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行业国际竞争力和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十五”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关键时期,全面推进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民航信息化任重道远,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顺应时代潮流,把民航信息化作为民航发展的战略任务。
经过“九五”期间重点建设,民航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建设、重要信息系统开发和运行、技术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进一步加快民航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第一,民航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形成以空管通信网和商务通信网为骨干的两大专用通信网络。空管通信网以自动转报、分组交换和卫星通信为主,连接全国各管理局、省(市、区)局和主要航站,覆盖所有国际航路和国内干线航路,承担空中交通管制、航空气象与情报、飞行计划与动态、综合管理等业务传输和国际数据交换服务。商务通信网覆盖国内近300个主要城市和80个国外城市及港澳地区,网络用户终端数量超过28000台,通过技术改造初步形成支持多种主机系统和应用环境的开放网络结构,承担着客货运输业务数据传输。
第二,民航商务信息系统快速发展,信息服务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2000年,订座系统年处理量达7071万人次,已进入国际前10名;代理人分销系统与亚洲、美洲、欧洲等八大全球分销系统已实现联通;离港系统已在国内24个机场使用,年处理旅客3270万人次;货运系统已为国内近10家航空公司及10多个机场提供实时货运服务;收入管理系统已为国内外近300余家航空企业提供服务,清算业务涉及国内外400多家航空企业。全球分销系统(GDS)建设进展顺利,可望“十五”初期投产使用。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已完成股份制改造。
第三,航空企业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效。航空公司围绕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组织开发了飞行运行管理、收益管理、财务管理、机务航材管理和常旅客等信息系统,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随着首都、上海浦东等一批现代化机场投入使用,机场信息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第四,政府信息化稳步推进,“电子政府”框架基本形成。民航管理信息系统完成了总局机关和7个管理局的网络建设,初步实现了网络互联,航空安全、飞行标准等应用系统已推广使用,开通了内、外部政府网站。
但是,民航信息化水平与民航事业的发展仍不适应,与国际水平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是:各单位对信息化的战略性、紧迫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组织协调力度不够,仍然存在信息化与生产管理“两张皮”现象;信息封闭和垄断严重,系统之间互联度差,信息管理体制不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信息化市场管理薄弱,市场行为亟待规范;信息化人才普遍短缺,部分单位人才外流严重。
面对21世纪国际航空运输的激烈竞争和信息化的挑战,为了适应民航事业发展的需要,加快推进民航信息化,特制定《中国民航信息化“十五”规划纲要》。二、民航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方针、目标和任务
民航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方针、政策,紧密围绕民航工作的总方针,结合民航实际,以提高安全水平、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的,合理界定政府部门、信息产业部门和航空企业的关系以及各自的工作重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吸取国内外信息化的经验,依靠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深化改革,优化业务流程,促进信息共享,推动民航信息化健康有序地发展。
民航信息化的指导方针是: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面向应用、条块结合、系统互联、信息共享、增加投入、注重效益。
民航信息化的目标是:“十五”期间基本实现政府和企业信息化,完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适应民航发展。到2010年全面实现民航信息化,建立起健全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先进的民航信息化体系。
民航信息化“十五”期间的建设任务是:全面贯彻国家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逐步融合;建成全球分销系统(GDS),实现集中信息系统的互联;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推广应用电子客票;以航空运输企业为主体,推进航空公司和机场的信息系统建设;加强空管信息化建设,实现空管、通信、导航、气象、情报系统的集成;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化,基本实现电子政务;建立适应发展要求的信息管理体制,规范信息化市场。三、民航信息化的技术政策
(一)加强信息化的规范和标准建设
信息系统的标准和规范是民航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工作,是信息化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条件,是信息共享和数据传输的依据。民航信息化应遵循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制定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行业规范和代码,以及各个系统的网络和数据接口标准,保证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一致性、完整性、共享性。
