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奇志柴骥程
近年来,拍卖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在沿海发达地区得到迅猛发展。以浙江省为例,截至今年8月,浙江省拍卖机构已达260家,直接从业人员约3000人。其中,仅今年成立的拍卖公司就达45家,约占全部公司数量的五分之一。
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拍卖公司纷纷涌现,目前沿海发达地区拍卖业的发展正出现令人忧虑的过热苗头,行业内的恶性竞争也日益加剧,种种不规范行为正损害拍卖业健康发展。
过热迹象种种表现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拍卖行业出现过热迹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些不成熟的投资者千方百计跻身拍卖行业。据浙江省拍卖行业协会工作人员孔舟航介绍,目前仅杭州市区就有约50多家拍卖公司,不少拍卖企业一成立就处于“无米下炊”的境地,有的公司竟然半年都没有一次拍卖会,只好将营业执照束之高阁。无奈之下,有的公司就动歪脑筋,寻求不规范经营道路。
拍卖公司设办事处成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为了得到标的物,拍卖公司纷纷在异地开设机构。由于异地设分公司要经过工商行政管理等有关部门审批,而设办事处不需要工商登记,因此许多拍卖公司一般都选择设办事处。如浙江富阳市一地目前有20多家拍卖机构在开展经营,其中绝大部分是杭州等地拍卖公司的办事处。这些办事处少则一个人,多则三四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各显神通”抢夺标的物。
富阳一位拍卖师向记者反映,最近,拍卖企业在异地设立办事处出现一种新特点,即寻求与当地仅有的几家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这样做可以实现“双赢”:拍卖企业通过会计师事务所得到业务,会计师事务所则在拍卖佣金中得到分成。富阳当地一家拍卖公司董事长认为,这两个中介机构,本应互相监督,搞这种所谓的“合作”危害很大:双方很有可能串通起来,通过压低评估价、低价拍卖等手段,损害委托人的利益。
拍卖师管理失控。据业内人士介绍,随着拍卖业的兴起,一些高校教师、律师、政府公务员在想方设法挂靠某家拍卖公司后,报考拍卖师取得有关资格证书。而这些人往往一年都没一个机会主持拍卖。另一种情况是,有的拍卖师却私下里在多家拍卖企业兼职,到处主持其它拍卖企业的拍卖活动。而有关法规已明确拍卖师只能在一个拍卖企业专职执业。
更令人忧虑的是,一些明显不符合《拍卖法》规定的人也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获得拍卖师资格证。如浙江金华一拍卖公司董事长曾于1996年因敲诈勒索罪被义乌市人民法院判缓刑2年,但他在1999年取得了拍卖师资格。《拍卖法》明确规定,因故意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不得担任拍卖师。这种通过欺骗手段获得拍卖师资格,既损害了行业形象,也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
值得警惕的隐患
浙江省拍卖业的一些人士认为,由于一些拍卖企业专业水平偏低,员工素质不高,加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拍卖行业出现了许多值得警惕的隐患。
一是不正当竞争手段普遍。为了获得拍卖标的,近年来,拍卖企业由原来的竞相降低佣金,演变为只向买受人收佣金。甚至有的企业采取“零佣金”甚至大亏本的方式将竞争推向白热化。一些专家认为,如果这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仅仅扰乱市场,也将对行业发展带来很大打击。
二是出现腐败现象。有的拍卖公司为抢夺法院执行物和银行、房管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标的,采取一些不正当手段,对这些部门进行“公关”。
三是不按规则开展拍卖活动,造成“托儿”盛行、出现“串标”现象。据义乌市工商局有关人士介绍,他们在监管浙江金华一通拍卖有限公司举行的拍卖会时发现,有些人显然是准备来当“托儿”的。但是,监管部门目前碰到的难题是:证明是“托儿”的证据缺乏;义乌经济发达,拍卖会频繁,而工商管理部门人员紧张,难免给拍卖公司以“可乘之机”。据义乌市法院民二庭副庭长陈成建介绍,一通公司不久前因涉嫌在拍卖会上请人托市炒作、诱导竞买者引发诉讼。最近,这家拍卖公司又因明知委托人使用过期的无效资产评估价,仍接受委托低价拍卖国有资产,被浙江浦江县检察院认为“恶意串标吞噬国有资产”而被告上法庭。对“托儿现象”以及拍卖人与委托人、竞买人串通,搞私下交易暗箱操作,一些拍卖公司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不以为然,认为“大家都这么干,法不责众”。
重树公信力需整顿规范
采访中,一些专家都对拍卖业内的种种不正常现象深表忧虑,认为如果不及时整顿规范,将使这一“阳光下的交易”失去公信力,最终损害其健康发展。
浙江省经贸委内贸行业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建议,建立市场准入、退出和淘汰机制,维护“游戏规则”。当前,经贸委、工商行政管理、税务等部门、行业协会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对“零佣金”竞标、托市炒作、蒙骗竞买人的行为采取有效遏制措施,如有上述行为的,应吊销其营业执照。同时,应加强对拍卖师的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