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北京国际金融展上,国内卡商明华澳汉宣布进入一直被国外卡商所把持的高端金融卡市场,一场中外卡商的市场之争由此拉开帷幕。
背景 50亿卡市潜力巨大
自1985年第一张银行卡问世以来,银行卡作为基本的支付工具已在我国发展了17年。
银行卡业成为当今银行发展最快、普及面最广的业务。尤其是近几年,银行卡的发卡量更是以几何级数增长。不过,以银行卡为代表的金融卡市场在国内形成规模还是近两年的事。
据了解,截至去年底,我国银行卡的发卡量近4亿张。“一家市级商业银行每年光是用于内部使用的各类卡就达20万张,这还不包括向终端客户发的各类信用卡。由此你可推算国内这块市场有多大!”北京至诚市场研究所的一位研究人员向记者说道。据这位人士估计,目前国内卡市的规模至少在50亿张左右。
现状 高端卡市外商垄断
在美国,以磁条为介质的银行卡,凭借发达的通信网络和良好的信用度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客户信息齐全,便于管理。在欧洲,以IC卡为介质的智能卡一统天下,IC卡凭借其安全、脱机运行、无源等特性显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中国,从以磁条卡为介质的银行卡发展开始,至今为止在金融、社会保险、邮电、教育校园卡、加油、交警等许多行业,智能卡市场发展势头强劲。
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国内金融卡市场主要由处于低端的磁卡、中端的普通IC卡、高端的带有CPU芯片的卡片组成。由于技术、资金等因素的限制,像明华这样的国内卡商一直只能在低端产品磁卡市场有所作为,而中端和高端市场则基本上被捷德、斯仑贝信等国外卡商所占据。
抢入理由 1CPU卡革命
“大约有95%的市场份额在国外卡商中,而且这一块市场利润又是最大的。”明华澳汉的公关部主任唐北雁向记者介绍,一张普通的磁卡价格大约只有2—3元,而一张带有CPU芯片的卡价格一般在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磁卡向带有记忆功能和处理功能的CPU卡发展是必然趋势,如果国内卡商还一味地停留在低端市场,依靠数量取胜,那对国内整个制卡业的发展来说是很不利的。”唐北雁担忧地说。
据她介绍,磁卡相对于带有CPU的卡而言,除了保密性不如后者外,CPU卡片还有相当的信息处理能力。在国内银行普遍实现电子化和网络化的今天,磁卡被CPU卡所取代只是时间问题。“更何况国内的浦东发展银行已推出了这类带有芯片的信用卡,留给国内卡商的时间已不多了。”唐北雁坦称明华澳汉进入高端市场就是要在这块被国外卡商垄断的市场上分一杯羹。
业内人士也认为,基于芯片的智能卡正逐步取代以前的磁条码,成为新的支付手段。智能卡时代的来临,国内企业必须拿出与之相适应的各种配套设施、易于使用的终端、更快的通讯以及一个更加灵活的交易处理环境,这样才能满足电子支付系统的大规模市场应用。
理由 2突破技术瓶颈
国外卡商之所以能在国内银行卡市场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和其长期扎根中国市场以及技术导入的策略有很大关系。“不少国外卡商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进入了中国市场,许多银行的内部系统都是他们提供的。在这种情况下,许多银行当然愿意使用他们的卡片,毕竟金融行业安全性最重要。”唐北雁认为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国内卡商在产品研发和新技术使用上与国外卡商相比还有一段距离,所以在许多银行的招标上国内卡商处于劣势。“国内卡商一直都是与狼共舞,之所以能活到今天,很大程度上还要感谢这些洋卡商。在和他们的竞争当中,国内卡商的产品研发能力快速提升,所以今天我们才敢向洋卡商叫板。”
业内人士认为,国外卡商向客户提供的各种终端卡产品,其实许多国内卡商都能提供。之所以少有国内卡商进入到高端市场,主要还是品牌和资金的原因。
对于上述观点,明华澳汉有关人士表示同意。不过他同时认为,国内卡商虽然在技术等方面和国外卡商存在一些距离,但技术因素已不是国内卡商不及国外卡商的主要因素。“因为国家对金融卡产品确立的相关标准现在几乎所有国内卡商都能达到。”国内卡商虽然有不及国外卡商的地方,但也有自己的优势,如对市场的反应更快,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也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等。“凭借这些优势,国内卡商完全能在高端市场取得一定的市场份额。”这位人士最后说。?
“明华澳汉进入高端市场的主要目的,就是想通过与外国卡商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在抢占市场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产品研发能力,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推动整个国内制卡行业水平的提高。”唐北雁说。信报记者 廖奇文
|