(二)采用开放的体系结构和主流设备
民航信息化应遵循开放体系结构的主流方向,保证多厂家产品、多系统的互联,保护投资。现有的专用系统,应当积极稳妥地逐步改造为开放的系统。设备选型要对设备的性能、技术、价格、服务进行综合评价,要考虑系统的可扩展性,选用主流设备。
(三)正确处理引进技术与自主开发
要积极引进先进的大型信息系统和大型软件,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开发和重复引进,通过合作开发和系统集成,培养自己的技术力量,掌握二次开发或修改源程序的能力。小型企业也可以采用资源外包。对于具有中国民航业务特点的重要应用系统,民航总局要组织力量进行原型开发。
(四)保证数据安全
确保数据安全是信息化的生命线。凡与外部网络互联,必须采取安全措施,设置防火墙,严密防止“黑客”进入网络;涉密信息网络必须与公共信息网实行物理隔离;内部网络要制定管理权限,建立口令和密码;要建立数据备份制度,防止数据丢失,对重要数据,要做到异地备份,预防灾难性破坏;要采取防止计算机病毒的有效措施,保护数据。重要的大型信息系统要创造条件建立系统的异地备份。
(五)推广软件工程方法
系统开发应遵循软件工程方法,认真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做好前期工作,采用可重用技术和软件开发工具,合理组织力量,提高开发效率,保证软件的可靠性、坚固性、稳定性、易维护性和可扩充性。建立规范的文档,实行科学化的项目管理,选用成熟的软件开发方法,严格软件开发的组织和管理,提高生产效率。
(六)积极采用先进、成熟技术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系统开发要采用先进、成熟和标准化、工业化的技术,要根据项目的使用要求,选择适用的技术,防止盲目贪大求洋。同时,跟踪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做好技术储备。四、民航信息化实施计划
(一)民航通信网建设
通信网络是民航信息化的基础,“十五”期间要进一步加强民航空管数据通信网和民航商务数据网的建设,加快两网的技术改造,扩大干线传输带宽,提高用户接入速度,逐步实现两网合一。
民航空管数据网主要承担空管信息、管理信息、结算信息和航空公司业务信息的传递;商务数据网主要承担旅客服务信息的传递。凡是两个通信网络连通的城市和机场,应当采取措施,充分利用民航专用网,没有连通的城市和机场,可以使用公用网。
空管数据通信网建设目标是:为空管多种数据、话音传输业务提供可靠、高效的传输信道和充足通信容量,适应空管对数据广播业务和电视会议等新业务种类的需求。搭建数话立体航空专用网络结构,逐步实施国际民航组织航空电信网过渡计划。推进空管网络资源的集中管理,避免条块分割、资源浪费。
商务数据网的建设目标是:进一步提高网络传输速率和可靠性,完善网络管理和安全性保障;优化网络运行模式和管理手段;优化网络结构,满足旅客订座、代理人、货运、离港等系统数据传输和文件传输的需求。大力推广虚拟专用网业务,为航空商务提供高效可靠的网络平台。
“十五”期间要加快两网互联互通,通过资源重组,扩大网络覆盖。要面向市场需求,提高服务意识,增强服务功能。
机场内的数据通信网络,要统筹规划,由空管或机场统一建设,提供服务。
到2010年建成覆盖全民航的,满足各种信息传输需要的民航信息高速公路。
(二)旅客订座、货运系统和全球分销系统
“十五”期间,要继续建设和完善全行业集中的民航旅客订座、货运系统和全球分销系统。进一步提高系统处理能力,扩大覆盖范围,增加服务功能,改进服务质量,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为旅客、货主和航空公司提供优质服务。
到2005年,旅客订座系统处理能力达到1亿人次;货运系统年处理货物能力达到155万吨,货运单950万张;建成全球分销系统(GDS),年处理能力达到1.3亿人次。订座系统增加电子客票、ATB票、无票旅行、汉字旅客纪录、预定旅客和出租车等功能;货运系统支持无纸报关等功能。全球分销系统要扩大服务范围,参与国际竞争。要建立与航空公司的数据接口,为航空公司提供市场销售的基础数据。
(三)离港系统
“十五”期间,完善和扩大集中后台处理与分布前台处理相结合的离港系统,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响应速度。到2005年,离港系统要覆盖45个干线机场,年处理旅客能力达到7600万人次。扩大与外航离港系统的连接,实现更多的“一票到底”服务。统一离港系统使用的登机牌与行李牌,广泛建立登机门控制系统与行李自动分检系统,实现快捷的转机服务与全方位值机服务。与机场和航空公司信息管理系统互联,提供全面的离港信息。2010年离港系统要覆盖全国所有民用机场。
(四)收入结算系统
“十五”期间逐步完善收入结算系统,到2005年,客运收入结算具有年处理1亿旅客,2亿票联的能力,货运收入结算具有年处理1100万张货运结算单的能力,机场及地面服务费结算系统可满足国际、国内机场地面服务费的结算需求。要追踪国际新技术和先进结算方法,支持电子票、代码共享、电子商务、自动数据采集等结算需求,使结算质量和速度达到国际同类系统的先进水平。推行集中与分布式处理相结合的体系结构,航空公司和机场可进行本地处理,保障数据和系统安全。国际、国内清算系统逐步形成包括国内客货联运和国内机场及地面服务费、油料、航路费等清算在内的综合系统,同时要与订座、货运、离港系统连接,最大程度地减少手工录入,为航空公司和机场提供数据接口。
(五)空管信息系统
空管系统中的空管、通信、导航、气象、情报等系统建设按照空管系统“十五”计划实施。
“十五”期间,空管信息系统要建设成面向管制安全生产、面向管理和决策支持、面向航空运输企业服务的综合信息系统,并为全行业提供安全、统一、准确、及时的航班计划、飞行动态、航行情报、气象等信息。要推动全国航班计划和飞行动态信息服务互联网工程;拓展气象服务功能;推进航行情报自动发布业务;逐步建立和开发规划、政务、财务、安全管理等空管综合业务信息应用;加快航空公司空地数据通信系统建设;开展空中交通流量管理模型研究,规范飞行动态、航行情报和气象数据等网上信息产品服务行为。集成空管、通信、导航、气象、情报等信息,形成运行、管理、结算、航空公司业务服务的综合信息平台。
(六)航空公司和机场信息系统
企业信息化是民航信息化的主体。“十五”期间,民航企业信息化要全面展开。航空公司要加快建设飞行运行管理系统,优化生产要素配置,实现飞行签派、飞行计划和机组排班的科学管理;要加快建设收益管理系统,完善基础财务核算和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订座、离港、货运等系统的信息资源,综合先进管理思想,优化资源配置,制定企业营销战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抓紧建设常旅客、机务航材和企业管理等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各信息系统融合,并最终建成高效、先进、开放的综合信息系统。
