷款的80%,相当于1993年解决“三角债”问题时的15倍。 信用体系研究被摆上2002年的议事日程,不但中央成立了专题小组,而且10多个部委参加,央行牵头由央行统计司具体负责。到11月,有消息说,信用体系的蓝图已经上报国务院,《征信管理条例》也在征求意见。 但是这一方案受到民间信用中介机构的质疑。因为在制定信用体系方案的过程中有一种意见:如果按照银联的模式,成立国有商业银行出资、人民银行牵头的信用中介公司,这就是一个“表面市场化实际上垄断”的方案,而且可能造成目前汇集在统计司的数据国有资产私有化的问题。 《财经时报》曾就此求证央行统计司官员,得到的是反问——“报告内容是机密,谁说对报告内容有意见?” 信用体系建设事关大局,“庐山真面目”2003年也许可以示众了。 民营银行推进之争 民营银行改革如何推进,可能是2003年人们最期望看到谜底的一个问题。 呼吁了两年多以后,2002年下半年似乎有了突如其来的转机:9月,央行监管二司司长刘士余的一份报告强调了中小商业银行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作用,并指出,中小商业银行正在吸收民间资本走向民营化;其后不久的全国城市商业银行行长论坛上,二司副司长赖小民也表达了这种政策倾向;12月,一直为民营银行奔走呼号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教授徐滇庆北京之行,引来人们对民营银行的再次关注。 时已至此,各种讨论的重点集中在民营银行的推进方式上。金融体系内部的意见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和海外资本,在现有体制基础上对现有的金融机构进行存量改革;学界主张在进行存量改革的同时,通过设立新的民营银行实验突破旧有体制。两种观点究竟哪一种会被监管部门采纳?这也是延续到2003年的抢眼话题。 事实上,城市里现存的中小金融机构2002年也有了新的进展。起步于1998年的城市信用社“整肃行动”2002年进入尾声,100家城市信用社被批准继续留存,并被央行要求“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并进行增资扩股”。 部分城市商业银行也在引进新的投资人,有的已经在注意民营化问题。比如,银川商业银行在增资扩股时强调倾向于引进民间资本,这种做法得到了央行首肯。 但是,中国银行业问题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英国《金融时报》在评述中国的银行业时曾经指出:“对中国共产党来说,可能没有比整顿金融系统更大的挑战了。”2003年,很可能是中国直面这一挑战的真正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