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天气预报 新闻 邮箱 搜索 短信 聊天
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动态 > 21世纪 > 正文
上行人物志之一:张瑞敏不言500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2年12月29日 21:49 21世纪经济报道

  720亿元公司的哲学:张瑞敏不言500强

  本报记者刘晖

  上海、北京报道

  主流如张瑞敏者其实不乏“另类”之处。这不仅是说海尔不是衔玉而生的国有企业,注定要在旷野中生长;也表现在海尔在“中国制造”甚嚣尘上之际,却选择了“海外制造”的国际化之路;就是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的十几位工商界人士中,张瑞敏也是惟一的例外:别的企业家基本上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负责人,只有他是集体企业的。

  在张瑞敏凝重的外表下,隐藏的却是不尽的创新激情和冲动。如果说海尔是海的话,那么作为首席执行官的张瑞敏,就是其中最澎湃的动力,虽然在很多时候,他给人的感觉是波澜不惊、重剑无锋。

  从上海到北京长达数小时的采访中,张瑞敏不断地阐述着“创新的破坏”、在“非平衡中追求有序”的理念。在张瑞敏孜孜以求的“如何把大企业做小”以及“制造性企业如何做金融”的两个问题中,现在已经有了部分的答案和结果。

  张瑞敏说,“2002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将达到720亿人民币,其中10亿美元的收入来自海外。在国内市场,海尔品牌价值跃升为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在全球市场中,海尔跃居白色家电制造商第五名。”

  但是无庸讳言,在2002年,张瑞敏和海尔却遭受到自创业以来最为尖锐的非议和质疑,从公司的运作细节到整体战略,直到最后演化成“海尔是否是神话”的争论。在张瑞敏看来,这一切都属平常,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海尔在成长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但“关键是要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上去,要拿最后的结果来说话”。

  和以往言必称“进军世界500强”不同,现在张瑞敏经常提的则是要把海尔变成一个“国际化的公司”,“当海尔越来越接近世界500强的时候,再不停地讲,就会有负作用”。抛弃了500强情结的海尔又重新在路上了。

  来自集体企业的中央候补委员

  《21世纪》:在新进入中央委员会的十几位企业家中,几乎全是国有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作为惟一来自集体企业的中央候补委员,你自己怎么看?

  张瑞敏:这应该说比十五大又进了一步。一个是进入中央委员会的企业家比十五大更多了一些,另外,毕竟也有了集体企业的企业家了。我认为,这体现了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也是“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

  《21世纪》:是否可以说具有象征性意义?

  张瑞敏:对,确实具有象征性意义。

  《21世纪》:有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也很严重,你认同这种观念吗?

  张瑞敏:现在海尔在各地都有一些工业园,各地都有一定政策。当然,海尔也不是哪里有政策就去哪里。当时,海尔收购了一些国内的企业,也是环境使然,不然的话就要从零开始,成本很高。海尔的多元化战略就是通过兼并一下进入到这个行业里来的,以前像生产电视机还需要许可证。现在有些企业总在抱怨鸡蛋要变成小鸡的外面温度不合适,但是没有想到,当外面的温度合适了,变成小鸡的基因却没有了。对于我们来说,别的企业在怨天尤人的时候,我们在抓住机遇发展。

  《21世纪》:今年被称为WTO元年,有很多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有些企业家在抨击跨国公司的超国民待遇,对此,你怎么看?

  张瑞敏:加入WTO一年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我们也希望像海尔这样向国际化迈进的公司能享受到同样的外部环境和待遇。现在外国企业到中国设厂就简单些,但是我们到国外设厂限制就多些,当然现在也在向好的方面发展。现在有一些公司钻国家的空子,做一些不好的事情,国家就下一个文件,作一些限制和规定,这就不是对一个企业,而是对所有企业的。一刀切对于那些故意犯规的和那些老老实实走的效果会不一样。

  《21世纪》:2002年也是全球商业伦理遭遇危机的一年,你觉得中国企业在重新审视和再造商业伦理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张瑞敏:不能跟风。以前中国企业总是在跟风,学了许多形式上的东西。一开始中国企业学日本公司降低成本,学怎么一张纸上两面写,后来日本公司不行了,又学韩国企业,怎么做大企业,一遭遇金融危机,又觉得韩国企业全是问题;现在在学美国企业,觉得美国企业比什么都好,但是今年美国企业又造假,大家就迷惘了。其实这些企业都有学习的地方,比如日本企业的成本控制,韩国企业怎么在比较低潮的情况下把企业做大,其实美国企业也是可以学的,海尔就提出要学习研究GE。现在中国企业还处于学习的阶段,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坚定。

  改制不是最重要的

  《21世纪》:现在十六大报告在提出合法致富的财产受法律保护,你觉得这会对中国经济特别是民间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张瑞敏:对我们来说,可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对于民营企业家,这应该很重要,虽然还有一些民营企业家觉得不够劲,要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神圣”两字。从最简单地说,要推动民间投资,一定是要让它有利可图。首先就是要从宏观的环境上要改善,其次要在组织上、通路上设计好,因为民间投资如果没有足够的通道,它是不可能被激活的。企业希望政府能够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也使企业能够具有活力。但是有些企业现在不是在考虑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是到处在想怎么吃政策饭。游戏规则肯定要靠政府来建立,这不是哪个企业就能做的。比如说赖账的问题,恶意逃债的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商业汇票,有信用作基础,但是在中国谁会相信。

  《21世纪》:当初海尔前身亏损147万,有人说,只要张瑞敏放一元钱,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觉得改制对海尔的重要吗,现在有类似的安排没有?