机场信息系统建设要适应和推动机场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十五”期间重点推动大中型干线机场的信息化。机场信息化以航班信息服务和生产管理调度为中心,建立机场中心数据库,实现空管、航空公司、供油等信息互联互通;加快机场离港系统的建设;继续做好财务信息系统、物资设备管理、能源管理等信息系统的建设。
机场内的监控、安检、离港等信息系统建设要统筹规划,统一建设。
(七)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采用先进、开放的系统平台,实现总局与地区管理局之间信息资源共享,提高办公效率和管理、决策水平。“十五”期间,管理信息系统要以数据库为核心,以浏览器为界面,基于开放通信协议,采用互联网技术,加大系统开发和应用推广的力度,实现与相关系统的互联。要在现有硬环境的基础上,完善内网,建设外网,内部网络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抓紧建设综合业务数据库,开展公文运转系统试点推广工作,建立和完善航空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国内、国际安全信息共享。要继续完善政府上网工程,积极宣传政府形象,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
总局和各管理局要设立专门机构、保证人员编制负责管理信息系统的运行和维护。
(八)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十五”期间,要围绕发展电子商务,广泛开展研究开发工作,集中力量完善信息基础平台,实现有关集中式系统的互联。以发展网上客货运销售为重点,建立统一的中性化的客货销售配送体系,推广应用电子客票。五、政策保证措施
加快民航信息化发展,各级领导肩负重大责任,必须高度重视,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潮流,加大工作力度。信息化要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要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政府行为的关系;要破除因循守旧,用创新的思想和创新的体制,推动信息化发展。
(一)加强组织领导
民航信息化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实现民航管理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性建设,应该把民航信息化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地进行,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贯彻“一把手”原则,各级主要领导要亲自抓信息化。民航总局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行业信息化的指导协调,制定相关政策。各单位也要加强对信息化的组织领导,落实组织和人员。
(二)加强宏观调控
在民航信息化规划的指导下,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信息化规划。要加强规划指导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不能脱离规划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对信息垄断和封锁。坚决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集中的信息系统,要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政府部门要制定政策,加强对这些单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形成分工明确,边界明晰、系统互联、信息共享、资源优化配置的行业信息系统。
(三)加强信息化法规和标准建设
法规和标准是民航信息化的重要保证。各单位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国家颁发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基础上,结合本单位实际需要,制定和完善必要的规章制度,保障和促进本单位信息化的健康发展。
(四)加强队伍建设和人员培训
信息化建设具有高技术性,必须建立一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熟悉民航业务,具有合理知识结构和层次的系统开发和维护运行队伍。大型企业要建设自己的开发和维护运行队伍,小型企业的信息系统也要有维护运行人员。要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特别要重视系统分析员和高级程序员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逐步建立起一支精技术、懂业务的专家队伍。要加强计算机知识的教育和普及,通过举办各类培训班等形式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和使用技能。要转变人们的信息观念,保护信息资源。有关业务人员要培训上岗。
(五)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
为了保证信息流畅、促进信息共享,
要制定合理的收费政策和标准。政府部门向企业、事业发布信息以及企业、事业按规定向政府部门传递信息原则应当免费;空管部门向航空公司和机场提供信息服务,适当收费,不以盈利为目的;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结算中心等经营性单位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要有合理利润,保证有扩大再生产的能力,防止乱收费。对于竞争性的服务,要发挥市场机制,对于垄断性的服务,要由政府控制收费和定价。
(六)增加资金投入
为了加快信息化的建设步伐,要增加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各企业单位要根据建设规划,在固定资产投资中每年安排适当比例用于信息系统建设,对在建项目要按照工程进度保证资金到位。要积极落实旅客订座、全球分销系统、货运、结算、离港、飞行运行管理等系统的建设资金。对于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要严格按审批程序做好前期工作和可行性论证,防止盲目性和随意性,注重投入产出,提高投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