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0月11日电 据人民日报报道,去过三峡工程建设工地的人,都会惊叹工程的宏伟壮观,也会为随处可见的“中国制造”而自豪。即使是目前世界上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水电机组,也将由我国与外方联合设计、合作生产。以三峡为中心构建的西电东送电网,由我国自己制造的50万伏高压输变电设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和十五大以来,我国制造业迅速发展,技
术水平提高,产品品种增加,实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已经争取到比较有利的地位,正由跨国公司的加工组装基地向制造基地转变,而且在不少行业中,中国制造业已拥有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目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居世界第四位。
制造业是指对原材料(采掘业的产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或再加工,以及对零部件装配的工业的总称,包括扣除采掘业、公用业(电、煤气、自来水)后的所有29个行业。1980年到1998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为9.94%,而同期制造业的年均增长率达12.65%,制造业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到2000年,中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达35000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多年来一直保持在40%左右;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半来自制造业;制造业吸收了一半的城市就业人口、一半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工业制造产品在我国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中取代大量初级产品,比重已占到80%以上,创造了3/4的外汇收入。
“中国制造”迅速崛起的标志,是一大批重要产品产量拿到了“世界第一”,如钢铁、水泥、数字程控交换机等。据初步统计,我国居“世界第一”的制造产品已多达上百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石,钢铁则是工业的粮食。1990年,我国的钢产量只有6600万吨,到2001年,已超过15000万吨。彩电、洗衣机、纺织品、集装箱等传统产业,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强势产品。“九五”期间,“中国制造”的各种轻工产品,从几万种发展到30多万种。
量的扩张带来质的飞跃。“中国制造”已超越“傻大粗黑”的“简单制造”,进入高科技、高精度制造。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完全靠进口的数控机床,目前“中国制造”的已达1300多种。在最能体现一个国家制造业实力的重大技术和成套装备方面,“中国制造”也崭露头角。仅以发电设备为例,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30万千瓦机组及60万千瓦亚临界机组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制造”正在全面对外开放的宏图中扩张其外延、丰富其内涵。全球500强公司中已有近400家在我国投资了2000多个项目,世界上最主要的电子通讯设备、石油化工、汽车、机械设备等制造商把他们的生产网络扩展到中国。“中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地位将越来越重要。(费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