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竞争力升至全球31位
王岩
中国竞争力升至全球31位
《洛桑报告》发布2002年主要国家经济竞争力最新排名,国内研发等多项指标有大幅增长
根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工业竞争力指数”,中国成为中等收入发展中国家最大赢家
本报讯 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日前发布2002年《国际竞争力年度报告》(简称《洛桑报告》)。该报告是国际上针对主要国家经济竞争力进行研究后发布的最具权威的年度报告,自1986年起每年发表一期。2002年纳入该报告评价范围的国家和地区包括29个经合组织成员和20个“新兴经济体”,评价的国家和地区达到49个,我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第31位,比2001年提高了两位。另外,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最新排名,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总体排名也上升至全球第33位。两大排名体系均对中国国内经济、国际化发展程度等给予肯定。
该报告认为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主要取决于一些重要因素,2000年及其以前,该综合指标体系将这些要素分解为8个方面:国内经济、国际化程度、政府政策、金融环境、基础设施、企业管理、科学技术和国民素质。从2001年度起,《洛桑报告》对沿用多年的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改动,将原来的8大要素归并成4大要素(经济发展、政府效率、企业效率、基础设施);原来构成科学技术要素的基本指标共26个,2001年度报告将其中21个作为科学基础设施并入基础设施要素,与原有的技术基础设施等并列为二级要素。《洛桑报告》认为,不能把一个国家的竞争力简化为GDP和生产率。企业在各自国家特定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中运作,政治、文化、教育和经济等各个层面的状况都会影响企业的发展。国家之间的竞争体现在为企业营造有利于不断提高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环境,包括有效的结构、体制和政策。因此,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是两个互相依存的概念,国家(或地区)的国际竞争力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帮助企业保持竞争力的能力,《洛桑报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进行各国国际竞争力的比较。
为充分利用《洛桑报告》的历年数据,按照该报告的原有科技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算法对2002年各国的相应数据重新测算,结果中国2002年科技竞争力的国际排名为第25位。从历年的评价来看,在《洛桑报告》的评价体系中,我国的科技竞争力总体排名基本稳定在25~28名之间。2002年我国科技竞争力排名上升,主要是2000年全国科技研发清查结果中企业的研发支出等项指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科技发展的实际情况。
本报讯 昨天,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发布了《2002/2003年度工业发展报告》。该报告除完整地描述了各国工业发展水平外,另一显著特点是其所做的“工业发展排行榜”。
“工业发展排行榜”是根据挑选出的关于工业业绩和能力的可比数据将87个经济体进行排列。该排行榜显示,上述87个经济体的工业活动和工业能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在排行榜中58个发展中国家中,只有16个国家的生产和出口结构充满活力,它们的技术密集型产品所占比例不断增长,而另外42个国家1998年的技术结构与1985年相比变化不大。
在对按工业竞争力指数进行排序的87个国家中,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认为主要的进步发生在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成为最大赢家,排名从第61位升至第37位。工业竞争力指数由4个指标构成,它包括: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人均制成品出口,制造业增加值内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和制成品出口内中高技术产品的比重。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驻华代表克鲁兹发表评述认为,排行榜反映了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发展在全球化进程中存在巨大差别这一现实,而通过创新和学习是避免这些国家在工业的强劲发展中被边缘化,提高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国家计委发展司有关负责人认为,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工业发展的实绩是对工业发展报告观点的最好的验证。联合国工业发展报告提出了决定工业绩效的5个代表性驱动力因素:技能、技术努力、引进的外国直接投资、技术引进费用以及现代基础设施。中国的工业发展恰恰可以印证上述结论。从改革开放23年来中国工业发展的轨迹看,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长了12倍,年均增长达到11.5%。工业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工业一直是推动中国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