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摩拳擦掌准备走出去 外国政府政策吸引积极请进来
9月30日,美国华盛顿州北美自由贸易特区的投资项目推介会在北京召开。
9月下旬,一批中国电信和IT行业的企业老总被英国政府请去,实地考察英伦的投资环境。
9月中旬,英国威尔士工商发展局向京沪财经媒体记者大力推介自己“欧洲的投资天堂,通向世界的门户”的地区形象和正在实施的优惠政策。
9月9日,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在厦门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上表示,在继续积极“引进来”的同时,中国正在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就在这个秋天,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和思考走向更广阔的全球市场发展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把中国作为招商引资的对象。
-“走出去”的三部曲
“走出去是在当今的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存和竞争所必然要迈出的一步。但是大多数中国企业目前还处在被动参与全球化这一企业全球化发展进程的初级阶段。”外经贸部国际经济研究院跨国公司研究中心主任王志乐这样评述道。
王志乐认为,企业向外发展大体上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企业被动地参与全球化进程。这表现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外资的涌入,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合作,中国企业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开始成为其全球化战略的一部分。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企业的产品通过与外资合作而出口到海外,而且规模越做越大。但企业本身其实并没有自己明确的全球化发展战略,只是被动地参与到国际贸易、流通的环节当中。第二个阶段是企业由被动转为主动,开始有意识地走出国门。中国加入世贸使中国企业获得了更多走出去的机会,也使企业大规模、大范围地参与全球化经济成为可能。第三个阶段是企业全球化发展的高级阶段。通过前两个阶段与外资的合资、合作,一些中国企业学习和积累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认识了什么是国际惯例、国际市场和国际贸易规则,开始思考自身企业全球化的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考虑建立企业的销售网络、研发中心、生产基地等问题。因此,这一阶段上的企业才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发展阶段。
相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日本企业较早地将触角伸向世界各地,根据日本贸易振兴会2002年版《JETRO投资白皮书》的统计,日本截止到2000年底累计对外投资总额高达7723亿美元。然而,翻开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就会发现当初他们也是从与外国企业合作开始,一步步壮大实力,而后才向海外逐步扩张的。日本东芝公司1965年在美国设立了第一个海外销售公司,面向美国市场推广自己优质低价的日本机电产品。在此之前,东芝与其他日本企业一样,在长达十几年的过程中一直在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美欧企业进行技术合作。
-关键在于市场认知
王志乐认为,企业全球化的地域选择一般有三种类型:资源导向型、成本导向型和市场导向型,即所选地区应靠近丰富的资源、劳务、生产成本低或者拥有巨大的市场。企业应依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当地的情况灵活部署自己的全球发展战略。
事实上很多问题出在对即将进入的市场缺乏深刻的认识。
日本爱华公司曾在英国威尔士建立了占地30万平方英尺的工厂,生产高保真音响设备,2000年10月爱华认为印尼等亚洲地区的生产成本会更低,而其英国的管理层认为在威尔士具有很好的生产前景。2000年11月,爱华将其威尔士制造厂转成电子代工工厂(CEM)。2001年4月,香港辛康公司接收爱华的制造厂,建立Axiom制造服务有限公司,成为华人在威尔士的第一个投资项目。
Axiom进入欧洲前的战略市场计划表明,英国现在的CEM市场额每年为32亿英镑,现有工厂的市场额为29亿英镑,从电子代工协会得来的数字证明了这一点。年资金周转达1亿英镑的公司包括IBM、HP、爱立信等占53.9%,年资金周转在2000万英镑至1亿英镑的占25.6%,在500万英镑至2000万英镑的占14.1%。对于Axiom这样目标销售为1500万英镑的公司,IBM们的合同显然是太大了。从香港到英国工作、至今家在上海的Axiom董事长刘镇说:“500万至1亿英镑以下的合同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总的市场价值约13亿英镑,我们只占市场份额的1.2%就可以了。”目前Axiom的产品包括报警器、医疗器械、点钞机、家庭影院、无线电探测器等,这些产品的共同特点是质量要求高、数量要求少、高附加值。
刘镇并不同意关于欧洲生产成本高的简单说法。他分析说,细分全球市场,欧洲制造业在衰退,生活水准高,基础工业起点高,电子配套是有市场的,而且欧洲有相信“欧洲制造”的倾向和习惯,更可贵的是其30%以上的市场年增长率、30%以上的毛利率并不逊于远东地区;其二,有较高技术素质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劳动力成本一定会上升;其三,从人均工资讲,远东劳动力价格低,但计算包括市场开发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管理成本等综合成本后,欧洲的劳动生产率是有竞争力的,其人均创造利润远高于远东,一个欧洲工人每年创造的价值高于珠三角工人数倍。远东市场发展快主要集中于家用电器,欧洲产品市场是做专业化产品,附加值较高,必须选择欧洲有传统优势的产品,做他们的配套。
刘镇认为,其实国内很多大的民企很有条件到欧洲开辟市场,欧洲很多企业现在常以“我们已经与中国的公司有某项合作”来证明自己的眼光和实力,在欧洲,“中国”就代表着希望和未来。
-贸易带动投资
对于大多数希望把产品打向世界的企业来说,王志乐认为应该先以产品出口的方式培育市场。他举例说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的日本企业都是先拿产品开路,再以技术出口或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在经过对市场的长期研究并拥有了一批熟悉的合作伙伴之后,才开始大规模在中国投资设厂。欧美企业的在华投资也基本上遵循了贸易带动投资的规律。
外经贸部国际经济研究院亚欧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钢认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时可以优先考虑收购这一方式。对当地资产的收购,一方面相对低成本地满足了企业发展战略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当地企业解决了当地的部分就业,更容易获得当地政府的政策扶植,为企业在当地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尽管世界市场充满了巨大的空间和诱惑力,李钢依然强调:由于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的历史很短,企业数量也非常少,很难评价这些企业在海外发展的成功与否,但海外投资对企业而言,实在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为,即使是对于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集团,海外投资失败的几率依然很高。不熟悉的市场和国情,不确定的政治政策因素,这些都会给企业的经营带来很多未知的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