  张瑞敏:在改制方面,我们也在做一些尝试,因为这个问题确实比较重要,但我不认为这个问题是最重要的。海尔既不是国有企业,也不是民营企业,从当初的资不抵债到现在的规模,都是靠自己不断创新发展起来的。我接触过很多企业,有的企业改制了,也非常迷惘,有钱了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如果像以前那样刮风似的解决问题,一卖就灵了,一股就灵了,就可能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效果。我认为,中国企业既面临这个问题,又面临另外一个问题,企业的资源不仅要明确是哪几个人的,还要用现在的资源创造更多的资源。简单地说,你把上面明晰了,这是张三的,李四的,但是你占有了这些资源的,怎么去开拓市场,有一些民营企业家跟我讲,现在有了新问题了,现在大家都知道到年底就要分红,但是怎么去产生新的利润,反而不太关心。我不是说改制不要做,但是简单地把它看成一剂灵丹妙药是不正确的。就算大家都像美国那样有期权了,但是在市值下降的时候,就会造假,因为股价一下降,就会有造假的冲动。没有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只有几个人的积极性,我认为这不行。

  《21世纪》:你曾经说过,从创业到现在,你和很多领导都是十几年如一日的工作,那么你们的动力何在?

  张瑞敏:要说是一种追求,别人就以为是唱高调。大家一开始就是这么没黑没白地干,就像你刚才说的那样,如果当初拿了一块钱投进去,这个企业就是我的了,当初根本没有想这些,就是把企业作为一个舞台和载体。从大的方面来说,就是为国家创造价值,而从小的方面来说,海尔有3万人,要让这3万人能富裕起来。

  不再言必称500强

  《21世纪》:现在海尔在国内的扩张暂时停止,那么国际化道路是不是还按照先难后易的道路走?

  张瑞敏:海尔的战略是,无论是哪个产品,在一个区域市场中占有率应该不低于25%,不高于30%,因为这存在着一个边际效益递减的问题。现在海尔的产品,冰箱、冰柜、空调、洗衣机等等都是如此,彩电还达不到。我们有一个“三个三分之一”的战略,在国内生产,国内销售的,占1/3;国内生产,出口国外的,占1/3;海外生产的,海外销售的,占1/3。现在国内的这一块,和出口这一块,基本上能达到这个目标,下一步就是加快后面一块。海尔的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是屁股和拳头的关系,现在很多跨国公司一进入中国市场,首先喊的就是要打倒海尔,所以屁股这块要守好,而拳头是要坚决打出去的。现在加入WTO,海尔已经感受到先行者的回报了,我们在海外的收益就是证明。海尔国际化从难到易的道路一开始就比较明确,因为海尔的目标就是创名牌,要是到发展中国家去,那就很难,因为他的要求比较低,标准低,就会给我们的员工一个错觉,以为跨出国门就是这个要求,但是到发达国家就不一样了,要以更高的要求来挑战自己。

  《21世纪》:我有一个印象,以前你总是提海尔要进入500强,现在只是提要成为国际化公司,为什么?

  张瑞敏:当时提进军500强,只是一个目标,这对振奋大家的斗志,凝聚大家的精神有重要作用,没有目标,就不知道走到哪里去了。在做的过程中,就不能天天喊这个,现在海尔离这个越来越近了,再喊就有负作用,为什么我现在不停地提国际化公司呢,就是要海尔的人变成国际化的人。因为即使成为世界500强了,失去了竞争力,也会被淘汰掉。只有不断发展,让每个人充满活力,就能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海尔金融

  《21世纪》:你曾经说,遇到韦尔奇,会问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把大企业做小,另外一个制造性企业如何做金融?

