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业庆
近来银行界可谓“硝烟弥漫”:先是外资银行越来越多地杀入我国国内市场,发起第二轮攻势,再是四大行争先恐后降低不良资产贷款,目前的结果是外资大企业纷纷“联姻”国内大银行,以寻求“现金管理”服务。
外资银行虎视眈眈
应当说,“抓降工作”既有银行的内部需求,也有外部情况的客观要求,但很大程度上也是出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因为,自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狼”开始步步紧逼。据银行界人士称,年底前,汇丰银行将在京城开设卓越理财服务;明年第一季度,渣打银行在京城的首家个人业务银行也将开业。就在今年10月17日,摩根大通获得经营人民币牌照,获准在深、沪等城市展业;11月6日,新加坡大华银行也在北京开设分行。如果说上半年花旗、汇丰、东亚等外资银行率先推出面对内地居民的业务,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抢滩中国市场的第一纵队的话,那么外资银行的第二轮攻势又将到来。
据北京银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郭俊介绍,现在共有18家外资银行在北京开设了分行,而开设了代表处的外资银行达到108家。北京在几年时间没有新增外资银行分行后,可能迎来洋银行迅速扩容的局面。根据央行规定,外资银行只有连续三年实现赢利,才能对内地居民开展业务。因此为了备战北京地区金融保护期满后出现的竞争局面,各洋银行代表处正在纷纷筹建分行,新加坡大华成为此次银行扩军的领头羊。
一些没有将落脚点放在全面客户市场争夺的外资银行,则更注重借助其母行在国际上的品牌优势。新近获得向内地企业提供外汇业务和人民币业务许可的摩根大通近期宣布,其将于明年初在中国内地的4个城市推出包括资本市场融资、财务顾问、司库服务和现金管理服务等一系列的风险管理金融工具及服务。
随着越来越多的洋银行进入中国,不但与本土银行之间、即使在洋银行之间也展开了竞争。
降低不良贷款成为目标
面对激烈的竞争,国有银行该如何应对?按有关权威人士的说法,这其中最为重要的准备工作就是降低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陆磊撰文指出,应当使“降低不良贷款成为一个目标”。
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易纲对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理解:应根据“尊重历史形成的产权格局”的原则,主要是采取整体改制的方式,把这些银行有步骤、有次序的整体改制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具体在于产权清晰、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不良资产率降到5%以下、建立一个多层次的银行体系。
其实,早在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就提出了在2005年实现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比率下降到15%的基本目标。就目标而言,降低不良贷款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实现不良贷款增幅下降;第二阶段,实现不良贷款净下降;第三阶段,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衔接,争取三到五年时间达到15%的监管要求。经过更长时间的努力,争取尽快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到目前,前两个阶段已基本完成。有统计数据表明,截至2001年底,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和比例出现双下降:余额比年初下降907亿元,比率为25.36%,下降3.81个百分点。
据了解,按照人行的新政策,银行必须把不良贷款拨备的方法从以前按总垫款1%的做法,转为以不良贷款回收机会率作参考基准;国内银行须在五年内达至此要求。此外,新政策也要求银行把过往列账的不良贷款利息收入冲销。经过冲销,各行不良贷款率都比年初下降,而据年中行长会议后公布的数字,截至6月末,工行实现账面利润37.75亿元,同比增加7.62亿元;建行境内行业务实现利润61.5亿元,同比增加16.1亿元;农行实现账面利润35.26亿元,同比增加19.65亿元;中行海内外机构实现账面利润70.25亿元。其中建行已提前完成全年利润计划。工行的降幅为1.78个百分点,建行1.71个百分点,中行为2.28个百分点,农行为2.32个百分点。
国有银行悄然突围
“工行当上外资大企业的管家,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国有银行正在悄然突围”,中国工商银行总行有关人士在接受接着采访时明确指出,不良资产的持续下降,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产质量正在逐步向好,竞争能力正在加强,这正是外商大企业看好中资国有银行的原因。
这位人士还表示,单就以每年现金流量至少在10亿元人民币以上的中德合资上海克虏伯一家企业来讲,在中国市场上就够得上一个重量级。还不讲其他如柯达(中国)、东方航空等多家大企业。
据悉,这是中国工商银行在上海首次向中外企业推出当今国际流行的“现金管理”产品,也是外商大企业首次聘请中资银行“管家”管理其中国内地现金流。按照协议,工行将定向提供包括各类收付款、账户管理、本外币投资、客户内部资金融通、远程监控等现金管理产品,并为客户量身定制多种综合化的集团性服务方案。同时,有消息人人士称,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正在有计划陆续将其海内外的各项业务贯通接轨。
工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孙持平表示,像柯达、克虏伯等见识过国际上成熟现金管理服务的跨国公司,能聘请工行担任其资金“管家”,表明我国国有银行竞争力的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