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腮旺本报记者姜业庆
11月28日,中国银行总行召开全辖资产保全工作会议,主题仍然是部署清收不良资产。中行方面称,这是继今年上半年以来不良资产清收发动的冬季攻势。
资产清收不容迟缓
银行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实际上已经成为制约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通病,这在业内已成共识。为提高国有商业银行竞争力,有关部门先后于1999年和2000年两次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进行了剥离,一度使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所占比例呈现大幅度下降趋势。然而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剥离的仅仅是1999年9月份以前形成的呆滞呆账贷款,以后遗留下来的不良贷款仍然滞留在国有商业银行内部,而且在正常贷款中,也还隐藏着不良资产潜在的风险,不良资产反弹的“隐患”还远远没有消除,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不良资产又在源源不断地产生,而且随着“抓降”攻坚战的不断深入和持久进行,不良贷款“抓降”难度越来越大,困难和障碍也越来越多,不良贷款下降迟缓已成为当前金融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国有商业银行进一步“抓降”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四家银行的包袱也因此而沉重。按照四级分类(一逾两呆)办法,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为70000亿元,不良贷款为17600多亿元,不良贷款占25.37%,其中约有6000多亿元将成为实际损失,占全部贷款的8%。
于是清收不良贷款就成了银行的当务之急。作为中国银行行长,刘明康曾多次利用各种会议、察看网点等时机与场合,对不良资产的清收做了明确要求:今年国内机构不良资产比率要确保下降3个百分点,力争4个百分点的工作目标。
“地毯式”考核资产绩效
“目标提出后,关键在于落实”,刘明康多次强调这点。其实,据记者了解的情况,今年上半年,中行不良资产比率较年初就下降了2.28个百分点,不良余额净压缩100亿元。截至11月初,全行共收回现金261.45亿元,完成清收任务第一目标(200亿元)的131%,第二目标(250亿元)的105%,提前两个月超额完成年初确立的清收任务第二目标。
中行资产保全部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比较其他几家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中行关键是在全行范围内对不良资产展开了‘地毯式’的排查和清收”的,为提高不良资产处置效益,中行开发了资产处置信息系统并投入使用,确立了以尽职调查、风险评审和问责审批为核心的授信决策机制。同时,该行通过对授信政策、决策体系、授信项目的后评价,提高风险管理体系运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与此同时,与后评价制度相结合,对产生的不良贷款进行深入分析和总结,并要求责任人主动离岗、限期清收。对于管理水平低下、不良资产攀升的辖内机构,暂停乃至取消其授信业务审批权限,并要求限期整改。
该行还加强了市场营销。通过强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意识,优质业务和优质客户得到了极大提高,在高质量的发展中逐步解决不良资产问题。同时,该行积极调整客户结构,A、B类客户所占比例较大提高,C、D类客户所占比例不断下降。上半年,该行进一步加大在石油化工、交通、电力等行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支持了中石油、中石化、国际航空公司、国家电力公司等优质大型客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加强资产质量监控工作,该行各级机构均设立了专门的不良资产监控科室或岗位,建立了“旬评、旬报、旬通报”制度,对不良资产比率仍在上升或下降不明显的辖内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视具体情况对其“一把手”进行警示性的戒勉谈话。与此同时,该行为从严控制“新增不良和潜在不良”的发生,建立了不良贷款预警体系和大额不良贷款监控台账,一户一策,逐笔落实清收、盘活方案。1至9月份,全行共处置抵债资产24亿元,已回收资金7.6亿元,另有5.9亿元的未收款项,处置回收率达56.1%。截止10月底,已经上载资产849笔,金额达152亿元,占全行抵债资产的95%。
四大难题急需解决
当然,“清收不良资产并非一蹴而就”,相关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就目前而言,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需进一步健全。商业银行在盘活处置不良资产中遇到的诸如商业银行参与资产重组的法律地位,企业兼并重组的法律规定,银行债务减免的规定,担保物和抵押物的评估、登记、变现及会计核算制度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度没有明确,或者说存在空白和不完善之处,有待进一步健全。
同时处置手段和激励约束机制需要创新。目前商业银行在处置不良资产的手段上主要以催收、法律诉讼、以物抵债、呆坏账核销等传统手段为主。诸如债转股、资产证券化、包装上市、打包出售等有效手段,由于受多种因素的限制,尚不具备条件,有待进一步创新。
市场瓶颈需要突破。目前,我国市场社会化、信息共享化程度不高,因而基层银行在依法收贷中获取的房地产、设备等资产被再次搁置。而在这个过程中,或由于更新换代,或由于自身折旧等等,导致资产价值逐渐下跌,结果是信贷资产受损。要突破这种障碍,除了要关注市场动态、市场信息外,各家银行要以科技为手段,以信息经济为导向,结合收贷的成本、效果,建立多层次、覆盖广阔的收贷信息网,突破市场的制约。
收贷范围障碍需要突破。目前,多数银行在收贷过程中局限于传统的观念,偏重于收现金或房地产、设备等实物资产,而忽视目前企业在市场上日益多样化的其他资产,如股息、股权、商标等等。一般说,银行起诉的企业大多是经营不善或暂时陷入困境的企业,如果偏重货币资金,不仅有很大的局限性,而且也不现实。所以在收贷中,应以保全信贷自有资产为根本宗旨,以市场变现难易程度为标准,以收取货币资金为上策,兼顾实物资产、票据、无形资产、知识产权等,实现清资、活资,提高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