  张瑞敏:在怎么使大企业具有活力方面,在中国企业里面,我们是做得最好的,在国际上,也是走在比较前面的。海尔为什么能做到这一点,那就是创新的企业文化被大家接受,每个人不管你在哪个岗位干,不可能稳稳地在这里干下去,要求你每天都要挑战自我,不安定感非常强。变是正常的,不变是不正常的,为了创新这种变,现在大家都能接受。第二个就是推行,这是最关键的。现在每个星期六,都会对干部进行互动式的培训,从观念上,从组织架构上,一直贯彻下去。比如说海尔做的企业流程再造,我们从1998年开始做的,但是要真正做好的话,可能还有8年,要到北京2008年奥运会。我们最终目的就是把每个人变成一个活跃的主体。如果三万人变成一万个的小公司,那你设想这个活力有多大。

  至于产业资本怎么去进入金融领域,我们还在摸索。现在主要采取的方式是找好合作伙伴,找到合适的人力资源。海尔现在是按照合资的方式来做,我们这次和纽约人寿的合作,就是这思路。另外,就是找人才,现在海尔内部还是缺少做金融的人,主要是通过在市场上招聘。

  《21世纪》:那些从外界招聘的人没有经过海尔文化的浸润,如果产生一些大的变动,会不会对海尔进入金融领域造成挫折?

  张瑞敏:我们在全世界各地用的都是本土化的人才,我们的办法是一开始就要进行沟通,然后在整个工作中进行沟通。我们在产业领域中应该是做得不错的,没有那么多的应收账款,没有那么多的存货,现在才有机会进入金融领域,海尔对控制风险还是有一些经验。

  《21世纪》:海尔现在控股了青岛市商业银行,也在证券、保险领域有了新的公司,在金融这一块,海尔将如何布局,总体目标是怎样的?

  张瑞敏:总的目标当然是有,但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一些遗留的问题解决好。现在有些东西想得很细,但是不可能马上去做。目前,我们能预见的还是要做资本市场的工作。

  《21世纪》:海尔是从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另外还有一些公司是从金融资本进入产业领域,你对这两条路怎么比较?在资本市场还有什么设想吗?

  张瑞敏:哪一种道路都很难。现在在中国还没有看到哪家公司做得特别好。不管是从产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还是从金融资本进入产业领域,都很困难,都在探索。以GE为例,它是在产业做到相当好的时候才进入金融领域,现在它利润的40%都来源于金融领域,总之都要做大,小打小闹,是成不了气候的。原来在资本市场我们确实也有些想法,比如香港的海尔中建,对美国资本市场也有准备,但是随着美国资本市场出现问题,有些计划就暂时放一放,先把香港这家公司做好。

  反驳“海尔怀疑论”

  《21世纪》:2002年,外界对海尔产生了很多质疑,甚至认为海尔是不是一个神话,你认为这种怀疑为何产生?

  张瑞敏:这种怀疑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学者方面,他按照一般的经济规律来看企业发展,脱离了这个框框,就会说你不对。比如说拿海尔在美国设厂这件事,大部分经济学家就说,现在人人都要到中国来设厂,为什么要去美国,但是从来没有人来问,不到美国设厂风险有多大。现在大家讲了一些在美国设厂的风险,这些风险可能都存在,但是有一条,美国人在全世界建遍了,最后才到中国来。对于他们来说,中国是全球布局的最后一个处女地,而对于我们却是最重要的基地。的确,美国的工资高,这也迫使我们要生产相对高附加值的产品,使我们学到很多东西,对我们来讲是有战略意义的。还有一种,是国内的同行,以他们自己经营的思路、成本、财务数据来考察我们,认为我们不可能做到,但是这些人没想到海尔的流程再造。已经造出了比他们大得多的利润空间。海尔整个的思路和流程和他们是不一样的,海尔不可能是完美的,企业做大了,有些议论和怀疑也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看最后的结果。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纪经济报道第45版

  新浪编者注:“激情燃烧的财经岁月-《21世纪经济报道》岁末专辑”专题系《21世纪经济报道》与新浪财经联袂制作。本文为《21世纪经济报道》2002年终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该年终特刊(完全版)为《21世纪经济报道》授权新浪网独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体及网站不得转载,除非获得《21世纪经济报道》书面授权并注明出处。欲转载本专题相关内容、或对本专题有任何建议,请来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电:(010)62630930 转5361联系。值此新年即将到来之际,非常感谢广大网友在本年度对新浪财经的支持,欢迎赐稿与合作




发表评论】【财经论坛】【 小字】【打印】【关闭窗口

  免费试用新浪15M任你邮 获数码相机、手机大奖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新浪精彩短信


有大奖!缤纷新年
疯狂铃声 鸟叫铃声
图片铃声包月5元!
[F4] 流星花园II
[Twins] 百试不厌
[林志炫] 只为你唱
[和弦] 哥,电话
更多精彩铃声>>









图片专题:流氓兔!
诺基亚   西门子
摩托罗拉 三星
阿尔卡特 松下
爱立信   三菱
更多精彩图片>>


行业信息高速路!

企 业 黄 页
在线商机
买:电缆采购项目
卖:自动播出系统
企业推荐
 陕西伟志集团
 三九礼品公司
更多商情发布>>

分 类 信 息
:在职研究生班热招
   珠江绿洲新鲜生活
   中医药专治牛皮癣
:雅思深圳考试中心
:完美学涯华申留澳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2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电信公司营业局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